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1

初識《影響力》是在豆瓣上,看着此書的評分高,想來應該值得一讀。通讀一遍後,發現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and編譯者閭佳)闡述的內容對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幫助。題外話説句,通過豆瓣購買此書,通過書中介紹的內容分析自己這也是社會認同和相信權威的心理在起作用,也算活學活用一回。現將書中的內容略作梳理,加深印象,以便往日再次學習。

作者在第一章主要闡述了何為影響力,自己理解,就是人作為動物會跟其他動物一樣,在外力下影響自我心理,造成機械的反應(語言或行為)。此書要討論的就是有哪些觸發特徵會影響我們的心裏,致使我們會不假思索的作出相應的反應。作者列舉了幾個觀點或事例,來説明條件成熟時,我們會自動按下播放鍵,做出機械式(模式化)反應。

1、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2、在我們不知道商品的實際價值時,就會採用“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

3、靈活運用:“對比原理”。

作者特別説明了,影響人心理的這類“武器”有什麼作用:一是這類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隻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三是使用者能借助這些自動影響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作用大大的,效果棒棒噠)

第二章作者具體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武器—互惠原理。因為我們大多數人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投桃報李,但是有部分的人正利用我們這個心理影響我們的判斷(要引起重視警惕)。互惠原理是人類社會共存的基礎,是人際交往基本的準則,我相信誰也不願意跟自私鬼打交道。

作者為了詳細闡述互惠原理強大的力量指出,互惠原理適用於強加的恩惠和可觸發不對等交換。這其實也就是咱們中國人推崇的品德,知恩圖報。其實為什麼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能刺激他人回報以大得多得恩惠:

1、虧欠感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2、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羣體歡迎的。

由此看出“知恩圖報”是普世價值,不管東西方都認可的品質和行為。互惠原理衍生出“互惠式讓步”,也就是咱們生活中經常遇見的“討價還價”都是有來有往,你退一步,我讓一步,生意才能談成。由於互惠式讓步,帶來一種技巧—“拒絕—後撤”術。這種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們答應請求,還鼓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甚至叫他們自願履行進一步的要求。為什麼此手法能有如此的作用,在作者看來,主要是被實施者的責任感和滿意感(個人認為是成就感,以為因為自己的做法導致對方退步,雖然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但是感知上誤以為這樣而形成的成就感)

第三章作者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第二件武器—承諾和一致。此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也就是承諾,承諾的前提:主動+公開+付出努力+自主)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之保持一致。再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讀到這一章,我最有感觸的是,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其實這個對工作,對做人以及對感情都是適用的。

第四章作者闡述了能影響人心理的第三件武器—社會認同。此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在我們特定情形下(不確定或相似性)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那同樣,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書中提到“周圍的人認為我們什麼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着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對此我很有感悟,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努力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很少考慮我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對自己的判斷,也往往來自別人的認知,缺乏自信,很需要別人的肯定來表示自己的存在。特別是書中提及的自殺案例,當深入困境時,我們會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對這個案例我非常受觸動和啟發。

第五,六,七章介紹喜好、權威、稀缺這三種武器的影響力,對權威這塊,我特別有感觸,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領導或者專家對某個問題的解釋,他人都會覺得這就是最權威的解釋,是正確的,很少能深入的再思考,他的看法是否真的正確?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書中的結尾部分,有一句話,很受用—“在下決定的時候,我們越來越難於對整個局面加以全盤考慮”。反思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時盲目的樂觀,錯誤的以為這就是“稀缺”的資源,好像很難獲得,事實並不是這樣。很高興能讀到這樣一本書,讓我明白了自己是如何犯的錯誤。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2

羅伯特—西奧迪尼先生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作為一名實驗社會心理學家,他在順從心理學領域勤耕不輟三十餘年。今年一月的一天,他來到當地的一家玩具店,為的是給兒子買一款在聖誕節前就承諾過的玩具——一輛大型的電動賽車,在商店裏他碰到了一位以前的鄰居,他倆上一次的見面已經是一年以前的事了,當時他們也是在這家商店碰到的,也是在給自己的兒子買一件價格很貴的禮物。通過交談,他們才發現,這是幾家玩具公司為了提高一二月份銷售量而玩弄的伎倆:在節前的廣告中開始為電動賽車做廣告,孩子們都懇求父母去買這些玩具作為自己的聖誕禮物,但商家並沒有在市場上充分供應這些產品,沒買到賽車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失望,只能選擇其他價格差不多的玩具來做為節日禮物;節後,玩具公司繼續為這款賽車做廣告,小傢伙們就更想得到這些玩具了,父母們為了兑現承諾只有再次前往購買,這一次他們發現,這款玩具供應得非常充足。

