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5篇)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選5篇)

《影響力》讀書筆記1

《影響力》是西奧迪尼非常經典的書,這本書當時買來是因為連嶽在公眾號上的推薦。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要去影響別人或者受他人的影響。

瞭解影響力產生的幾個原則,我們就對自己的行為以及他人的行為有清晰的認識。而且我記得當時連叔説《影響力》這本書對銷售特別有幫助,所以馬上下單,但是買回來以後,這本書就一直放在書架上,沒有動過。

前幾天跟劍飛老師聊起來閲讀的計劃,劍飛老師建議我要多看一些銷售類的書。他提議我可以去豆瓣,可以去京東看一下銷售類圖書的排行榜,我看了一下豆瓣的評分,《影響力》這本書可以達到8.6分。趕緊從書架上把這本書拿下來,作為我第一本閲讀的銷售書籍。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每天要做出非常多的選擇,有很多人在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在多多少少的影響着身邊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都是單一觸發性的反應。比如我們做的一些選擇和行為,都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的判斷,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了,信息也越來越多,我們無法全面的去分析,如果要全面的分析每一件事情,那麼我們的精力和時間也不夠。而且我們的大腦通常會比較偷懶,在《思考快與慢》裏,卡尼曼也提到,我們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依靠系統一來做出的直覺判斷,因為這樣是最省力的。

那麼在我們作出判斷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受到哪些影響呢?有哪些心理原則在默默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西奧迪尼歸納出了六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互惠原則。

當你給別人提供了便利,或者讓別人得到了好處以後,別人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回報你。因為在我們從小的教育當中,知恩圖報是一個很好的品德,這是根植在我們大腦深處的,當我們得到了他人的好處,我們一定會在下一次對方需要幫助或者對方提出要求的時候,會盡量的滿足他。

所以在銷售過程中為什麼很多時候商家會使用優惠券,贈送小禮物,就是利用了互惠原則,你在選擇購買商品的時候就會具有一定的傾向性。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因為只有互惠互利,雙方的關係才能更加的持久。為什麼大家都要思利他,一方面這是一個好的品德,另外一方面你在利他的時候其實最終也是利己。

第二個原則是承諾和一致性。

書中提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遵循言行一致的。因為這也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言行一致也是好的品格,當我們作出承諾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一定會依照我們做出的承諾去做。而且書面承諾要比口頭承諾影響力更大,因為在做書面承諾的時候,我們比口頭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那麼它對承諾者產生的影響力就越大。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目標的時候或者下一個決心的時候,不能只是口頭説説,我們一定要寫下來,當我們寫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更加明確自己説過的話,做出的承諾,所以我們就會更加確定,或者更加想要去實現自己的承諾。

在銷售過程中如何讓對方做出一定的承諾,並且作出書面的承諾呢?可能做口頭承諾更容易一些,如果要做書面承諾,那就要去設計一些小的環節,譬如在每次溝通完了以後進行溝通記錄,然後發給對方確認,形成相對正式的承諾,對方也會更加重視,並且能夠更快的推進項目的進度。

第三個原則是社會認同感。

很多時候我們會依照他人的方式去做事情,是因為很多事情我們不確定,當我們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是正確的,通常我們就會依照大多數人的選擇做決定。另外我們還會遵從的社會認同就是相似性,一旦看到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做出了選擇,我們第一反應認為這些選擇就是正確的。

這一點我還沒有想到在銷售過程中應該如何運用,很多電視廣告就是利用了社會認同感來進行產品的宣傳,但是在我現在的銷售過程中,我如何利用這個原則?我需要慢慢的去觀察,去思考。

第四個原則是喜好。

喜好是對他人的好感度,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選擇和判斷。通常好感因素有外在魅力,熟悉感,還有關聯性。這裏面的外表魅力是代表一個人的某個正面特徵,正面特徵可以主導其他人看待這個人的眼光。可見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這些古話還是有道理的。

另外當我們進行單純的讚美,就可以獲得好感,有時候不需要特別準確,只要是積極的評價,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其實都能讓人產生同等程度的喜歡。當然理解這個心理原則,不代表我們要去阿諛奉承或者誇大其詞,我們要真正的去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然後真誠的表示讚美就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喜歡。

熟悉感來自於和他人的相似點,如果有相同背景,哪怕是出生地一樣,或者是你的家人和對方有什麼聯繫,但凡帶有一點關聯性就會讓對方產生熟悉感,熟悉感能幫助你和他人建立起更好的關係。

