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

轉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生活半年多了,越發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閲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閲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裏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閲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經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後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後,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藉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裏吧,晚安啦!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2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3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裏。《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説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麼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瞭解原來是在病牀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説以後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説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脱離家裏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裏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説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願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願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願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4

從知道他開始,一直很敬佩錢鍾書先生,他是一個真正置身於知識海洋中的人,是知識的創造者,在生活中卻是最純真的孩童。

從錢先生認識楊先生,於是驚呼所有的愛情都在他們身上體現得如此的淋漓盡致,從娓娓道來的生活裏,更驚訝於他們仨如此的獨立,又如此親密。這本書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家最温馨的生活方式,他們心中有自己所要堅持的,他們懂得生活都會有不易,但正因為他們懂得所以倍加珍惜在一起的那些時光。

他們仨,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不因是誰的妻,誰的夫,誰的女,而放棄自己的路,也不因為我是誰的妻,誰的夫,誰的女,而去要求,去依靠,去強求,更沒有,是為了你好,類似的道德綁架,他們仨,對於家人首先是最最尊重的,尊重你,尊重選擇,然後是毫無條件的支持,相伴。他們會相互牽掛,擔憂,但從不干涉。

這一路走來他們也有許多和我們一樣的困難,挫折和苦痛。婆媳之間,兄弟姐妹間,生活艱苦,他們所經歷苦難並不少。可對於生活他們總是能苦中作樂,不僅因為心胸開闊,更因為他們不曾迷茫,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這是多麼難得呀,終其一身,或許到頭來,都不知道自己在這世間走一遭,做了啥,為了啥。

不會再有生離,只有死別。他們相互扶持,走過不平常的年代,卻過着屬於自己仨的歲月,只要在一起,何處都是家,靜待歲月,有你,歲月不在孤寂。

只此一生,能遇見,真好。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5

從來沒有開始讀哪本書要做什麼準備,而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觸動的情緒設想又是極其平靜地讀完。第一部分錢老先生被帶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為是現實,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楊老的另一種寫法,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楊老是在怎樣波動的情緒裏寫下這些看似平靜的文字,像夢像虛幻。

隨後二老的國外生活以及回國後動盪局面下經歷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終有所解,像是在聽奶奶講故事,講那些艱難又藏着傲骨的歲月,我甚至有些羨慕那個年代的他們,知識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裏,不為時事所捆綁,不為金錢名利所勒索。對於文學的堅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興趣愛好,後來成為離不開的習慣,一做就是一輩子,又哪裏説得清呢。

讀楊老筆下的女兒,母親的憐愛和心疼溢於言表,雖大都是瑣碎小事,卻看得出三個有趣的靈魂間相互依偎的樂趣,有些東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脈相承,可能用詞不夠準確,只是這樣感覺。很有趣,和現在我們所指的有趣還不一樣,這個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裏的那種有趣。

附錄部分無論文字,信件,畫作的那些對於楊老來説實實在在的回憶,總能聯想到一位老奶奶於燈下反覆讀反覆看,偶爾對着紙張與他們對話,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畫面,但絕不是以淚洗面的那種場景,因為她的豁達和通透。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煙火氣,有時候很羨慕老一輩人總説的那個時候。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6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裏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着她的孩子,在媽媽眼裏,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嚮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着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麼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説,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xwx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