發現真相的教授非常生氣,要把買到手的賽車退掉,但他的朋友説到:“哦,那你這樣做會有什麼好處呢?你看,如果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並不清楚這是為什麼。他只知道他的爸爸沒有遵守諾言。你希望這樣嗎?”教授這才發現,在這場商業實戰中,他已經出局。可憐的教授後來把這次失敗做為案例,寫進了一本書中——《影響力》,著作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銷量達百萬,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

在描述這些場景的同時,教授通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為我們展示了藴涵在這些現象背後的六條基礎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短缺。

招式一:互惠

中國有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實就是通過人際交往中的“給予—索取—再給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對自己較小的付出,換取相對自己較大的彙報。在社會總體資源(關係、聲譽、時間、金錢)的交換和重組中,有計劃地實現自身交際網絡的延伸和資源水平的提升。“花花轎兒人抬人”,講求朋友間的交情和義氣,大約就是古人的應用吧!

招式的要點是先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而且應該是非常自然的好處。“情感帳户”中第一筆款應該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預先透支。

在商業實戰中,對方可能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極有可能會被拒絕的請求,然後,當這個請求被拒絕後,他可能會再提出一個小一些的、他真正感興趣的請求,因為他覺得,第一個請求被拒絕後,你會有負疚感,做為互惠,你可能就會答應他的第二個請求。呵呵,這時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產品的“免費試用”也是為了通過消費者的負疚感而漁利;推銷員對客户慷慨的讚美也是希望觸發不等價的交換。

招式二:承諾和一致

信守承諾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認為是優良的個人品質,但很遺憾,也常常被“別有用心”的商家利用。當一個承諾具有主動性、公開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時,人們更願意努力維護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變了自己未來的行為。

招式的要點是見微知著、循序漸進,繼而釜底抽薪!汽車銷售員往往先向客户報一個總體的低價,在你表示出購買意願後,他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忘了把一個主要部件的錢算進去。由於部件的價格相對汽車來説微不足道,你會慨然應允,但就在你計劃將車開走的一霎那,他又發現這就是書中所舉的例子,不乏真實性。

這也告訴我們,在商業實戰中,應該促使消費者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公司的傾向性,哪怕這種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一旦建立這種傾向,消費者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憑藉慣性越走越遠,最終達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內部管理上,應該讓自己的員工儘可能地將工作計劃和目標寫下來,最好能掛在顯眼的位置上。

招式三:社會認同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裏,每天接觸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決策,很多時候無法對整個局勢進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較可靠的單一特徵上,如社會大眾對這個事物的判斷來進行決策,但這種思維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點是要有不確定性和相似性。不確定性是指對自己該怎麼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相似性是指我們往往會仿效那些與我們類似的人,而不是與我們不同的人。

在商業實戰中,國內很多大眾消費品,如移動公司,就採用了這一招式。為何總是有一家人的畫面在電視上出現呢?既因為它代表了多數人社會性的認同,也因為在那樣的畫面中,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自己的影子。

招式四:喜好

人以類聚,物以羣分。人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點是刻意建立好感時應該在時間上遠離現實的利用(如在讚美別人之後,緊接着提出一個要求),而不必擔心遠離真相(如明顯誇大某人相貌中的優點),當然,適度的策劃和針對不同人採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觸並不能必然帶來喜好,有時甚至是產生更多的衝突,只有接觸併合作,最好是為着同一個目標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招式五:權威

人們思維的惰性往往也表現為決策時,對權威意見的無條件順從,在中國,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書中提到的電擊實驗非常引人思考,一羣本性並非邪惡的人因為對權威的過度倚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為。教授更是進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甚至有時僅僅是因為一個人具有某項權威的象徵,如穿了權威的衣服,有張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們就會對其畢恭畢敬。

招式要點是裝扮成權威時,最好能在開始階段説一些明顯違背自己利益的話,如公司產品中無足輕重的缺點,以充分建立權威客觀公正的形象,繼而再對產品優點大書特書。“歐萊雅,稍微有點貴,但完全值得!”

在商業實戰中,對於一些需要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出購買決策的產品,廣告宣傳就要請用權威人士,哪怕這位仁兄只是在電視劇中扮演過“專家”!

招式六:短缺

俗話説:物以稀為貴。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人們對失去某樣東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往往願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錢去消除這種恐懼。人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於對短缺商品的(使用)體驗,而是來自於對它名義上的佔有。

招式要點是應把短缺也分為不同的層次:短缺固然難受,先得到後失去的短缺更難受,最近因社會競爭而先得到後失去的短缺更是難受至極!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同樣的產品,消費者在短缺狀態下的消費體驗要好於供應充足時,如果是供應由充足變為短缺,消費者的體驗更加良好!

