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1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不復早父母庇廕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説是又節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於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於是為了節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並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2

前幾天看完了《我們仨》,感受到一個幸福美滿、相親相愛的一家三口。這樣的一生,不管對於丈夫、妻子還是孩子,都是人間最美的。

整本書差不多是從他們快有女兒圓圓開始直至女兒因病去世,多數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當然也通過字裏行間傳遞出了他們生活的態度及追求:酷愛讀書、熱愛生活、樂觀謹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團聚在一塊。

現在社會及價值觀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後小家的奉獻精神,貌似脱離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無是處了。看看他們,很多專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構建、重視內心精神的安寧,其實這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對比,我也曾懷疑過,懷疑這種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與自我內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態度是錯誤的。現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聯想到毛姆的《刀鋒》及其他作品關於人生意義、如何生活的問題,個人覺得:內在精神的追求確實是最重要的,但是具體生活方式需要結合個人的興趣、優勢、天賦才能身心愉悦。心靈的修煉沒有必要一定必須要找到一個地方過着苦行僧的生活(當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也是對此的一種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體也要呵護。其實心理、文化、醫學、科學、健身等等都是從各個方面述説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謂的開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吧——當然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3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説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閲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閲讀,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閲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閲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閲讀),閲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敍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閲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4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一樣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於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閲讀後的優秀讀書筆記5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ng7ez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