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

萬曆皇帝自小受慈聖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裏為百姓祈雨。但是經過一些事情,慢慢發現的人性和體制的複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説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曆初想的並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現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為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為統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為統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有任何的挑戰。最後萬曆選擇妥協,以道家無為來默默的發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和人性的衝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為萬曆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瞭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為首輔,行為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的產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為,當時的官僚對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杆,又知其的脱離現實性,對其不重用,並排斥其很多行為。海瑞個人可以通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於其很多理念本生脱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眾性。其很多行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於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後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慾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為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於社會的事情複雜,以及道德本身的侷限性,往往起了並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並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為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説有時清官比貪*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常看中的名譽,處事固執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了人性。

現代大眾社會行為學説,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並且又能非常客觀理性的呈現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後,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脱節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定其作用,社會發展更依賴於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羣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羣體和個人很多規律是相反的。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2

歷史學領域,向來就是一個意見不同,紛爭不斷的學術領域。但是無論如何,思想的衝突還是有益於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即是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更準確地説,是為了歷史學領域提出了一個應當注重的話題——“大歷史觀”。盡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會被通篇認同,但是其意義,可謂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書中所説,1587年,在中國則為明萬曆十五年,次歲丁亥年,所發生的要事可謂寥寥無幾,而其程度則以震撼全國朝野上下的事件,則更顯得屈指可數。整個國家都在承平與祥和的氣息中度過。然而,史官與歷史學家都沒有注意到,儘管沒有關於要事大篇幅的記錄,但是在他們筆下的一次次集會、早朝、經筵、會議、談話,在大量日復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們的王朝正在經歷着它的潛移默化的改變——而一般而言,潛移默化的改變,其影響甚於一次集中的矛盾總爆發。事實上,在1587年所發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經失去了一次關乎它未來命運走向的變革機會,並且步入了它命運的最後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夠維持國家運轉的,有幾種東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堅,無論官員如何之平庸,但是由於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麼整個國家還是在欣欣向榮地發展着;其二,乃是社會道德的制約,道德雖是無形之物,然而卻是一種巨大的約束力,統治者如果能夠靈活運用道德力量管理國家,那麼儒家“大同”的構想就能夠全面實現了。其三,也就是潛規則。這種構成於各種集體的規則,成型與完善與各種遊離與法令與條例之外,雖然它不是標準的形式規則,但是仍然是維持文官平衡的重要點。現在,我們的大明王朝雖然集這三者於一身,但是第一種,即制度,已經顯得死板而不合時宜,既無法控制地方,又無法領導中樞。所以,留給萬曆皇帝和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們的,只有軟弱無力而缺乏條理的儒家道德與官場內部籍以維持秩序的潛規則。

制度的不適用是本朝最大的特徵,也是整個國家的悲哀之一。緩慢而缺乏效率的政府、充斥着各種關係鏈條的人事考察,等等等等都使得我們的明朝對於國家的治理只能夠維持到“平穩”而無法將其晉級為“盛世”,一旦戰爭來臨,整個國家都會由於調度不一與指令相斥而混亂不堪,1619年的遼東,正確的.證明了這一點。

當制度不堪修補,社會的推動力已然消失之時,再強有力的改革也顯得無濟於事。用書中結尾的話來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這些人,雖然擁有着不同的抱負與藍圖,但是由於整個國家已經沒有了動力,那麼“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是宴安耽樂,首輔的調和或者是獨裁,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還是習於苟安,文官的貪墨舞弊還是廉潔奉公,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取得有意義的成就。”並且書中還提到,整個國家的悲劇所造就的結果,就是一個個個人的悲劇——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兼名裂。這些小成分,構成了整個國家的悲劇。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數千年前的歷史時,也許更會對於人物在整個歷史環境下的處境而唏噓感歎乃至同情。因此,我們也應該以更高遠的視角,去探尋那些人物心理中複雜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

當年《人民的*義》熱播時,高育良反覆提及的《萬曆十五年》就引發了我的好奇,後來看到讀書會內很多書友推薦此書,便果斷下單。今時今日,終於有幸拜讀。

寒冷的冬日,獨坐在五樓會議室享受寧靜的讀書時光,恍然間彷彿回到了大學校園裏的圖書館:手捧一本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份獨品書香的喜悦比書籍本身還讓人沉醉。