第五個原則是權威。

權威的影響力特別大,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父母的管教,還有老師的管教下長大的,我們天然的對權威有一定的畏懼感。一旦我們認為對方是一個權威,我們的行為就不受自己的意志的控制。

權威的三個象徵符號是頭銜,衣着和身份標誌。那我們如何正確的運用權威的影響力?一方面是要讓自己更專業,專業除了真正的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外,另外一方面是外在的呈現上也要儘量做到專業,衣着其實也是個很好的補充,很多時候有些場合就是要穿着更加的正式,更加的專業,能夠讓你樹立起更加權威的形象。

第六個原則是稀缺。

稀缺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家網紅店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然後你總是買不到,比如上海之前很火的喜茶,聽説要排兩三個小時才能買到一杯飲料。這就是商家制造的稀缺感,人們往往對得不到的東西的.渴望程度越高。

影響力到底在生活中應該怎樣更好的應用呢?一方面當我們要去影響他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這六個心理原則,適當的設計一些方案。另外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識別他人是不是在利用這樣的影響力原則來影響我們做決定和選擇。

《影響力》讀書筆記2

這篇文字是用來描述自己看完書單上的《影響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承諾和計劃——凡走過必留痕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讀過的東西能慢慢的忘掉,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這本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説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大心理祕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那些勸説高手們,總是熟練地運用它們,讓我們就範。

在這本書中,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一一拆解他們的招術,學會保護自己以及讓這6大祕笈為我們所用。

讀過此書之後,定能使你做到以下兩件事:一是當你真正的意圖是要説“不”時,你不會再説“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具影響力。

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有種“原來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覺。很多人運用足夠的技巧成為順從大師,讓人不自主的認同他們的觀點,達到他們的意願。當然,如果可能的話,這會是極為成功的“共贏”。而要提防這些技巧,違背“大師”的意願,常常是在跟這麼久以來,整個社會的界限進行對抗。

技巧本身無可厚非,甚至在我讀來,偶有撥雲見日的感覺。如果不把其作為技巧來理解,當成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想來會少不少內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為和《菜根譚》一類的書來理解,想來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構建連接點。只是對於我這樣的“小白”來説,這樣尤為直白的書籍,或許更加有價值。

不説廢話,對我從這本書裏獲得的有效知識,我想用三個詞和一句話來概括,三個詞分別是“共贏”、“冷靜”和“底線”;一句話則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共贏”這詞在這本書中出現多次,很多時候,共贏不是一個目的。是的,我必須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沒有標準的評判是沒有意義的——正如沒有標準的制度是沒有價值的。這裏的共贏只是讓人產生“共贏”的感覺。簡單來説,順從大師們從某些角度,讓你覺得獲得了好處(這種好處可能是贏得什麼便宜,或是避免的什麼損失甚至是咬牙維護了自己的形象),然後依從他們的建議,達到對方的目的,實現“共贏”。那麼你説,如果你看到這裏,你會怎麼想,是的,這只是你自己覺得你獲得了好處。

事實上,當每個人在足夠冷靜和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這位美麗的女士,你櫃子裏買來卻從未穿過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還多。那麼,應對這種“共贏”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靜”。

“冷靜”,有時候戲稱,深夜十點之後,人類開始有了靈魂。我相信,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白天怎麼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問題,比如人生的終極意義,比如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等。雖然更多的情況是,在沒有思索出任何意義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來了。所以,可能,對於更多的人來説,更迫切的是認識“現在”。但這並不是代表“冷靜”就沒有價值。很多人在選擇之後,為了證明我沒錯,我不會錯。不斷的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試圖讓事情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甚至不斷的説服自己,我是對的,世界不一樣了。那麼,你只需要在“冷靜”的時候想一想,如果當初我知道現在的情況,我會不會做同樣的選擇,如果答案是“不,我絕不會明知道是個坑我還往裏跳”,那麼,現在趕緊出坑吧,這是止損。如果不需要自己説服自己,答案還是堅定的“是”。那麼不妨多付出點什麼,這叫投資。

可是,我們知道,不是時時刻刻我們都能冷靜。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靜不了幾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這些人就註定被大師們“牽着鼻子走”呢?