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時能感受到商業技巧和商業道德的碰撞。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呢?正如書中的評論所説,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來傷人,那麼它就是兇器;如果用來切菜,那麼它就是工具。當別人用它來做兇器,侵犯我們做為消費者的利益底線,同時使得我們慣常倚賴的決策捷徑失去作用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它來做切菜的工具,在反擊奸商們的同時,也實現我們的商業夢想呢?畢竟,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總之,人性的弱點和優點都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揭示——“自然人性”,也澄清了很多本不屬於人性範疇的問題,如很多問題其實屬於社會(組織)行為學的命題,我們姑且稱之為“組織人性”,通過揭示和澄清,羅伯特教授讓我們對營銷中的有關伎倆瞭然與胸,發出“不過如此”的感歎,這必然會增強我們的信心。同時,也看到了自然人性和組織人性中潛藏的巨大而懾人的能量,如果能為我們所用,必定功效非凡。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3

演講,可以説對於現在的職場人士或者學生來説都不陌生。我們可能在這一生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演講,PPT彙報等等,但是能夠真正演講的比較成功的人還是少數,更多的演講者可能對於如何使演講更加成功還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講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於內容宂長,導致台下的觀眾昏昏欲睡,這是相當多領導演講可能遇到的,也是領導者做演講極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講的相當成功的人士,幾乎場場演講都能得到觀眾的歡呼,例如TED的演講平台裏面的演講。從這裏也可以看到演講其實還是很考驗演講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説,對於演講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講,所以也沒有必要來學習關於演講的相關知識。這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演講,可以説和每個人都是有關係的,每個人都不可能與演講完全脱離關係。例如學生時期班幹部的競職演説,工作時期的競聘演説等等。這都考驗了個人的演講能力。還有就是現在的手機廠商等發佈新品時的發佈會,如何從演講者發佈的信息裏面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需要去了解演講的相關常識。那麼,演講既然這麼重要,重視的人也這麼多,那麼如何做一場好演講,一場成功的演講呢?有什麼技巧嗎?有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可以説關於這些問題,市面上有相當多的書籍對此進行了研究,而且裏面甚至還有些誇張的寫上“__天演講速成”的標題來吸引眼球。可以説由於這些書籍魚龍混雜,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話,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精力時間,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説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想要選擇一本有真正內容的書籍是很有必要的。

這本由國際頂級演講導師馬丁·紐曼所著的《演講的本質讓思想更有影響力》,這可以説其針對的對象就是領導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討了演講的本質:是為了取得觀眾的信任。在正文的五個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這裏面提到的觀點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尤其是針對企業家。在正文裏面,作者是採用了理論講述,測試與案例相結合的形式交叉來進一步加強我們的理解,而且每一小節的最後還有用‘本節精要’的形式來進行總結。這個形式還是很有利於相關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書的要點。

本書和其他同類書籍相比其比較鮮明的特點就在於在講述演講的一些小技巧的時候,還配向相應的圖片來進行比較形象的指導,可以説這比單純使用文字來敍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種科學,不是顏值”裏面在談到‘站和坐都有學問’一節裏面在列舉的‘站如樹’和‘站如踩沙灘’兩種方法之後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兩種站姿,可以説這給我很形象的一種視覺衝擊感。

可以説本書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可以介紹,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閲讀本書的讀者能夠從本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才更能體現本書的價值。希望其他的讀者也能從本書中學到關於演講的一些小技巧,能夠運用到自己的演講中,能夠做一場成功的演講。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4

《影響力》這本書,應該算是我真正意義上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書。第一次拿到這本書,可能是因為心理學光環的影響吧,總覺的這本書給我一種很厚重的感覺。雖然平時也看些書,可是心理學範疇的書籍始終不敢涉及,或許它太過難懂,或許它太過枯燥,或許它太過神祕,如同書的封面,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那般神祕。聽説西方人寫心理學比東方人寫的有趣的多,所以縱使有萬般無奈依舊硬着頭皮的想要品味一下這本在世人眼中西奧迪尼大師最偉大的作品——《影響力》。

