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臨洞庭上張丞相》原文譯文鑑賞

《臨洞庭上張丞相》原文譯文鑑賞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原文譯文鑑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臨洞庭上張丞相》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臨洞庭上張丞相》【註解】

1、張丞相:指張九齡。

2、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4、雲夢澤:在今河北省境內。古時雲澤和夢澤為二澤,雲澤在長江北,指湖北南部,夢澤在長江南,湖南北部一代低窪地區,後來大部分淤為平地。

5、濟:渡。

6、端居:安居。

7、羨魚情:《淮南子·説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這裏用垂釣者比喻執政者,用羨魚情比喻自己出仕的願望。

《臨洞庭上張丞相》【翻譯】

八月的洞庭湖,水勢浩渺無邊,水天迷濛。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要把岳陽城撼動。我想渡水卻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只能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臨洞庭上張丞相》【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水天含混迷迷茫茫接連太空。

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

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臨洞庭上張丞相》【寫作背景】

孟浩然寫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風格與王維相似,在唐代有很大影響。他一生雖然基本上過着隱居生活,但並沒有忘懷於求仕做官。孟浩然是山水詩人,卻並非甘於隱逸之人。可雖有報國之志,無奈無人提攜,面對為官之人,只能徒增羨慕而已。唐承隋制而以科舉取士。開元之世,科舉尤其成為庶族躋身朝堂、提高地位聲望的重要門徑,由是士子讀書之風大興。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遊長安,把這首詩獻給他,以求錄用。《臨洞庭上張丞相》(一作《望洞庭贈張丞相》,亦作《臨洞庭》便是他的一首求仕之作。本詩從雄闊景象入手,順而説身處聖明之世,閒居而無所作為,實為恥辱,顯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張丞相的援引。

《臨洞庭上張丞相》【講解】

這是一首“幹祿”詩。所謂“幹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遊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徵開元的清明政治。後半即景生情,抒發個人進身無路,閒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於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臨洞庭上張丞相》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當時張九齡正居相位,詩人漫遊洞庭,面對煙波浩渺的湖水,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還沒有進入仕途,於是寫了這首五言律詩給張九齡,希望得到賞識和錄用,但是為了礙於面子,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如此委婉含蓄,極力掩飾那干謁的痕跡。

詩的前四句着力描寫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詩人以雄渾的筆勢,誇張的手法,從正面寫湖水的壯闊。開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點出時間,並着意描狀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渾(混太清)。它汪洋浩闊,水天相連,潤澤着萬樹千花,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極為闊大。第二聯獨運妙筆,以精練警策的語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氣蒸雲夢”“波撼岳陽”極形象地再現了八百里洞庭廣闊雄偉的氣勢。前四句是在寫景,但又並非純然寫景,否則下面的“端居恥聖明”就無落腳處了。同時,在景物描繪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寬闊的胸懷和昂揚奮發的激情。

後四句由前四句的'寫景轉入自身,引發出不甘寂寞,積極盼世的思想。頸聯五、六句,詩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發感慨,用欲渡洞庭沒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見用於世而不可得的處境,以閒居無為,愧於聖世,透露出對朝廷的忠心。這裏,“聖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寫景的象徵意義的註腳。這兩句正是全詩的關鍵所在。結尾“坐觀”“徒有”作比興描寫,點明詩題,照應全篇,組成一個完整統一的境界,以徒有羨魚之情,反映了詩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説林訓》)的古訓,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雖不難體味,但並不太露痕跡。

總之,全詩境界雄渾壯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可謂狀難狀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盡在其中。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的博大、壯觀,構成了一幅奇景;後四句是求仕,但寫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於求薦,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寫景將這一意思藴涵其中。而且,由於前四句寫得絕好,更掩飾了後四句本來會很枯燥的陳述,又不卑不亢,婉轉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藝術上自有特色。有人評論這首詩“以望洞庭託意,不露幹乞之痕”,確實道出了此詩的妙處。

《臨洞庭上張丞相》【評析】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着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説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説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説: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説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劉逸生,原載:《唐詩鑑賞大辭典》)

《臨洞庭上張丞相》【賞析】

這首詩先寫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震岳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表現了浩然開闊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向抒情。浩然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願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心願。

這是孟浩然山水詩作的另類題材。

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託物抒懷,曲筆擒旨,於浩淼闊大、洶湧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含蓄委婉,獨標風韻。

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角,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盪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映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給人一種汪洋姿肆,海納百川之感。

頷聯特寫湖水聲勢。“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讀之使人倍感大氣磅礴,心胸激盪。一個“蒸”字給人以雲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讀者彷彿看到巨瀾飛動,“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似乎被壯闊的湖水所擁護。這不禁讓人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一個人的力量與螻蟻又有何異?如果沒有湖的涵養、滋潤,怎麼能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沒有皇恩浩蕩,人們何來受享恩澤?此處妙筆生花,一語驚人,很好地將下文引出,不愧為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此句採用了類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説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浩然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嚮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後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恥愧顏的心情。言下之意還是説明自己多麼希望被薦識出仕為官。孟浩然曾在《書懷貽京邑同好》詩中寫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簞瓢夕屢空。執鞭羨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這裏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滅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們援引的心情誠懇迫切。“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其字字生淚,悲切無奈。這裏抒情暗釦主旨,婉曲傳旨,引人入勝。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説林訓》的古語:“臨淵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願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裏指張九齡。也懇請他的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願。意思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以免使自己的願望落空。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戀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複雜細膩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焉嚮往,又怕無門的思想感情。浩然那種有志難酬而不得已為之的難隱之情“溢”於言表。

從此詩來看,浩然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託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藴着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浩然逸士風神與高人的性情。

《臨洞庭上張丞相》【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田園山水詩現在的人們把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容的詩稱為山水田園詩。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讚歎説:"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裏,説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裏,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浩然的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説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歎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早寒江上有懷》、《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藴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説",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説:"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着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衝澹為基調,但"衝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籤》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卧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説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説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創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餘緒,又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vd4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