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孟子將朝王翻譯加原文

孟子將朝王翻譯加原文

孟子正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説:“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那麼原文和翻譯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將朝王翻譯加原文,歡迎大家閲讀。

孟子將朝王翻譯加原文

孟子將朝王原文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

①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

②,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平?”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

③,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天下有達尊

④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摘自《孟子·公孫丑下》)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學習。

②采薪之憂:謂有病不能上山打柴,是疾病的代詞,為當時交際的習慣語。

③不果:終於沒有實行。

④達尊:普遍尊貴的事。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如就見者也 如:應當。

B.君命召,不俟駕 俟:等待。

C.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得:能夠。

D.使數人要於路要:要挾、威脅。

11.本文的人物形象很生動,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齊王、孟子、孟仲子都説過假話。根據原文內容判斷,下面説的是真話的一句是

A.寡人如就見也,有寒疾,不可以風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請必無歸,而造於朝D.今病小愈,趨造於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孟子不接受齊王的召見,表明了孟子對君臣關係的看法與態度,他認為君臣關係應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上,國君應該禮賢下士,謙遜待人。

B.孟子認為國君的尊貴不應該表現在地位的優越上,臣子對國君的恭順不應該只停留在禮節形式上。

C.孟子還認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德高望重,就輕慢了地位和年齡比自己低的臣子,國君應該表現出尊德樂道的風範。

D.景醜氏認為孟子對齊王不恭敬,孟子本來要見國君,可是一聽到齊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覺得孟子這種做法與《禮記》上説的不相合。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3分)

(2)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3分)

(3)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4分)

參考答案

10.D (要,通“腰”,攔腰,半路攔截的意思。)

11.C (A項是齊王擺架子,是想叫孟子去朝拜他的託詞,不是真的有寒疾;B項是孟子説的話,孟子對齊王這種做法很反感,也假稱自己“不幸而有疾”,拒絕去朝見齊王;D項是孟仲子説的話,他看見齊王派人來問疾,連忙撒謊説孟子的病已經好了一些,現已上朝廷去了。實際上孟子並沒有去朝廷,而是到東郭大夫家裏弔喪去了,這是孟仲子怕得罪齊王而説的假話。孟仲子一面敷衍齊王的使者,一面派人通知孟子不要回家,以免碰上齊王的使者,要孟子趕在齊王使者回朝廷之前到朝廷去朝見齊王,所以只有C項孟仲子派人對孟子説的才是真話。)

12.C (對原文“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錯了。“其一”是指齊王在“爵一,齒一,德一”中僅佔了其中之一的“爵一”,意思是你僅僅是國君,年齡沒有我大,品德沒我好;我雖然不是國君,沒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佔了“其二”,即“齒一”和“德一”。所以這句話應理解為:(國君)怎麼能憑他的爵位高來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

13.見“參考譯文”畫線部分。[(1)題的難點是對“視朝”和“識”的解釋。視朝:到朝廷處理政事;識:知道。這兩個詞語各1分,句子通順1分。(2)題的`重點是對固定結構“如之何”和“吊”的解釋。如之何:怎麼,為什麼;吊:弔喪。這兩個詞語各1分,句子通順1分。(3)題的重點是對“所不召”和“就”的解釋。所不召:不能召見的臣子;就:本義是“靠近,接近”,這裏引申為“到……去”。各1分,句子通順2分。)

參考譯文

孟子將要朝見齊王,正好齊王派了個人來説:“我本來應當來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風。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我能夠見到你嗎?”孟子回答説:“我也不幸有點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去弔喪。公孫丑説:“昨天託辭有病不上朝見齊王,今天你卻出去弔喪,大概不合適吧?”孟子説:“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為什麼不可以去弔喪呢?”(孟子出門後)齊王派人來問病,醫生也來了。孟仲子應付説:“昨天王命召見,他有點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點,已經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沒有?”孟仲子馬上便派了好幾個人分頭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攔截孟子,説:“您千萬別回家,趕快上朝廷去。”孟子(既又不願去見齊王,又不能回家)不得已只好到景醜氏家裏暫住一宿。

景醜氏説:“在家裏就要遵父子之道,在家以外就要尊君臣之道,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倫常關係。父子之間以慈愛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我只見齊王很尊敬您,沒見您怎麼尊敬齊王。”孟子説:“哎!這是什麼話。齊國人中,沒有向齊王進言仁義的,他們難道認為仁義不好嗎?不是的。他們心裏想‘這個齊王哪裏夠得上和他談仁義之道呢’,這才是對齊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拿來在齊王面前陳説,所以齊國沒有人比我更尊敬齊王的了。景醜氏説:“不,我不是説的這個。《禮記》中説:‘父親召喚兒子時,兒子來不及答應一聲就要站起;國君下令召見臣子,臣子不等駕好車馬就要動身。’您本來打算朝見齊王,可是一聽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與《禮記》上説的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説:“原來你説的是這個呀!天下普遍認為尊貴的東西有三樣:爵位是一樣,年長是一樣,道德是一樣。在朝廷中沒有比得上爵位的;在鄉里,沒有比得上年長的;輔佐君主統治百姓,沒有比得上道德的。怎能憑着他的爵位來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所以一個有大作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喚的臣子;若有重大國事要商量,就親自到臣子那裏去。君主應重視道德,樂於行仁政,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可以和他共商國事。

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97xw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