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下面是《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快來圍觀吧。

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篇一】

我很喜歡黃仁宇的敍事風格,正如一位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沉穩的語調,將那些陳年舊事浮光掠影一一道來。他的筆墨飽含深情,很有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他説的是“我的大歷史觀”。歷史,應該有多重面目。我更喜歡個人的、情緒化的讀史心得。正統的歷史觀雄霸課本、廣播、電視乃至網絡。為尊者諱,為強者諱,為自尊心諱,為祖宗存在意義諱,單調的面孔,虛弱的自誇。這種粗暴的吶喊淹沒了其它的聲音。

據我的閲讀經驗,我們的大哲們總想走上層路線。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民生疾苦也好,為榮耀一生也罷,所談所為所爭所殉道的,都是圍繞着權力。有權好辦事。權力幻化成種種標誌和生活形態,諸如:皇帝、王道、長老統治、圓滑世故總勝於開拓創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總是很容易對付,社會就這樣維持着低級的穩定。非常噁心的思路!當我們的賢人們遊走于山林之間,感歎生靈塗炭生不逢時的時候,請記住:他們悲哀的眼神始終是向上望着的。無非是渴望權力早日垂青,或者是鬱郁不得志而終。而僥倖進入管理者行列的青年官僚們,首先面對的是:油鹽醬醋、人情往來、明爭暗鬥、宦海沉浮。聖賢的理想的是如此單純,又如此可愛。但相對於越來越複雜的人性和世界來説,單純可稱之為幼稚,可愛可稱之為無用。於是,歷史中,他們一次次奮起,又一次次沉淪。

假使張居正再多活幾年,完成全國的土地丈量,賦税得以統一收取統一支配;假使戚繼光幸運依舊,戚家軍半現代化繼續推行,甚至在對外擴張中維持現代化特性;假使萬曆象他的叔祖一樣,戳破神祕色彩,繼續玩弄文官集團;假使我們的李贄傳經佈道,弟子三千以圖大事;帝國會繁榮,或者早日崩潰。你想壯士斷腕,時間也不給機會。帝國被外來文化打趴下,然後竊喜:嘿,人家夠哥們,送來了科技、思想以及全球化!誰和誰鐵,誰的全球化?成熟的資本運作玩死你。

甭鬧騰着大國夢了。大國不如大國民。國富民窮,您一樣地玩完!

您能不能在義務教育方面搞點新花樣,實行基礎加分類教育。比如告訴大夥兒硫酸不能當飲料,同時讓王二鑽科學張三學技術李四上聾啞兒學校。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早在1717年就頒佈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我欣賞這個混蛋。

您能不能別盯着最近一屆奧運會金牌數量,為全民健身多造幾個公園多劃幾塊綠地,至少讓小學生中學生多玩玩,少幾副眼鏡多幾個歡實的孩子。據《重慶日報》報道,培養一個奧運冠軍需要幾千萬。我還看到:長跑冠軍艾冬梅賣金牌度日。您看把這個孩子培養的!

您能不能少播點清官劇宮廷戲。山呼萬歲謹慎下跪,聖明的某人某組織之下,老百姓還明白自己長着腦袋嗎?一臉鼻涕一把淚地感恩戴德,一聲高呼一聲血地呼天喊地,納税人是衣食父母,法律是終審的裁判正義的天平,常識跑哪兒去啦?

您能不能讓平民百姓多點説話的機會,學着文明爭鬥,共存共榮。刁民及刁民心態哪兒來的?懶漢政治,走走形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逼出來的。您給個機會,他們學着點:理性爭食,文明度日,富的'繼續富,窮的不能再讓他窮,多點兒娛樂精神,多點兒當家的機會。

羣眾不是孩子,誰也當不了奶媽。孩子大了,得自個兒學着走路。老裹着尿布,別影響人家發育。萬一還是那些個簡單思維,想造無腦兒,應該是不好辦了。要知道,世界早就開放了,有奶的娘不只是一個了。

如果説我對黃仁宇老先生有點兒看法,那只有用這些稍微有些離題的廢話來表達了。精英治國的思路太單純了。更需要想想:精英如何與民眾對流,台上的與台下的總需要有個動態的平衡。誰做統治者都不要緊,關鍵是被統治者如何控制影響統治者。遊戲要大家來玩,首先要把每個人當人看。別再顧慮:漢奸、賣國賊、假藥、毒大米、盜版、腐敗、貧富差距、中國人的劣根性、礦難只有抽象的死亡人數等等了。別再埋怨!