如果我説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願意答應朋友的請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別人推銷給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裏導購請你品嚐的試吃甜點……

那麼第三個詞或許有點用,“底線”。

“底線”,某種程度上來説,這個詞也是非常主觀的。而一旦説到這個詞,就會讓我不由得再次想當《金瓶梅》裏的潘金蓮。從某種意義上説,她反而是全書中最真實最有底線的人,尤其是在愛情上。只是她的底線,更多的也許是出於無力改變事實的“我和我最後的倔強”。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這位女性學習,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你必須設置你的底線,你必須瞭解你的底線,你也必須在別人觸及它時還擊——或是保護自己的底線。人性的可悲在於他有極強極強的可塑性,而且,在從惡方面不需要人教導。因為我們社會道德中,惡是獲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滿足的最簡單的方式。所以,在你認為自己該説不的時候,堅決説不。不然,你可能會失去説不的機會。

讓保護自己的底線成為潛意識中的東西,這樣會輕鬆許多。

前幾日看別人的公眾號,看到一段很勵志的故事,説誰來着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開細枝末節,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然後儘量避免接觸你認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説,如果你接觸到了“也挺重要的”,就會影響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麼全心去做,要麼不去做。對於我來説,某種東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麼,給自己一個程度。比如説書法,天可憐見,我是真的對其無愛,但是字卻實在太醜,覺得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印象,那麼自然而然,讓字“工整、整潔、乾淨”就是我練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簡單的呢?

看完這本書呢,好像學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麼都沒學到。所以,最後的那句話,就是讓自己獲得舒適。

人和人的交往,説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許是出於利益,或許是出於情感,甚至或許是出於百無聊賴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識可能會一再的説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樂意”的事物,但是身體可能更誠實。就像張愛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訴你,身體更誠實。當我們“不得不”答應什麼或是捨棄什麼的時候,你的腸胃會告訴你,不,我不樂意。或者是,你的雙腳會想“逃跑”。親愛的們,這時候,你真的是非常不樂意了,你身體的所有細胞都在叫囂,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麼,就逃吧,不要怕。偶爾的成為“弱者”或者“不那麼好的人”,很有必要,因為他會讓你在其他的,你樂意的“好”上更加熱情。畢竟,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啊。

《聖經》上有一句話,我常常對自己誦讀,“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這是上帝之子對於信他的人的應許:因為有了他的救贖,信者做什麼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為人生哲學,那麼,請告訴自己,在道德的範圍裏,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內,我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只是,對我,不一定有益。判斷有益的標準,請你們自己制定,比如讓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讓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樂。至少,我説的是至少,也請別忘了讓自己“獲得舒適”。

最後的話,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對未來很迷茫。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現在缺乏認知,對自己缺少接納,對理想缺少熱愛——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縛”。然後告訴自己,我也很無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後再説“無奈”好麼,或許,你力竭之後,反而不會覺得“無奈”呢?

《影響力》讀書筆記3

《影響力》裏介紹的第二個原理是:承諾和一致,意思是我們都有一種要做到(而且顯得)與過去的行為相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或選擇了一種立場,就會有發自內心以及來自外部的壓力來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總是希望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以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崇尚前後一致,而認為做不到前後一致的人是混亂的、不道德的、智力缺乏的、不能堅持的......

在“承諾和一致”的影響下,我們甚至會做出一些明顯違背自己利益的事情來:在一場偷盜實驗中,研究者的同事在海灘上隨機找路人作為實驗對象,把海灘浴巾鋪在實驗對象旁邊,並在浴巾上躺下,還隨身攜帶着收音機。隨後自己朝海灘走去並把收音機留在原地。幾分鐘後,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過來假裝要偷走收音機,而20個實驗對象中會站出來阻止小偷的只有4個人。可是如果研究者在動身前往海灘前對實驗對象説一句:注意一下我的東西,則會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實驗對象從4人增加到了19人。

承諾和一致原理的慣常使用方法是,先讓對方做出一個與你想達到的目標相吻合的,但是遠比你的目標更微小、更容易達到的承諾,並且這個承諾最好是公開的、書面的。這就給對方貼上了一個標籤,或者俗稱戴上了一個高帽子,而後再提出自己真的的要求,這時對方為了維護自己之前樹立的形象,就會答應你的要求。

比如為了讓市民參加公益活動,在招募期前一週先做個單純的“市場調查”,只是市民如果有時間,你會不會參加公益活動。因為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不需要付諸行動,一般人都會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回答:我願意。此時,他其實已經做了一個承諾。而如果你再誇他一句:你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效果會更好。而後在一個星期後,是真正的招募時間,再向他提出具體的公益活動要求,他為了維護自己原先樹立的形象,往往過答應你的要求。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更簡單直接的應用:你想要一個人怎麼表現,你就怎麼誇他。這同樣能起到一定的“承諾-一致”效用。

