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

一直不會也不太敢寫書評,一是自己水平不夠寫不出精粹,同時也怕因自己的無知破壞了書在自己心裏的形象。

此前參加的考試今天公佈了成績,被白紙黑字告知再一次榜上無名。那一刻的自己,論悲傷還不至於,我經歷過遠比這悲傷的多的事;論難過,有那麼一些,畢竟這是親人家人對我有所期望的事,而我有負眾望沒有做好;論慚愧也有若許,自己沒有做到像別人眼中的重視程度,很多時候拋開了“金科玉律”轉身捧起了閒書雜書,有這樣的結果也是我咎由自取,簡單而言:活該…

其實,我也無法定義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合上了電腦,關掉了電視。走回卧室時經過了冰箱,於是打開,把老家一位哥哥送的大櫻桃洗了坐在沙發上吃,嘴在動,心裏卻在放空。吃完便倒頭睡了。醒來時已日落西山。窗外路上行走的腳步聲清晰、頻繁,遠處水草中集聚的蛙聲片片。風吹過窗穿入耳朵,時而稀疏時而驟急。閉上眼睛,靜靜的聽着各種聲音也總是風聲最盛。由於一位遠房的奶奶去世,家人都去忙事情了,只剩我一人在家,還有兩隻不知憂愁疲倦的小狗。它們倆肆無忌憚的在我跟前打滾翻騰撕咬逗趣,毫不理會這即將到來的風雨及黑夜。

滿腹愁腸並不是因為自己與家人眼中穩定體面的工作失之交臂,而是有愧於曾經的青春熱情與當下這種狀態生活下的自己。每個人不可能只擁有一種面貌來面對生活,可是面對複雜多變的生活能不能活成一種面貌卻是人生極致的一種修行。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稱心如意的事情,哪有世界傾頹唯我一人豪情萬丈。你所經歷的事情放在大千世界裏不過就是九茹一毛不足掛齒,充其量是生活中的調料,何以談為讓你翻不過去的大山。再説,人生高遠哪有那麼矮的山。即使是真正讓人難以逾越的山在攀登者眼裏都是必經的路而已。美景或常情,都是你要經歷的,沒有人告訴過你,你所走的路就一定有絕佳的風景。

《我們仨》是觀望好久一直不想翻開的一本書,直到今天把它讀完。不想翻並不是不想讀,而是有一種敬畏不敢去讀。自己也經歷過親人離去的痛苦,深諳其中傷痛何止是切膚一般。一直到現在很多事情依然無法從容自如淡定的向別人訴説哪怕至親摯友。因為太傷心,過於傷心無法出口的往事靜靜的在心底某個角落陪伴着自己也很好。不會因為時光逝去而暗淡,不會因為行走得過遠而忘記。

驚歎於楊絳先生對待往事的那份看似淡然的莊重,將悲傷悄悄的掩藏着,心平氣和的訴説着一場離散。走散了的人不會再度重逢,已到盡頭的人生不會折返。自己拙於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來形容自己的讀後感,只是合上書的時候抬頭望見夕陽餘暉穿過門前的這棵槐樹。葉子濃密,穿透下來的光線似了若無。這棵樹是爸爸當年從老家移過來的。剛栽時才是一棵幼苗,現在儼然是高大粗壯了。耳邊還清晰的想起他的那句玩笑話“門前一棵槐,有財往家來”。再轉眼一想他都走了那麼多年了,會不會牽掛這棵樹和這棵樹下的我們。我們和爸爸也走散了,不知來世還能不能遇見。縱然這一世無法再尋回,也仍感激曾在這世界的某個小小角落,我們一起走過。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和未來同行。或低頭,或高昂,或淺斟,或低吟。不管命運如何波瀾,始終靜待心寬如海。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2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悽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豔。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説、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於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後,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的幻覺也不願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麼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瞭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麼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着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着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裏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麼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裏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於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於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於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淒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3

《我們仨》是幸福家庭的典範,是我心中嚮往的一方恬靜而又舒適的淨土。當閲書後而悟書時,更能真切地體悟到在平淡生活中,親情方是最暖人心的。

《我們仨》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在晚年所寫下的和丈夫錢鍾書與女兒錢媛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她回憶了他們一家所經歷過的平淡恬靜與跌宕起伏,幸福與艱難,快樂與痛苦。回憶的網交織在一起,情感的線串聯在一起,想念的人聚集在一起,質樸簡單的文字體現出了真正美好的模樣。

對文學的研究和書籍的熱愛,是這個家的文化傳承。錢鍾書夫婦在牛津大學期間,楊絳先生寫道,丈夫最愛在那裏的圖書館中閲讀書籍,常常是將大量時間投身其中。而錢鍾書先生也稱讚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兩人都出身於書香世家,如若沒有相投的志趣,契合的靈魂,又怎會相遇、相愛再到相伴一生呢?不僅如此,他們也經常與女兒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如此書香濃厚的家庭文化,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啊!

