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呂氏春秋石可破也》原文賞析及翻譯

《呂氏春秋石可破也》原文賞析及翻譯

【原作】

《呂氏春秋·石可破也》——[戰國] 呂不韋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猶此也。

註釋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石頭可以被擊破,但是不能消磨其堅一硬的品質。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丹砂可以被磨損,但是不能使其紅色*的質地消失。

堅與赤,性*之有也:堅一硬與紅色*,是他本性*所有。

性*也者,所受於天也:物質的本性*,是天然具備的。

非擇取而為之也:不能通過選擇而使其成就。擇取,選擇。

豪士之自好者:豪傑之士所自愛的。之,主謂之間,無實在意義。者,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其不可漫以污也:他不能被玷污改變。漫,玷污。

亦猶此也:也像石和丹這樣。猶,像,如同。

古詩今譯】

石頭可以被擊破,但是卻不能消磨掉它堅一硬的品質。丹砂可以被磨損,但是卻不能把他紅色*的質地弄沒了;因為這堅一硬與紅色*,是它們本性*。物質的本性*,是天生所固有的,不能因為人的選擇而使其改變。豪傑之士所固守的某種品質,不能被玷污改變,也如同這石頭和紅顏色*一樣。

【簡析】

呂不韋,戰國末衞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呂不韋世為富商,因資助秦始皇的父親子楚立為太子,後登上王位而備受信任,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他成為國相後,決策和指揮了一系列軍事活動,並取得了勝利,為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秦王政繼位後,即秦始皇十年,被罷相,歸居封地河南。一年後遷往蜀,途中服毒自一殺。他在為相期間,在門客的幫助下,編成了《呂氏春秋》一書。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共二十六卷,分八覽、六論、十二記,共一百六十篇。《呂氏春秋》以道家的無為作為最高綱領,將百家學説統一於這一原則予以編排,目的是為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服務,因此《呂氏春秋》保留了大量的先秦史料。《呂氏春秋》於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成書。全書以建立統一的帝國為目標。書中保留了許多先秦時代的資料,以及各種科學知識。

本文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萬物都有它固守的天然本性*,這種本性*是不會因為外物的力量和人的選擇和喜好所改變的,豪傑之士所以固守的某種本質也一樣,是不允許被玷污和改變的。同時告誡人們,做人,應該保持自身固有的良好本性*,要潔身自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4x7g2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