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僧志南 《絕句》全詩翻譯賞析

僧志南 《絕句》全詩翻譯賞析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僧志南 《絕句》全詩翻譯賞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春天杏花綻放,飄飛的雨絲輕輕地沾在衣服上,卻不曾把衣服完全濕透;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出自] 僧志南 《絕句》

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

詩名: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註釋: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③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譯文1: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譯文2:

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繫上了小船,然後,一個人拄着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着温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説“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説,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説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説:“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賞析二:

這首小詩寫的是詩人在春日和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感受和樂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枴杖出去春遊,卻偏説是“杖藜扶我”去橋東觀賞春色,個人以為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杖藜”人格化了那麼簡單,此時,從詩人後兩句所表現的情趣看,詩人雖然是一個人出行,但並沒有點孤獨落寞的感覺,“杖藜”彷彿成了一位可以令詩人依賴的和可以與之同賞醉人春色的郊遊伴侶,與詩人且遊且行,教人讀着讀着眼前彷彿就出現了一位老者,手扶枴杖,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後欣欣然、慢悠悠地過了小橋,向那春色的深處走去了。還有一點,在這裏,“橋東”未必就是詩人要去遊賞的春色佳處,但是從古至今,在文人筆下“東”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説可以叫“春”的同義詞。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的“東風” 實際就是指的春風。詩人以“杖藜扶我過橋東”來寫春遊之去向,或許就有此意。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這首詩的精彩之筆,為歷代經久傳誦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時節的濛濛細雨;“楊柳風”,楊柳抽芽吐綠時的和風。這樣説比直接説“細雨”、“和風”更顯得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感覺。“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用春風吹到臉上不絕的寒冷形容春風的和煦、輕柔、温馨,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鬧春,楊柳拂風,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多麼令人愜意的春遊啊!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由衷讚美和獨特的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nem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