想到黃庭堅所説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劉向所感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高爾基所悟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覺書籍之於楊絳先生一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

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是這個家的親情的核心,在書中所寫的女兒錢媛,有時像楊絳先生的姐姐,有時也像錢鍾書先生的兄弟。家中常常是歡聲一片,笑語連連,有的不僅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嚴肅,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包容如朋友一樣的關係。如此看來,在平淡生活中,融洽的親子關係是最温暖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親情是最純真簡單的,也是作者最牽掛的回憶。

繾綣時光路漫漫,莫等逝去方珍惜。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與他們同閲讀,共分享,勤交流。只因親情最温熱,情感最質樸。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間煙火,琴棋書畫鳥草花點綴幸福。親情延續,直至心間最深處。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4

轉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生活半年多了,越發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閲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閲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裏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閲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經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後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後,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藉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裏吧,晚安啦!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5

每日勵志:為明天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一個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日子裏,我試着接受了“我們仨”的温暖與滄桑。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的喊。喊聲落在曠野裏,好像給吞吃了似的。”這是一個夢,一個虛幻卻又真實的夢。在夢中失散,在夢中分別,夢中悽悽惶惶,卻充滿萬千思念。夢裏四顧彷徨,那人不在,夢醒身旁温熱尚存。害怕別離,害怕那種手足無措的彷徨。我很幸運,16年來,沒有經歷過至親的生離死別。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節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火化之前的最後一眼,他似乎還是生前那副和藹可親的模樣,也似乎昨天他還在喚我小名。一個夢一個尋尋覓覓十幾年的夢,夢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揮了揮手,説:就這樣,走了。獨留他人淚目。表嫂本來很平靜的為他整理着着裝,可是啊。看見朝夕相處數十年的枕邊人就那麼離開。終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聲。楊絳先生微微歎息:“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表嫂何嘗不是。人生的死別生離,一場萬里長夢.......

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在《我們仨》第二部中,楊絳先生開頭寫到:“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都是夢。”這一篇章,夢境與現實交錯。鍾書在客舍,阿圓在醫院,而“我”兩頭奔波,夢裏輾轉。“我”陪伴着他們,“我”送別了他們。回不到從前的美好,只能在夢中一遍遍温存。阿圓終於還是回到了屬於她的“自己的家中。”那裏沒有楊絳和鍾書,只有阿圓自己。“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温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了。”“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裏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着,直覺得噁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奔回客棧,跨進門,店家正要上閂。”對圓圓的愛,隨着她的離去而變成令人心痛的詛咒,心活生生被剜下來一般,是骨血經脈撕裂的疼痛。這個夢不再像以前那般温馨。曾經那個萬里長夢若是能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那該多好。生活累了,把這萬里長夢的美好,取一部分,細品,撫慰破碎的心。把一個又一個的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相守相助,相聚得失。想把每一個美好的瞬間放慢,拉長,一直到未來的未來。我和我所珍視的人和物,不會別離,不會悲傷。曾經是這麼想的。

可是啊,在“我們仨”温暖感傷的文字中,我明白了。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摧,我們在人生道路已走到盡頭了。”

嬋嬋:世界上最殘忍的不是久久不相遇,而是當生命線交織再一起後不得不的離別。每個人終會歷經生離死別,最終化作一捧黃土。願你我都能再短暫的一生中快快活活,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一起,相聚一起。

《我們仨》內容簡介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6

我第一次讀我們三個人的故事是在一個冬天的下午,之後的每一天,我都會在那個時候讀幾頁,在寒冷的陽光下,或者在一次悠閒的談話中,或者在緊張的放鬆中,快樂的時光總是由許多這樣的時刻組成的。人生是一次穿越花海的旅行,這本書出版於2003年,也就是楊江先生旅行的最後一年。

“我們仨”的前奏工作的第一部分為“我做了一個英里長的夢”開始了。第二部分寫“紅樓夢”,楊絳先生的方式來描述與“我們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的實際情況。本文是最經常提到的古驛道和柳樹,她每天都要走在路上,似乎總是古柳樹枯死,吸引到,但不是任何活力。她日復一日地重複這條路,有時路上丟了,已經出現了焦慮和害怕,但不要放棄,永不丟失。當我讀到這篇文章部分,崛起已經是淚眼婆娑,眼鏡都開始了幾件眼淚。在以後的歲月裏,楊絳先生已經失去了她的女兒和她的丈夫,在這個痛苦章的結尾成為一片枯葉,三里河在她家登陸,但它是不在家,客棧。第三部分重點介紹了楊絳的家庭生活瑣事。一個常見的普通書生家庭,我們與遠花的幫助,共同提高。

許是我們經歷了長達到了一箇中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工作充滿了一種古典的韻味,十分自然恬淡,卻富有文化張力。那些技術規範在框架中的方塊字,彷彿可以組成一場場網絡電影,擁有更加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鍾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自己初次進行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發展像是他們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關係大概是企業所有人學習都要為了懷念的。

做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回顧生活千里。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7