《影響力》讀書筆記4

在談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剛工作半年的神奇經歷。承蒙學校及領導的厚愛,我在一踏上工作崗位就接到了一年級一班班主任的工作。雖然這項任務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卻極大地鍛鍊了我的能力,也讓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每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們裏三層外三層地把我團團圍住,讓我動彈不得。另一方面,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我和所教信息學科四五年級的孩子們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師亦友,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在閲讀《影響力》之前,我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只是單純依着自己的性子,亦或是憑藉對孩子們好的一顆本心出發。而現在的我明白了,這是自己在影響力的基本原則上堅持並做下來的成果。

對於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諾和一致。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説過,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孩子們來到學校第一次見到老師,第一個選擇是信任自己的老師。

在這一個方面,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軒這個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由於當時還有其他孩子在,我覺得他的問題不那麼着急,便敷衍的説老師等會再幫你解決。多次求助無果後,他不再來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這件事的,是好幾天後發生在晟軒身上的事。當時,由於孩子間發生了口角,昇軒和高年級的孩子打了起來。事後我問道,“晟軒,老師平時怎麼教你的,遇到問題第一件事能不能動手。”

晟軒自知理虧,低下頭説:“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師。”而後,我聽到他不經意間説道:“但是上次老師也沒幫我解決,是我自己想辦法的呢!”

聽完這句話,我當時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經意的隨口一句承諾,卻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之後我一方面批評了他隨意動手打人的行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決力所能及問題的行為,對自己言而無信的行為進行了自我批評。説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並以情感人,這些都是我和孩子們相處中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另一個我想提到的是,社會認同這個因素。對於孩子們而已,老師和同伴對自己的看法尤為重要。一名優秀的教師,想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就要學會從多方面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善於運用榜樣的模範作用。不僅僅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之間互相的影響力。還記得在我接過班級一個月後。不少老師反映我們班的孩子在有和沒有老師在教室的表現截然不同。我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經驗豐富的黃主任之後,她給我的回答是——班級缺少能站出來的領頭人,沒有學生榜樣。

我不禁回頭反思這一個月以來,我處處親力親為,反而讓他們過於依賴老師,失去了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通過對孩子們性格的初步瞭解,我把全部55個孩子分成11個小組,每個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通過自評、組評、師評、家評等多種維度的相互認可,組與組間、孩子與孩子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班內風氣也越變越好。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見《影響力》,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總結。我也非常感謝這次機會,能讓我和同行們、學弟學妹們一起分享自己“新師”乍到的兩個小感悟。最後,我以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結——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時刻提醒着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響力》讀書筆記5

《影響力》這本書解釋了影響人們日常決策的一些心理學方法,分析人們無意識順從別人的心理學原因,讀罷收穫頗多。對於我們來説,合理運用書中給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一些事情。

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讓我們無意識順從的手法的運作機理,亦可幫助我們抵制住這些誘惑和陷阱。應該説,這本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沒有抽象高深的理論,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讀完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列出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這六個武器巧妙利用人們心理深處的漏洞。人類在上萬年的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自動反應機制”,這類似於動物的本能反應,只不過人類這種反應機制是在總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處理問題,但是缺點之一是人們看到某種“觸發事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原因是我們覺得這麼做往往是正確的。

舉幾個例子來説,別人給我們施與恩惠(不管多麼微不足道),我們會覺得有必要給予報答,有時候報答的程度遠遠超過別人施與的程度。我們覺得“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一方面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美德,另一方面,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認為應當報答。推銷員利用我們這種反應機制可以很巧妙地讓我們接受他們的購買建議,比如超市會讓我們免費試用一段時間,或者先給我們一些小禮品,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些恩惠,往往會購買他們的商品,這就是本書中所説的互惠原理。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稀缺原理,它表明人們對於變得稀缺的東西往往會高估其價值,這一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超市裏經常掛着清倉大處理,限時搶購等標牌,它是想告訴我們東西在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超市生意異常火爆。

這兩個例子都説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以上六種影響力武器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意識犯的錯誤並學會怎樣抵制這些誘惑。一言以蔽之,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周圍的事情,而不是過於依賴別人的行動,這就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wrx7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