這本書不管從結構亦或是內容上來説,都是淺顯易懂的。能把心理學這麼複雜的東西,寫的連我這種“市井之徒”都瞭然於心,或許這就是西奧迪尼的偉大之處吧!這本書從影響力入手,以貼近生活的案例向我們解釋了影響力的武器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何為影響力?一般認為指的是用一種為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而這種改變往往是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真有種被人騙了,還在幫人數錢的感覺。每一筆債都還得乾乾淨淨,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債主。這是以愛默生的話作為的互惠這一章的引言。也正如這句話所説,互惠的影響力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不管是給予還是索取人們總是會受到互惠的影響。互惠往往讓我們不知不覺間做了一些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事。同時互惠也讓不同的人獲得了不同的收益。但互惠這張讓我印象最深的,卻並非互惠能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而是作者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的思考。案例中的心理學家在無意中買了小男孩手中的巧克力棒。他告訴自己,他真心希望這不是真的,小男孩並不懂的什麼“拒絕——後撤”術,“先提大要求,後提小要求”的順序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它最終管用僅僅是因為一個巧合。他並沒有因為為了達到目的而利用了別人的心理。

一開始就拒絕,比最後後悔要容易。這是以達芬奇的話作為的承諾和一致這一章的引言。每個人的腦子裏都有個怪物,它會要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這往往也讓人們愚蠢的固執己見。信守諾言固然是個好習慣,可是有時候不考慮具體情況和具體條件下的信守諾言是不是顯得愚不可及。當你發現你有可能被欺騙的時候是不是就應該選擇聰明點的辦法讓自己免遭更大的損失。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永遠不要向他人輕易的做出承諾,即使有時它看起來那樣的微不足道。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太多。這是以李普曼的話作為的`社會認同的這一章的引言。少數服從多數的思想似乎在哪都適用,當大部分人認同了某件事的時候似乎真理就掌握在了他們的手中。可事實告訴我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或者説是少數理智的人手中。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往往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是不是因為天性使然,作為羣居動物的我們,實在是難以抗拒羣體的意見或一致行為給我們帶來的誘惑。即使有時他會讓你變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社會認同,向我解釋了很多平時發生在我身邊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讓我意外的是,原來社會認同還可以用來拯救自閉症的孩子,這點倒是令我有些欣喜。或許變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會讓你看起來有些愚蠢,可愚蠢的人往往比聰明的人活得更輕鬆自在,更容易感到滿足與快樂,不是嗎?辯護律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讓陪審團喜歡他的客户。這是以克拉倫斯的話作為的喜好這一章的引言。人們往往願意與自己感覺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親近,即使有時它是個“竊賊”。對於這一點,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我想,當初上帝賦予人喜好這一屬性的時候。為的應該是能夠讓人的生活更美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吧。所以如何能讓我們在感性的趨勢下,同時又保持着一顆理性的心,並不讓我們的喜好成為別人從自己身上獲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了吧、跟着權威走。這是以維吉爾的話作為的喜好這一章的引言。看完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國的教育。對於中國的教育問題,想説的話有太多應該已經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了吧。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再多的話似乎也如遇到驕陽的殘雪那般無力。我不是個憤青沒有憤世嫉俗情緒,也沒有力挽狂瀾的偉大情懷。只能希望中國的教育越來越好。

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你曉得會失去它,自然就會愛上它了。這是以切斯特頓的話作為的稀缺這一章的引言。物以稀為貴,這似乎成了人們的共識甚至是一種常識。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但諷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對於這一點,作者是以逆反心理來解釋的。人都是嚮往自由的,當這一以身俱來的權力受到侵害時,人們會採取一切的措施捍衞自己的權力。就像作者説的: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到了手的自由,不經一戰是沒人會放棄的。當資源變的稀缺的時候,人們似乎會覺的他們失去了獲得這一事物的權力,他們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對於他們有着強大的刺激性。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這一潛在的思想也往往讓我們成為了一個非理性的人,往往讓人們作出令自己感到後悔的決定。可有時後悔本身就是一種無法償還的代價。

看到這,對於心理學我似乎產生了一種恐懼的情緒。研究心理學的目的似乎是為了讓人更瞭解別人的心理,並利用人的心理來謀取自己的利益。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適者生存的法則在這裏展現的淋漓盡致。掌握別人的心理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利益,讓你更好的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生活下去。如果每個人運用心理學的目的都是這樣,那人與人之間不是充斥的只有爾虞我詐,處處勾心鬥角?這樣的社會還能算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嗎?我迷茫了。不過好在作者在最後一章給了我解答。

