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通用7篇)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1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鑑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以史明志,以史鑑今,《萬曆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覆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曆十五年為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曆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曆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後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於事物肇起之初處於醖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寫了萬曆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曆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曆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曆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曆小皇帝謹遵傳統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曆小皇帝的課業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眾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讚揚,並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曆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後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願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願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後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為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萬曆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加於皇帝身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為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曆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範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才會有快速的發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湧翻浪,但相對來説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幹練,做出不少令人讚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曆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曆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後,身為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彷彿架空了萬曆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為棋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於一身,並且由於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眾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後,醖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裏爆發了。在事實面前,萬曆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且將更多怨恨凌駕於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於得到萬曆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並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曆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樑,當百官的意願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曆皇帝要將意願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範為説辭阻止萬曆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曆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症狀,他應當為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並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因此,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後,大壽時仍受到萬曆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後,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眾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於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後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為之深思和學習。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2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黃仁宇

黃仁宇所寫的《萬曆十五年》與以往我讀過的所有歷史類書籍都不大相同。“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敍……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他先以萬曆十五年這個“平平淡淡”的一年講起,一開篇就給讀者留了一個懸念:既然平平淡淡,那為什麼還要用一本書來寫呢?這問題的背後是作者想展現出來的野心。用吳曉波的話説,就是“你即便在大海的任何一個角落舀起一杯水,我都能告訴你整個大海的祕密。”

黃仁宇從僵硬的中國歷史身軀中取出一小段,在現代的顯微鏡下細緻觀摩。

我讀完這本書便發現,萬曆十五年“隱瞞”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這些人物時間交叉往復,人物彼此之間也發生某些聯繫。通過人物我發現了一些祕密,這就是我開篇所引用的話的具體體現。

我還發現萬曆十五年雖是平淡的一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不應該這麼説,應該説王朝的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黃仁宇是以這麼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不得不説,黃仁宇以一個“大歷史視野”去看歷史,使得他的書在同類書籍內脱穎而出。不過,雖説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佔據歷史類書籍銷售榜首二十年,但在當時黃仁宇寫出這本書後,被一些史學家説不夠嚴謹,黃仁宇本人卻有點得意地寫道:“不時有人説及,黃仁宇著書缺乏歷史的嚴肅性,他們沒有想到,我經過一段時間奮鬥才摒除了所謂嚴肅性。”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3

《萬曆十五年》講述了明代從繁榮帝國走向崩壞的過程,是對“明”這個朝代敗因的總結。在這一年裏,無數駭人聽聞、在當時卻十分尋常的事件,訴説着這一朝代的破敗不堪。然而在這破敗不堪的年代裏,我看到了仍有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對於國家的信仰奮鬥着,讓人不能不為之感動。

明代走到了萬曆十五年,法制體系崩毀,社會秩序靠看不見、摸不着的道德維持。加上極低的官俸,缺乏組織、管理的税收與生產,腐敗成了生存必須,人的慾望便開始將社會往邪惡的方向引領。無法用法律管束的慾望毫無限度地膨脹,百姓生活無人問津,各集團只顧得一己私利,“陰”與“陽”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此同時,皇帝也受不了對自己那異乎尋常的管束,開始消極怠工。國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是有識之士仍然存在。張居正作為一朝元老,提拔人才,整頓朝廷,試圖扭轉國運。書中的張居正作風強硬,英明果斷。儘管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書中略有貶意,但畢竟可以看出,張居正並不是按自己私慾行事。但他死後,因其過於強幹的作風而被對手們毫不留情地抨擊,家財盡沒,兒女盡削職為民。以這位太師的眼光,未必料不到身後之事。因此我認為,比起一己私利,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對張居正而言更有意義,也是他不變的初心。

相同際遇的人不可計數:戚繼光橫掃倭寇,修繕邊防,卻只能一人終老;李贄生前聲名遠揚,多有著述,卻落得個獄中自殺的下場。他們都沒能得到善終,都遭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但只要一有機會,做過事的他們仍想再做一次。海瑞也是如此-------一意孤行、鑽牛角尖兒,讓部下連家人都養不活的他,不算是一個高水平的領導,但揣一顆奉公廉潔之心,全然不為生活的困難、現實的殘酷而折腰。兩次當官,他的態度一點沒變,仍為天下蒼生,為自己的信仰戰鬥。

萬曆十五年,表面是一個普通年代,而我認為它已經是一個亂世了。道德在那個年代已經紊亂,養活自己是正義,對他人盡忠盡孝是正義,對國家盡心也是正義,而這些正義之間又有種種糾葛與矛盾,讓人是非難辨,於是出現了一批只相信自己的人。在那個慾望橫流、毫無法治的世界上,他們選擇追逐內心的信仰,在這個思想的亂世裏,為這個國家、為心裏的正義獻出最後一份力量。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4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萬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萬曆十五年》,不止這一年。

