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塞下曲塞虜乘秋下》原文附翻譯賞析

《塞下曲塞虜乘秋下》原文附翻譯賞析

《塞下曲塞虜乘秋下》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塞下曲塞虜乘秋下》原文附翻譯賞析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卧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前言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主要敍述了漢武帝平定匈奴侵擾的史實,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詩中有對戰士金戈鐵馬、奮勇戰鬥的歌頌,也有對閨中柔情的抒寫,內容極為豐富,風格疏宕放逸,豪氣充溢,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註釋

⒂虎竹:兵符。龍沙:即白龍堆,指塞外沙漠地帶。

⒃劍花:劍刃表面的冰裂紋。

⒄殊:遠。嗟:感歎。

翻譯

胡虜乘着秋高馬肥之際興兵南侵,唐朝大軍出動兵馬前去迎敵。將軍帶着虎符出征,戰士們在龍沙堅守禦敵。夜晚的月亮彎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劍成花。大軍尚未進入玉門關,閨中的少婦還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賞析

首聯兩句,分述了敵我兩軍的態勢,指明瞭這場戰爭的性質。“塞虜”,塞外的強盜,含有輕蔑、貶斥之意。當時的北方諸胡,有的還是原始部落,有的則轉向世襲王權制,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他們對唐王朝的物質文明常懷覬覦之心,故邊境屢遭蹂躪邊塞戰爭大都起因於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節,他們就乘隙而入,燒殺劫掠。“天兵”,天朝的軍隊,含有歌頌、讚美之意。他們堂堂正正,出塞去抗擊胡虜。通過措詞的褒貶色彩,表明了詩人鮮明的'愛憎。

頷聯兩句,與首聯“天兵”照應。“虎竹”,兵符,分銅虎符與竹使符兩種,合稱虎竹,由朝廷和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時相對合作為憑證。“將軍分虎竹”,是指將領接到征戰的詔令。“戰士卧龍沙”,指軍隊已抵達塞外戰場。“龍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樓蘭國附近。這兩句屬對工整,氣勢磅礴。從將軍到戰士,同仇敵愾,威嚴整肅,爭相建功報國。剛剛頒發詔令,很快就已深入敵區,表明進軍神速,所向無敵。

頸聯兩句,描寫邊塞風光和戰鬥生活。“胡霜”與首聯的“秋”相照應。“邊月”、“胡霜”,均為靜物。皎潔的月色,銀白的寒霜,籠罩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朧蒼涼的氣氛。而“弓影”飄移,“劍花”閃爍,則包含着戰士的行動。用“隨”和“拂”這樣兩個錘鍊而得的動詞把兩者結合起來,就使靜物和人物的動態融為一體,顯得生機勃勃。這就構成一種奇妙的意境:於蒼茫中見壯美,於異彩中顯飄逸。弓與月,形狀相似;劍與霜,顏色相同。詩人巧妙地利用它們的某種共性,使它們之間的聯繫顯得自然、和諧,使艱苦的軍旅生活襯托得輕鬆、愉快。

尾聯以詩中主人公的口氣抒發了“天兵”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把全詩推向了高潮。“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是徵人向少婦勸慰:未獲全勝,玉門關還不能入,請親人耐心等待,不必長吁短歎。大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據《後漢書》,班超上疏雲:“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裏是反其意而用之。《藝苑雌黃》雲:“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於用典,大率類此。結局不落邊塞詩以鄉愁,閨怨作結的窠臼,而造成餘音裊裊餘韻無窮之感。這別具一格的結尾,使貫串全詩的壯美情懷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昇華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jz78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