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

初見此書時,我還推崇華麗的詞藻,晦澀的語言,帶着“讀書人”的尖酸刻薄,認為書的名字過於平凡。可讀完此書後,我竟找不到更好的詞彙去替代。我們仨,讀來彷彿有種平靜的力量,好像此時此刻,我們已經緊緊連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專屬名詞,任何外力都無法分開。此外,還有一種驕傲,源於永遠都不會失散的底氣和心安。書中所言: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璦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同尋常的遇合。

楊絳先生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書的第三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述了一個“萬里長夢”。“我”變成了一種虛幻,夜晚去見女兒圓圓,置身於她的夢中,白天陪在丈夫身邊,向他講述女兒的近況。最後,女兒去世了,丈夫去世了,我們仨也失散了。這一部分的最後一段是:

我眼看着一葉小舟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入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

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着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離愁溢滿在字裏行間,起初找不到丈夫的迷茫焦慮,看到女兒住院的憂心,日夜不停奔波的疲憊,與至親別離的悲涼……

我讀着文字,自己也化作一縷煙,飄入那個夢中,一切如夢似幻,周圍的人和場景走馬燈似的不斷變換,真真假假。然後,我的至親出現了,心中突然有了依靠。我遊離在我們仨之間,因為他們的痛苦而狂躁,卻無能為力。後來,他們走了。我也跌於塵土,散於風中。

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書中説:

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對啊,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有人説:“長痛不如短痛。”可心底還是偷偷地企盼,希望能夠再多一些陪伴,想迷失陶醉在當下的温暖中,刻意忽略逼近的離別之日。

書中説: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愁。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複雜性,有限性,人生才更加豐富吧。不過“夏蟲不可語冰”,對於人生,不可能用幾個詞就加以詮釋,更不能故作老成,妄下斷言,還是且行且悟吧。

我一直以為,親情是最難聊的話題,只能從細微之處捕捉其身影。就像手捧起水,水會漸漸從指縫中流出,最終尋覓不到水的蹤跡,但可以從指尖的濕潤中得知它的存在。

這一次,我想寫它的別離。

幾乎所有的關係都是以相伴永遠為目的,但親情不是,從一開始,離別就為這段關係標註好了結局。可是,這注定的結果並沒有阻擋我們去愛與被愛,流淌着的血液無比堅定地:“我們親密無間,我們仨,是一家人!”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2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悦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麼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美文靜的文字吸引,彷彿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着一個温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採用倒敍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鍾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着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後以順敍的手法寫她與鍾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後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裏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裏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着,覺得噁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鍾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鍾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鍾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説家,離不開楊絳背後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鍾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鍾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的評論裏,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裏翻滾的笑浪。

經典詞組:

雜樹叢生,野草滋蔓。

緊抿着嘴,眼睛裏還禽着些淚,臉上有一道淚痕。

潦草塞責

尸位素餐,於心不安。

束脩(xiū)

理所當然,勢所必然

聲音很微弱,苦着臉,斷斷續續地訴苦

這時他忽把緊閉的嘴拉成一條直線,扯出一絲淘氣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説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3

錢鍾書説:“遇見他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他之後結婚,我沒想過別人。”

楊絳説:“我上清華,一為讀書,二為鍾書”。

這對神仙眷侶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令人豔羨。近日,我看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之後,終於知道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緣由了

一次錢鍾書臨時被召去開會,他顛沛了一天,最後在船上歇了下來。楊絳實在放心不下便拉着錢瑗(他們的女兒),找到了他在的那隻客船。

你猜錢鍾書見到妻女後説了什麼?他用半撒嬌半抱怨的語氣説:“我轉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睜不開了,又不敢睡,只愁你們找不到我。”然後在妻女安撫他睡着後,還從被子側邊伸出半隻手,動着手指頭,讓楊絳拉着。

我讀到此處,忍不住發笑:這是外人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嗎?分明就是個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也對,在家人面前暫時卸下盔甲,露出柔軟的一面,又何妨?家人不一定能做那把替你衝鋒陷陣的“AK”,但他們定是護你周全的“防彈衣”。

可現在,無論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喜歡“報喜不報憂”,爭做一個堅硬的外殼,這又何必?我想,那個在外精明得不可一世的人,比起在家傻里傻氣把糖當鹽的你,或許後者才更有家的感覺吧。面對學習的壓力、職場的競爭等,生活最終會磨平我們的稜角。即便有人嘲笑我的稚嫩,抨擊我的三觀,但如若這時我依然保留着一份熾熱且純粹的心,那麼一定是來源於我的家人。

在家人面前,我們不需要做那個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獅子”,而是可以卸下防備,做一隻偶爾撒嬌,偶爾犯傻的“小貓”。

《我們仨》這本書,不時附有一些楊絳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張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着眼鏡,各自伏案工作。這樣一張看似尋常的照片,裏頭卻藴藏着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大道理。

楊絳和錢鍾書在學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們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們雖然心疼女兒熬夜備課,但那是女兒的責任與夢想,他們會尊重女兒的選擇;他們雖然視女兒為掌上明珠,但不會讓女兒成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愛好;他們雖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學者,但在女兒面前卻從來不擺架子……

這張照片,我從中看到了獨立而優秀的三個人格,他們深愛着對方,也正是因此,誰也不會過多的干涉彼此,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這樣的家庭氛圍多輕鬆。

而反觀現在的某些極品家長,用愛之名,以各種方式綁架孩子。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對待自己的女兒喬英子,小到規定刷幾套卷子,幾點回家,大到替她選大學……最後差點釀成英子自殺的悲劇。她自己也一度失去了自我,宋倩本來是個那麼優秀的物理老師,她完全可以活得更精彩啊。

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該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裏。

一直有個很熱議的話題,叫做要不要為了愛的人改變。在看了《我們仨》後,我得到了答案。

當你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的,因為你會無意識地為他改變。

當年楊絳和錢鍾書一起赴牛津留學,為了節省開支,楊絳改變計劃,成了旁聽生;楊絳愛整潔,可她還是會妥協於隨手丟毛巾的錢鍾書父女倆;錢鍾書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會為了坐月子的楊絳學做早飯……

規則底線的確重要,但在愛的面前其實不需太較真,有時的“動搖”也是一種修養。學會妥協與改變是收穫愛的必要代價。

“生命是短暫的,因為我們終將老去,可當人們學會相愛的那一刻起,我們因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義”,這是姜雲升歌詞裏的一句話,我覺得用它來形容家人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4

轉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生活半年多了,越發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閲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閲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裏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閲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經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後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後,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藉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裏吧,晚安啦!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5

《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楊絳,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他所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她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剛開始,是以一種淡然的感情讀《我們仨》—一本回憶自己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點點滴滴的回憶錄。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家三口,總是讓我感覺到温馨。懷念往日的生活,她的筆觸總是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平靜而柔和。平緩、敍述、回憶,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整本書的基調,可是越讀越能體會到楊絳先生筆下的力量。

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深處夢中卻不願意相信這是夢。是啊,在夢中與家人離合聚散,道一聲再見,但又能在下一個古棧道相遇,又怎捨得一覺醒來夢裏的人卻不在身邊,這是楊絳先生筆下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錢鍾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温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卻富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麼困難,對他們來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只求在自己的方圓裏求得一份自由閒適。

無奈,美好的生活總是容易消逝,九七年春錢媛去世了、九八年歲末錢鍾書去世了,曾經的永遠,成為了漸行漸遠。“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她難過、她懷念,可她卻將自己波濤洶湧、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了這平緩的字裏行間。這是她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平凡生活的流連忘返,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wyk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