倘若順從業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們的捷徑響應方式,我們就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敵人,事實上,他們是我們的盟友,有了他們,我們能更方便地開展高效率、高適應度的生意往來。只有那些通過弄虛作假、偽造或歪曲證據誤導我們快捷響應的人才是正確的還擊目標。我們要採取一切合理的辦法——抵制、威脅、對峙、譴責、抗議來報復以刺激我們的捷徑反應為目的的虛假信號。心理學的作用在於如何讓人更瞭解人,如何讓人變成一個理性的人。而不單單只是依靠感性認識來處理事情,輕易的被人用影響力的武器所擊倒。或許這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個例子一樣,心理學應該是讓那個買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後免遭欺騙,而不是教會那個童子軍的小傢伙如何利用別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賣出去。

影響力學生讀書筆記5

由於之前看過一些TED演講,當時只覺得內容很新穎,觀點突出,時間短。但並未對其這種演講形式作過多的解讀,直到在豆瓣上買了這本書,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據説這是對公眾演講作系統解讀的第一本專業書籍。整體寫的確實不錯,畢竟作者的例子大都來自TED演講,例子充實而且真實,在説服力方面佔有優勢。

本書整體分為五大部分。以下將分別對每部分內容進行簡單介紹並提出自己的粗鄙思考:

第一部分:演講的基礎。這部分在我看來當屬核心,雖然所佔篇幅並不多,但是篇幅並不決定其重要性。演講的基礎究竟是什麼?思想。一篇好的演講,首先是有思想的演講,有價值的思想遠遠超過其他華麗的包裝。而作為演講者,關鍵是要將自己獨特的思想植入觀眾的內心,使觀眾聽得懂,並相信它、傳播它。“當觀眾知道你要去的方向,他們很容易跟隨你的腳步前行。”這讓我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似乎過於重視PPT中某種圖片和視頻的使用,而忽略了內容,每節課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我要給學生傳達一個什麼樣的信念,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應追求的。

第二部分:演講的五種工具。即在演講過程中所要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聯繫,即與觀眾建立起信任的紐帶,包括眼神交流、展示脆弱、幽默、放下自我及講故事等;二是敍事,主要強調了故事的強大魅力;三是解釋,針對一些晦澀難懂的事物,提出了一些方法,包括從聽者的角度出發、點燃“好奇心”、介紹概念、使用暗語例子等,其中特別強調了連接詞的使用。四是推理,現在懸疑推理劇大受歡迎,演講也可借用這種抽絲剝繭的方式,用推理征服觀眾;五是展示,根據所演講的主題,選擇合適的展示方式也很重要。關於觀眾的聯繫,啟示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牢固的信任關係至關重要,而我們大多數關注的是學科教學、傳授,而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這種信任紐帶的建立,如果能夠成功地建立起信任的紐帶,對之後的教學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還有是關於連接詞的使用,對於新教師尤其重要,在知識點之間的過渡方面可以慢慢探索,或許恰當地使用這些連接詞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更好地過渡。而推理的這種方式,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嘗試使用。

第三部分:準備過程。一是視覺資料的使用,作者明確指出,沒有幻燈片要優於糟糕的幻燈片;二是關於演講稿的使用,背還是不背,都可以,演講方式只要演講者覺得舒適、自信即可,關鍵是最後的效果要自然。三是關於是否需要排練的問題,作者提出,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反對直接上台演講,漫天演講;最後作者就演講的開頭和結尾給讀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或許,上課也是如此,雖然現在提倡多媒體的使用,但是我們有些老師似乎沒有幻燈片都不知道怎麼上課,過於依賴幻燈片,而且在我的觀察中,很多老師的幻燈片展示的字過於多,將幻燈片當成了提詞器。以前覺得上公開課之前不斷地排練,有些彆扭搞笑,現在看來,多多練習,還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依然見效。

第四部分:舞台展現。這部分似乎落入了窠臼。

一是關於穿什麼的問題,不必必須正裝,只要演講者感覺舒適即可;

二是心理準備,關於如何控制緊張情緒,作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是演講裝備,作者建議輕便式演講;

四是通過聲音和儀態賦予文字以生命;

五是關於演講的板式革新方面,作者就演講方式提出了遠景設想。

第五部分:反思。

公共演講的未來發展,一是知識關聯性的需要;二是人與人的互聯性。呼籲每一個人加入進來。

整體看來,作為一本工具書,很不錯。但是,總覺得作者似乎迴避了一些東西,公共演講是一門綜合藝術,思想的真實性和需要包裝的宣傳性,不可能不存在矛盾,但作者對此隻字不提,過於樂觀的態度使得內容的深刻性不夠明顯。當然,還是很同意作者對於公共演講未來前景的説法,我也相信,這種演講方式對於一個人活一個團隊,甚至一個社會、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是,作者自己在本書之前所提到的:思想才是實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77o4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