讀罷《萬曆十五年》,贊同作者的大歷史觀: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作者從萬曆皇帝、位極人臣的張居正、申時行以及一代名將戚繼光等人着筆,以萬曆執政第十五年為引子,抽絲剝繭,通過這些人物命運的變化,揭露了明朝乃至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體制。這個體制中,帝國真正的主人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天子不過是國家機構運行所需要的產物。國家一項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如若有衝突,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比如立喜愛的幼子為皇太子。這讓我想到《滄浪之水》一書中的主人公,從小科員一路升為廳長,總以為地位越高受得約束越小,其實不然。

千百年來,這個體制的運行沒有法制作保障,靠的是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導致弊端重重。道德至高無上,但它終究代替不了法制。像讀書會的運行便是同理,有了“一月至少讀一本書”的鐵軌約束,大家讀書的效率顯然更高。對我尤為如此,雖然我有一顆瘋狂熱愛讀書的心,卻總是諸事纏身,沒有讀書的時間。今天“迫於羣規”,足足抽出一下午一晚上的時間讀完了拖延一個月的書。幾十人的讀書會尚且如此,龐大的國家機構呢?道德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期待我們的法制越來越健全。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4

書中以小見大,僅用區區幾年的歷史光陰分析了一個朝代的消亡史,乃至一個民族的註定衰弱與覺醒。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書中敍及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

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況斷非個人的原因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古代無完善的法制與執行力,依賴道德約束人們,以使文官集團日趨強勢,社會制度止步不前。

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無海洋性國家的經驗。未放眼全世界,未着眼於更長遠的歷史,致使我們故步自封,沒跟上世界大潮流。要把道德的範疇放得遠大。歷史觀點代表人生哲學,不能收短時間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閉户造車,不顧外間情勢單獨決定。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5

李約瑟難題中對古代與近代中國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區別進行了提問,公元十六世紀及以前,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而近代科學卻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中國古代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深思。

這一轉折點正處於16世紀中期的明朝,《萬曆十五年》從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等角度講了明朝末期萬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財税制度與中國古代儒學修習系統對人對社會的莫大的影響力之間的統一思考和綜合討論。

貫穿全書的,用作者的觀點來説是道德束縛力在中國社會特別是明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識分子階層和文官體系的支撐和矛盾來源,書中説明了16世紀中國社會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的側面形態。責編傅璇琮也曾表示:“這本書的撰寫,確實拓新了我們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我想,讀這本書,可以培養自己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作者關於歷史觀的部分意見。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才能趕超先進、重塑輝煌,才能迎來日新月異、鳥語花香的科學春天!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

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原以為戚繼光作為一代抗倭名將,功垂千古,在他為官領兵之時必也是風光無限的。但從作者的筆下可以看出,事實並非如此。他雖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將領,但他的軍事思想不能見容於文官,政治立場不能見容於萬曆皇帝,最終因與張居亞關係過密而被彈劾罷官,直至臨終再未起復。 自宋朝趙醫胤杯酒釋兵權以後,重文輕式的趨勢便在不斷髮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經把控了整個朝廷,再無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戰場上,文官指揮戰鬥的事例不勝枚舉,這種風氣使得武將的軍事才能得不到發揮,文宮只勇動動嘴皮子便能佔有軍功,武將捨生忘死還要揹負戰爭失敗的責任。 戚繼光在這樣的環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軍隊。因為以一己之力無法對抗朝廷體制, 他做自己可為之事,招募新兵,培養軍隊,整頓紀律,讓這支軍隊具有強大的戰爭力。此時,這樣的軍隊已經與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稱為“戚家軍”,這是對他們戰鬥力和紀律的認可。但這樣的軍隊顯然不能被文官集團容忍,異軍突起,通背了常態和慣例,這使他們感到恐慌,表現在行動上,自然是不遺餘力的打壓。

戚繼光擁有非凡的軍事才能,這個王朝裏,他孤軍奮戰,於戰力低下的衞所軍中建立起“戚家軍”抵抗傳寇,保衞沿海和平。他是一位孤獨的英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794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