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影響力》讀後感(精選6篇)

《影響力》讀後感(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影響力》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響力》讀後感(精選6篇)

《影響力》讀後感1

今天把《影響力》這本書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覺得這是一本很有系統,很有深度的專業書籍。它不像一般的書籍總是很膚淺的在表象探討問題,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是透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後很深刻的探討現象背後的本質,讓人很受啟發。據説有人讀了這本書後,利用本書的原理去交女朋友,百戰百勝!足見其魅力誘人!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來傷人,那麼刀就是兇器;如果用來切菜,那麼它就是工具。

這本書主要講了六方面的內容。首先講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如果人家給了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對此無動於衷,就像孔子説的“要以德報德,而不是以怨報德”。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運用了此原理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病人想要醫生在做手術時能更認真更細心的照顧,就塞很多的紅包,醫生由於受到好處,根據互惠原理他們做手術時會更認真細心。企業為了更好的銷售業績,往往賄賂一些官員或者一些採購部經理,而這些官員或採購部經理由於互惠原理會給這些企業更多的訂單和利潤。第二個是承諾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認為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公眾場合總是表現的很虔誠,因為要受他們信仰的約束。比如和尚在飯店吃飯如果大魚大肉的吃,人家就認為他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第三是社會認同原理。此原理認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到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當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時候,原本覺得不對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這事也變成了對的了。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訂婚了還沒有結婚就先懷孕了,當時她挺着個大肚子來給我們上課,很多學生老師背後都對她指指點點。現在很多女人訂婚瞭然後挺着個大肚子走進結婚的殿堂,也沒有人説三道四,原因就是這太普遍了,沒必要大驚小怪的。這樣的轉變,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認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第五是權威原理。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讓我知道了,你要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訴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兩方面的收穫:一方面,當我要善意地影響別人時,該如何更有效地發揮這些影響力的威力;另一方面,當我面臨別人設下的陷阱時,如何及時躲避和給予有力地反擊。羅伯特的這些技巧非常棒!

《影響力》讀後感2

每次讀心理學着作,都會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鳴。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被關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讀《影響力》,學會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許多道理。

書中曾講到這樣一段話:從某種意義上説,當一種機會變得越來越難得時,我們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讓我們深惡痛絕的事。人們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強烈願望,基於這種願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論: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使我們更想擁有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因此,當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通過更卓絕的努力對這種妨礙做出反抗。

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夠了解“心理抗拒”理論,就會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搭建更多的發展平台,不讓發展成為緊缺的資源,大家就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非急功近利。所以為孩子搭建平台設立機制是很關鍵的,雖然孩子的發展不均衡,每個人的長處也不一樣,但當機會多到可以充分選擇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找到成功的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待開發的寶藏,關鍵就看我們是不是掘寶人。

當我們遇到很緊急的情況時,越急躁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會説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做出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而我們若採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對前因後果做一個梳理,相信此時的發言和表態就會慎重得多。管理大師德魯克以及斯隆都説過,在面臨人事決策時,即使時間再緊張,立刻決策的要求再緊迫,也同樣要冷靜24個小時,往往24小時以後,氣象就大不一樣了。

在承諾和一致一章中説道: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學生的一句承諾可能就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當然承諾若是在學生自願的情況下提出那約束力就更強。

在公開場合的承諾不僅會對承諾人一種無形的監督,還會影響到參加的每一個人。教育中我們要善於使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創設莊嚴的氛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承諾並記錄下來,或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寫給自己一封信是對自己的承諾,告訴他人自己要做什麼,也是一種承諾,把承諾變成一種激勵,就會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

靜心品讀,相信還有新的收穫。

《影響力》讀後感3

1月份的讀書會上,基於格調及立意偏低的原因,我收回了《做人不要太老實》這本書(我相信以我們公司的文化,不會叫老實人吃虧)。這一個月來,我一直在考慮,該拿本什麼樣的書獻給大家才合適,直到看到這本書。這是去年在南寧培訓時認識的一個老哥送給我的,他説這本書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要我好好閲讀。謹遵他命,我拿到後很快地看完了一遍,感覺有所收穫,但又沒吃透,因此緊接着又看了第二遍。直到本月,進行了第三次的閲讀。

常聽到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看過身邊的很多人,很多事率性而為,有好有壞。而據調查,美國曆任總統中,有成就的都是壞脾氣的總統,因此我頗為疑慮。近看一個人,我們看到的是一件事,一句話,一個面,但在職場中評價一個人,通常是多面綜合的,很多人會因為“處事不夠成熟”、“溝通能力欠缺”、“心態不夠積極”或是“羣眾評價不良”而失去機會。看完本書後,我感覺,決定命運的其實不只是簡單的性格因素,而是作者所説的綜合因素-情商。

作者對情商的概括為五大方面的能力:認識自身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人際關係管理。

作者開篇先講到習慣,人大都生活在習慣裏,如果沒有外力協助,並輔以強大的自我約束,很難改變,但如果自身想改變,願意去改變的話,還是很簡單的。

在個人魅力與自信篇中,感覺這與其他勵志類的書大同小異。但我非常認同他提到的“移情”(P27),移情就是“感人之所感”,並同時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簡單説來,可以説移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深層次的情感需求,並給予恰當的迴應。如果這種能力欠缺,就會出現作者所説的情感失聰的情況,誤解別人的情緒,説話不恰當,對別人的感受無動於衷。在我們生活當中,有遇到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情感失聰問題,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移情”引起的。當然,為個人私利所矇蔽而引起的“拒絕移情”當屬例外情況。

