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五帝本紀贊》原文及譯文

《五帝本紀贊》原文及譯文

《五帝本紀贊》是《古文觀止》裏的一篇文章,本為《史記·五帝本紀》的讚語部分,其宗旨在於説明《五帝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作者的見解。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帝本紀贊》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①。然《尚書》獨載堯以來②,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③。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④。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⑤。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⑥。《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説⑦。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⑧。

註釋

①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本紀:《史記》五種體例中的一種,按照年代先後記載歷史。贊:《史記》作者在文末加以總評或補充的文字。太史公:《史記》作者司馬遷自稱,司馬遷曾任太史令。

②《尚書》:我國現存的關於上古時典章文獻的彙編。相傳為孔子所編,亦稱《書》或《書經》。

③雅馴:正確之訓。馴,同“訓”。薦紳先生:古代指上大夫,引申為有學問之人。薦紳:指插笏垂紳,乃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

④宰予:字子我,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五帝德》:《大戴札記)中篇名。《帝系姓》:《孔子家語》中篇名。

⑤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相傳黃帝曾於空峒向廣成子問道。漸(jiān):流入,這裏是到達的意思。

⑥發明:闡明。章:同“彰”,明顯,顯著。顧:副詞,不過。弟:同“第”,只是,但。表見:即表現。

⑦有間(jiàn):年月久長。

⑧論次:論列。

鑑賞

本文是《史記·五帝本紀》的最後一段,相當於總結,其宗旨在於説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200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雲五帝之事已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可即之境。下文接着説古代典籍可徵信者不載,諸子百家又往往牽纏神仙怪異,不可盡信。總之,有關五帝的史實,直在霧障山隔之中。又説《五帝德》《帝系姓》兩文傳自孔子,可當世儒者大都懷疑它們並非“聖人”原意,看來亦不可徵信。讚語的這一層次,每句都提出一種希望,每句又都打破一種希望,直使人覺得觸目蕭索,無有出路。

讚語的第二層突然轉出滿目生機。其一,作者漫遊天下,親訪黃帝、堯、舜之舊跡,知各地教化、風俗本有不同,則諸書所説可能多少都有一點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離《尚書》所載者接近的歷史真實。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國語》,知二書明顯發揮《五帝德》《帝系姓》之意,相關內容均非向壁虛構。既然《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徵信,那麼《春秋》《國語》亦可供參考。其三,《尚書》本有間脱,其逸文往往可以從其他書中發現。因之,考察有關五帝的史實,應“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語乃全部讚語的關鍵。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間,非好學深思、細加領會則無以正確擇取。

讚語第一層是步步後退,第二層是節節推進;第一層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二層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層是“眾裏尋他千百度”,第二層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看上去語語平淡而漫不經心,實質上句句深醇且匠心獨運,真是讚語中尤為超絕之作。

妙評

此為讚語之首,古質奧雅,文簡意多,而斷制不苟。凡為九節,前四節著其事,後四節斷其義……第九節則結之。——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一引吳澄評

《五帝本紀贊》以疏宕蕭瑟之筆,兼高古質邃之體。疏宕蕭瑟,自是太史公本色;高古質邃,則《五帝紀贊》獨勝,太史公出格文字也。

《五帝本紀贊》妙在意多而文簡,尤妙在意屬而文斷。用筆靈活處,往往意到而筆不到,詞了而意不了。敍中夾斷,承中帶轉,正有吞吐離合,若斷若續之妙。——清·牛運震《史記評註》卷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x04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