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孟浩然 >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唐詩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唐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唐詩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幹祿”詩。所謂“幹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 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遊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徵開元的清明政治。後半即景生情,抒發個人進身無路,閒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於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臨洞庭上張丞相》這是一首干謁詩,寫於開元二十年( 732)前後。當時張九齡正居相位,詩人漫遊洞庭,面對煙波浩渺的湖水,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還沒有進入仕途,於是寫了這首五言律詩給張九齡,希望得到賞識和錄用,但是為了礙於面子,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如此委婉含蓄,極力掩飾那干謁的痕跡。

詩的前四句着力描寫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詩人以雄渾的筆勢,誇張的手法,從正面寫湖水的壯闊。開篇二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點出時間,並着意描狀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渾(混太清)。它汪洋浩闊,水天相連,潤澤着萬樹千花,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極為闊大。第二聯獨運妙筆,以精練警策的語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氣蒸雲夢”“波撼岳陽”極形象地再現了八百里洞庭廣闊雄偉的氣勢。前四句是在寫景,但又並非純然寫景,否則下面的“端居恥聖明”就無落腳處了。同時,在景物描繪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寬闊的胸懷和昂揚奮發的`激情。

後四句由前四句的寫景轉入自身,引發出不甘寂寞,積極盼世的思想。頸聯五、六句,詩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發感慨,用欲渡洞庭沒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見用於世而不可得的處境,以閒居無為,愧於聖世,透露出對朝廷的忠心。這裏,“聖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寫景的象徵意義的註腳。這兩句正是全詩的關鍵所在。結尾“坐觀”“徒有”作比興描寫,點明詩題,照應全篇,組成一個完整統一的境界,以徒有羨魚之情,反映了詩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説林訓》)的古訓,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雖不難體味,但並不太露痕跡。

總之,全詩境界雄渾壯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可謂狀難狀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盡在其中。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的博大、壯觀,構成了一幅奇景;後四句是求仕,但寫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於求薦,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寫景將這一意思藴涵其中。而且,由於前四句寫得絕好,更掩飾了後四句本來會很枯燥的陳述,又不卑不亢,婉轉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藝術上自有特色。有人評論這首詩“以望洞庭託意,不露幹乞之痕”,確實道出了此詩的妙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menghaoran/g2gg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