本書的第四章專門講述“操之在我”的方法,我感覺非常有益,他先提到了操之在我的必要性,接下來分析與“操之在我”相對的“受制於人”的差別,並詳細介紹了操之在我的方法,最後還澄清了:“操之在我”並非“一味忍讓,被動接受”。我想,這可能會是大多數人對“操之在我”的認識誤區。根據作者的意思,我想“操作在我”可以總結為:“不為他言所激,不為他行所傷,保持樂觀,活在當下”。

第五章的影響力原則,比起《影響力》那本書而言講得比較淺顯,從對上、對下和平級溝通三方面闡述,還是非常實用的。因此,我希望看完這章以後,我們的同事今後永遠不説:“我又不是他領導,我怎麼能叫得動他”之類的話。只要用心溝通,距離不是問題。

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勵志類的好書,作者組織的方式非常淺顯易懂,其中的很多故事也值得收藏,還有一些精煉的句子很值得我們記錄。

如果要説不足的話,有兩點:一是其中的一些故事,由於敍述與資料背景的原因,真實性顯得不足。二是作者做為清華大學的博士(清華由於留學成風,大抵是一流本科,二流研究生),自我優越感太強了一點,書中多次提到博士如何,清華大學如何,這與作者的年紀尚輕,工作經歷不夠豐富(從學校到學校,並留在學校任教)有關。但總體説來,瑕不掩瑜!

《影響力》讀後感4

高中三年沒接觸過一本課外書,浸淫在高考的氛圍裏。真的感受到了一項技能(尚且把讀書看做一項技能),需要持續不斷的精進和練習才能接近正常水平。任何一種能力,只要放上一年不去接觸,幾乎會歸於零。很不幸,我的這項技能已經快失去了。

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邊吃飯邊看書。並不是廢寢忘食,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要佔用,而是類似於今天吃飯時看看劇一樣,純粹覺得乾巴巴吃飯沒什麼意思。在電子設備還沒有普及起來的初級教育階段,吃飯期間配上輔助娛樂,我已經站在了時尚的風口浪尖了。

這項吃飯期間的娛樂活動總是被父母無情的制止。就好像“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一樣,為了制止而制止,但是除了蹭髒書,吃飯看書有什麼不好,現在也沒個所以然。好在我還算倔強,沒有改正,所以僥倖多看了兩本,而且每本書讀了三四遍吧,就像現在吃飯,還是會抱着看過三四遍的劇看。但高中這個習慣終於還是沒能繼續。

言歸正傳,談談《影響力》這本書。翻它的時候是從前到後依着順序看的,沒有了當初那份悠閒的心境,反而多了幾分急功近利了。其實多讀幾遍再寫更好,可好久沒寫過讀後感了,很希望寫點什麼。

羅伯特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者是在小販、籌款商那樣的運營者那兒吃虧欠。以此為切入點,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他發現了一些心裏原則,這些原則影響了人們順從一個要求的傾向性,並構成了影響力武器最核心的要素。利用這些原則,順從業執業者就有了左右人們行為的力量,有人成為了這種力量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人受益。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儘量以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報答別人。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加以回報。這本身是處在社會生活中的人一種正常的反應,讓我們以德報德,學會感恩。但是有人利用了這一點。他有求於你,於是帶着這種目的給你饋贈,在你接受之後又向你提出要求。為了避免內心的譴責和道德的壓力,你會被迫同意對方的要求。

承諾和一致:當你對某事有了自己的態度或判斷,你會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比如思聰的微博抽獎,當你沒有參與時不會覺得身邊任何一個人有機會中獎,但當你參與時,卻非常相信自己會是那個幸運兒。也就是説,在承諾和一致原則的影響下,你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社會認同:人腦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會在已經證明過得事實上投入大量時間。中國有個成語叫衣冠取人,雖然本意是指以外在評判別人是一種膚淺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衣冠取人是一套很有效的評價體系--那些成功者無不是整潔乾淨,神采奕奕的。再比如去外面吃飯,你會傾向於選擇那些人多的店,因為你會下意識認為這是一家很受歡迎的店。但利用這一點衍生出了一個產業叫“飯託”。在其他方面,居心不良者也會用這個原則欺騙你。

喜好:就是人們利用你的喜歡從你身上獲利。我們更喜歡那些外貌好看、與你有相似性、與你接觸或者合作較多或者恭維和讚美你的人。於是這些人也會影響你在生活中的某些行為。

權威:權威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的也會在權威的命令下幹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稀缺:正常情況下,珍貴的東西必然不多。而稀缺原理就會利用失去一種東西的可能性來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出去購物時經常有店員告訴你,這件衣服是我們店裏最後一件,今天不買,明天可能就被人買走了。聽到這些話,如果面對一件你很心儀的衣服,你可能會下買的決心。或者在一段關係中,你追得越緊,對方跑得越快,反倒是你不怎麼緊追不捨,你就拿得越穩。

大多數情況下,即時的判斷是好事,因為這已經被無數人驗證過。況且人腦這台精密的儀器不太可能在一些小事上重新判斷。正是利用人腦的這一弱點,好的或者壞的影響力被施加到了你的身上,所以我們更需要學習和判斷。

但這絕不是一本關於陰謀論的書。人腦的.某些一觸即發的反應可以被很好的使用,也正在被很好的使用。但倘若有人利用這些弱點損害我們的利益,這是不能被允許的。

《影響力》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影響力》讀後感5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説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説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壞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閲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説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着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着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心裏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着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影響力》讀後感6

《影響力》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心理學原理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已收到的恩惠。因為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它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説服他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由於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傢伙,我們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被別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者不勞而獲的懶蟲。”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學大打出手,之後老師讓我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當時的自己心理並沒有釋懷這件事,但之後竟然會成為無話不説的好兄弟,我一直認為是不打不相識的緣故。但讀到互惠原理時,我在思考也許是放學路上的一句簡單問候,也許是學校裏的一次不經意幫忙,也許正是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lqr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