如果硬要給黃老先生扣一個文不對題的帽子,我只好這麼説:萬曆十五年,一個極其平常的年份,在黃老先生的講述中,我看到了我們的祖先,我相信他們曾經真實地活着。然而,這份來之不易的記憶有可能給我們一個錯覺:皇帝渴求聖明,文官集團如此勤勉,百姓如綿羊般温順善良,間或有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哲人閃耀在昏昏欲睡的歷史舞台。這樣的遊戲看起來似乎並不壞。當然,相對於人生苦短,死在温柔鄉比死於荒謬要好得多。

但是,當你睜眼看世界,看到了另一種優雅悠閒或腥臊火熱的人生,或許你會大吼:“老子是人,老子可以這樣活!”

《東周列國志》詞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説甚龍爭虎鬥

經典之作《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篇二】

最初,是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感興趣,所以抱着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萬曆十五年》。後來一發不可收拾,記得大概從去年九月開始讀,斷斷續續讀了很久,讀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種上癮的感覺,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穫。黃先生的書讓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解讀歷史,感覺耳目為之一新,眼界為之一開,回味無窮,而這遠遠比單單瞭解歷史事件來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萬曆十五年》,正如它的書名一樣——1587,這一年沒啥特別的事發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經開始在大洋上開疆擴土的時候,對於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輔、諫臣、將領、大儒而言,1587這一年卻是極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悄然有序地進行着。然而正如靜水流深,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湧動、狂瀾那樣,大明皇朝在歌舞昇平、花團錦簇的背後其實早已埋下末路窮途的伏筆:一位當初雄心壯志、克己守禮的帝王在受到親侍近臣欺騙後對朝政心生失望厭倦;一位有心輔助君主、温和謙讓的首輔深陷黨派之爭、疲於應付;一位早已離世的重臣仍釋放着他的政治影響力、引發朝局動盪;一位鐵面無私、憂心天下的清官卻屢遭排擠、孤獨終老……其實每個人的初衷都希望這個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巔,然而在實現家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偏、越走越遠。是的,有時候,當你滿心以為你能夠左右世界的時候,歷史總會給你當頭一棒,最後你只能大失所望、哀歎無力迴天,不得不妥協求饒,成為歷史的附庸者,隨波逐流。

為什麼帝國的夢想總是破滅,黃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作為稻作文明的典範,我們的國家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認為“仁政”、“德治”才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們的先祖們顯然很有智慧,他們認為“禮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選項,於是他們制定出一系列簡單粗狂的道德標準來規避複雜的政治架構(對的,這也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萬民的遵守範本,也受眾人的監視督促。從一方面來説,“禮治”使朝政簡化,臣民們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頭遵守,即可達到政通人和、相安無事的效果;從另一方面,這樣“禮治”又極其脆弱,因為把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地交託到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畢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衝動又會感傷的“人”),大臣們也有着這樣那樣的自身侷限,這種看似堅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實自帶bug,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虛無縹緲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創造性,“其社會發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同樣加速帝國滅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文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一個人熟讀經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青年的申時行就曾對文官當政有所疑惑,但是這就是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文官集團既支撐着帝國的運行,又是帝國的毒瘤(做事缺乏條理、庸政懶政、表裏不一,拔與不拔,都是懸在整個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整個文官集團是依附中央集權、道德管理而產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會裏,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來度量,即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生的例外。這就加深這個階級的兩面性。一面要標榜着、維護着世人公認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着各自的七情六慾、暗箱操作,這就是這個階級失敗的原因,這也就是整個帝國失敗的原因。

《萬曆十五年》,一本優秀的書籍,但由於我見識粗淺,不足以囊括書中精華,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lw92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