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宋史·楊大雅傳》原文閲讀及譯文

《宋史·楊大雅傳》原文閲讀及譯文

宋史

《宋史·楊大雅傳》原文閲讀及譯文

原文

揚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諸楊虞卿之後。虞卿孫承休,唐天祐初,以尚書刑部員外郎為吳越國冊禮副使,楊行密據江、淮,道阻不克歸,遂家錢塘。大雅,承休四世孫也。錢俶歸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學,日誦數萬言,雖飲食不釋卷。進士及第,歷新息、鄢陵縣主簿,改光祿寺丞、知新昌縣,徙知潯州,監在京商税,再遷祕書丞。鹹平中,交趾獻犀,因奏賦,召試,遷太常博士。久之,又上書自薦,獻所為文,復召試。直集賢院,出知筠、袁二州,提舉開封府界諸縣鎮事,為三司監鐵判官,知越州,提點淮南路刑獄。還,考試國子監生,坐失薦,迭降監陳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遷集賢殿修撰、知應天府。還糾察在京刑獄以兵部郎中知制誥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諱詔改之居二歲拜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亳州,卒。大雅樸學自信,無所阿附,直集賢院二十五年不遷,有出其後者,往往致榮顯。或笑其違世自守,大雅歎曰:“吾不學乎世,而學乎聖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薦於人,而嘗自獻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過金陵境上,遇風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盡喪。時丁謂鎮金陵,遣人遺衣一襲,大雅辭不受,謂以為歉。宰相王欽若亦不悦之。晚與陳從易並命知制誥。大雅嘗因轉對,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隱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職林》二十卷,《兩漢博聞》十二卷。(節選自歐陽修《宋史楊大雅傳》)

譯文

楊大雅字子正,唐朝靖恭楊家楊虞卿的後代。楊虞卿的孫子楊承休,唐天祐初年,以尚書刑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吳越國冊禮副使,楊行密佔據江、淮,道路阻斷不能返回,楊承休就在錢塘安家。楊大雅是楊承休的四代孫。錢俶歸降宋,帶着他們一家住在宋州。楊大雅素來好學,每天誦讀數萬字文章,即便飲食時也不放下書卷。考中進士以後,歷任新息、鄢陵縣主簿,改任光祿寺丞、新昌縣知縣,調任潯州知州,監在京商税,再提升為祕書丞。鹹平年間,交趾進獻犀牛,楊大雅乘機向朝廷獻賦,被皇帝召來面試,升任太常博士。很久以後,又上書自薦,獻上自己所寫的文章,又被皇帝召來面試。在集賢院任職,又出朝擔任筠、袁二州的知州,掌管開封府界諸縣鎮事,擔任三司監鐵判官、越州知州、提點淮南路刑獄。回朝後,考察國子監的學生,因薦舉不實獲罪,接連降職為監陳州酒。調任常州知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升任集賢殿修撰、應天府知府。還朝後,任職於糾察在京刑獄,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擔任知制誥。楊大雅原名楊侃,至這時,迴避真宗還在藩王第宅時的名諱,下詔改掉名字。任職二年,被授予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亳州知州等官職,去世。楊大雅樸素好學自信,不肯阿諛投靠,在集賢院任職二十五年不升職,有人在他之後任職,常常達到榮華顯貴。有人笑他不合時尚,清高自守,楊大雅歎道:“我不向世俗學習,而是向聖人學習,因此到這個地步。我所有的,不敢推薦給別人,而曾經自己獻給天子了。”天禧年間,他出使淮南,沿江巡視,經過金陵,遇風翻了船,幸而被身旁的士兵救起,上岸後,帽子衣服都丟了。當時丁謂鎮守金陵,派人送來一套衣服,楊大雅推辭不接受,丁謂對此感到愧歉。宰相王欽若也對他不滿。他晚年與陳從易一起被任命為知制誥。楊大雅嘗趁被皇上召見的機會,呈上《原治》十七篇。著有《大隱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職林》二十卷,《兩漢博聞》十二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rkxp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