在我身邊的夫妻楷模,是我的一個表哥和表嫂的愛情故事,朋友們裏公認的人生贏家。他倆自初中情竇初開起,攜手九年戀愛長跑後步入婚姻殿堂。那是整個青春;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彼此陪伴。他們經歷了學校畢業後前路未知的迷茫,經歷了重大火災被困,經歷了賺到第一桶金,也和大多數夫妻一樣,婆媳關係處理,工作矛盾糾紛,柴米油鹽。沒有誰的生活總是順風順水的。

在我印象中,他們好像從未有過爭吵,什麼事都是一起商量着來,難得的是,他們總能意見一致,齊心協力朝着一個目標。有些親戚會説他們很自私,總在自己的小圈子裏不問世事。我卻覺得,他們總是彼此鼓勵,奮勇向前,像一隊團體,誰都不掉隊。我無論什麼時候見到他們,都能感受到愛意綿綿;彷彿在初戀,彷彿在新婚。

我記得那年,在表哥家做客,飯後表哥洗碗,我們起鬨説,怎麼不讓嫂子洗,他説:“我洗,我能做的我都做,我就想讓你嫂子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好像隨口説了一句很平常的話,我們卻眼裏滲滿淚水。那時候我覺得,表哥個子不高,人也不帥,但卻像日出時的青山,巍峨、熾熱。

表哥從一開始的高薪工作,到事業滑鐵盧,如今自主創業,不是什麼大生意,但也安然自得。嫂子在一家公司裏勤懇工作了近十年,從一個小職員逐漸做到了分公司懂事。他倆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中都逐漸成為了佼佼者。婚後苦於一直無子,多方治療,如今都二胎了。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過了相戀二十五年,走向了下半輩子的人生。

我們可能會説,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青梅竹馬啊,這樣的故事發生概率太低了。也如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又有多少懵懂的少年,能一見如故,就此相知相守一生,既是知己,又是伴侶。在90歲高齡的時候,還寫着家庭回憶錄,積攢了滿滿的照片與信箋,記着幾十年前相守的時刻。

我們所見大部分夫妻的生活,無非是因“柴米油鹽”爭執不休,耗盡感情,或許有了第三者。自私自利而一味索求,偶爾掛念,時常埋怨。就算《梁山伯與祝英台》、《泰坦尼克號》這樣的故事,即使能熬過喜結連理,婚後生活,我們也絕不會相信能如初見般美好,從小生活環境及認知懸殊的兩個人,只能在最開始彼此吸引時有片面的激情,除非彼此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智慧,才能艱難的長久相伴。

經濟學家薛兆豐説:如果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們這輩子都不會見面。世界上有70億人,想象一下,有70億個綠豆在一個大缸裏,有兩顆紅豆放進去,攪啊攪啊,它們會碰上嗎?在短暫的一生中,它們不會碰上。如同我們海誓山盟許下終身承諾的那個人,實際上只是我們身邊看上去,覺得差不多時間到了而挑選的人。

有些人終其一生在等那顆“紅豆”,大部分人選擇了身邊的“綠豆”,而我們所羨慕的,其實是那些能讓“綠豆”變成“紅豆”的“魔術家”。我們要從這些“魔術家”身上學習這種技能。這也不難發現,他們總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認為理想的伴侶,是相互依賴,卻又彼此獨立。能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錢鍾書聞名遐邇,但在生活上很依賴楊絳,不會修燈泡,不會洗桌布,家裏維修的活都得楊絳做,楊絳絲毫沒有抱怨,迎難而上,做他堅固的後盾。楊絳有自己的探索領域,才氣不熟錢鍾書,她不喜做飯,早飯也都是錢鍾書早早起來做好。他們經常教女兒“格物致知”,以身作則的示範求知精神,他們的女兒錢瑗也是位很有成就的人。他們並不善交友,有自己的一套處事觀,外人看來會覺得,傲慢、自私。他們是一個團體,像極了我的表哥表嫂。

有些人很計較得失,因為害怕自己利益受損,在夫妻相處中索取變成了本能。很少讚美對方,甚至打壓對方變成了習慣,覺得自己是站在上風。但夫妻本就是團體,你的得意如果是通過對方的失意所換來的,那這對團體的綜合水準並未提高,還有可能隱藏着深不見底的暗礁。你的婚姻是否成功,多瞧瞧你的另一半是什麼狀態吧。

還有一些人,本性純良,絲毫不知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所遇非良人,會在親密關係中逐漸失去自我。我記得我的初中班主任説,“愛是一種責任和付出”,這句話一直影響着我的愛情觀,經過了十幾年我才明白,她只説了一半,我們愛別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愛自己,在你足夠愛自己之後,再去承擔責任,去義無反顧的付出。這缺一不可。如果兩個人都能如此,這對夫妻團體才能穩步向前。

在彼此的陪伴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多麼幸福的事。這樣在經過了四五十年的相伴後,到老了你才會感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翠”,這輩子都沒處夠。有他/她的地方,才是家。

家在哪裏,我們都在尋覓歸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4d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