在歷史書中,戚繼光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是帶領中國軍民抗倭的民族英雄。但在這本書裏,他被指巴結權貴,崇尚迷信,並且都列出了實證。

大概是我學識淺薄,剛翻看這本書時,六人的名字裏竟只認得戚繼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繼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軍官的任命多數以“世蔭”的形式而繼承父業。任命的程序相當複雜,大致是高級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低級軍官則無需降級。中期開始,情況稍有改變,推行武試,任何有志於成為軍官的人只要考試及格就可以取得進身之階。但事實上由考試及格充當軍官並上升為高級將領的,可謂絕無僅有。而且這種武生的考試又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由文官主持的筆試,其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各處所開辦的“武學”,也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其教學進度,以“每日總授不過二百字”為原則。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就顯得彌足珍貴。

戚繼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這是戚繼光的軍隊取勝的必要保證。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

這些都是我們在歷史書中所認識的戚繼光,那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但這本書中,還有我們不曾瞭解的那一面。

他巴結權臣張居正,曾花重金購買美女作為禮品奉給張居正;他崇尚迷信,親自設計製作各營連的軍旗,在軍旗上繪繡天上的星星或者傳説中鳥首人身的圖象,以象徵他們的指揮官。他重視黃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訓話的時候,又常常提到善惡的`因果報應;這位民族英雄的結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榮耀。戚繼光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墜入了寂寞和淒涼。張居正死後7個月,他被調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衞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經遺棄了他。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令人唏噓不已。

我也不曾想過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淒涼,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戚繼光相去甚遠。但細想,卻又似乎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存在,是立體的,總有一面被陽光籠罩,也因為這抹陽光,這個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處於陰影中的一面。有人可以永遠站在陰影裏身上沒有一絲光亮,卻沒人可以做到無死角地被光亮籠罩。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5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歎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歎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閲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閲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瞭解的並不算多。對於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後,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麼不堪,或那麼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採取傳記體鋪敍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曆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為故事主線,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麼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芸芸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着前行。

萬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慾”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着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於在張居正死後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後這種種在後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於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税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執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常現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術,到治軍方略,戰略戰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台後,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於最後的自殺,而在於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後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慾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曆十五年》裏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盪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説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6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年號萬曆。

這不是一本類似《明朝那些事兒》歷史調侃小説,而是一本明史研究專著,作者以敏鋭的眼光選取了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圍繞發生在這一年以及聯繫前後幾年的事兒,觀察着明朝的走向。

書中介紹的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都是曾經有過片面印象的歷史人物,當然,也包括萬曆皇帝。讀罷此書,明朝人物的形象從書本中隻言片語的介紹充實成一個個鮮活的立體形象。萬曆十五年,看似歌舞昇平,其實,平靜水面下已經暗流湧動,這一年發生的小事,將在日後掀起巨大的波瀾。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張居正一章,曾經路過張居正故居,那時還不知道張居正是誰,看完才明白,張居正輔佐幼年的萬曆,鞠躬盡瘁,死後因為一些小事被抄家,政治真是一個好玩的東西。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了宰相一職,所以皇權打到了頂峯,但是沒有宰相,政務纏身的皇帝就疲憊不堪,所以有人查閲史料證明了朱元璋當時有多麼兢兢業業,皇帝是一個沒薪水,不升職的工作,朱元璋乾的不亦樂乎,但是他的後代就未必了,明朝是出奇葩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木匠,和尚,畫畫,反正就沒幾個喜歡上朝的,等到勤勉執政的崇禎皇帝即位,明朝已經行將就木了。

還有戚繼光,影視劇中的明朝無非兩件事兒,要麼東廠西廠錦衣衞,要麼福建浙江倭寇亂。戚繼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民族英雄,事實上他的確是,但是戚繼光只是守土,並沒有建功立業,倭寇漸漸平息之後,便被調往京薊,拱衞京師了。

讀明朝的政治會覺得很有趣,中央雖然集權,但是在管理上,好像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徵兵募糧之類的機構,沉浸在自給自足的傳統社會中,資源協調交由下層地縣自己組織,明朝的執政是以傳統儒家觀念,用道德約束將整個國民塑造成簡單的個體,尊老愛幼,明禮誠信,所以從這方面去看,做一個明朝的子民還是挺好的,當然,是指1644年之前的明朝。

《萬曆十五年》初中的讀書筆記7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衞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羣散兵遊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麼?哦對了,軍隊戰鬥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常吐槽我們發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遊玩,然而並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後勤製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並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麼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的範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複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章制度已經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穩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鬆散的組織結構裏容不下現代技術,而現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於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採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於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並不是説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藉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鋭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於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造出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係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於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並不能完美地適配於傳統的道德框架,在頌歌裏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後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台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係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衞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4wl4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