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相信很多人對《圍城》還記憶猶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錢鍾書和楊絳這對伉儷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楊絳暮年的經典著作《我們仨》,相信很多人閲讀時都會如我一般濕潤了眼眶……

《我們仨》用敍述的方式講着一家三口快樂而簡單的生活,用最樸實的話語給我們講着故事。故事從一個走失的夢境開篇,寫着古道驛站的離別,寫到最後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講述了錢鍾書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醫期間楊絳在身邊陪伴的點滴,講述了女兒離世後一位母親錐心的痛,講述了楊絳晚年期間一個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

錢鍾書、楊絳這對夫妻是一對愛國的文化人,從來都是淡薄名利,他們的女兒圓○出生在英國確毅然放棄了英國國籍,跟隨父母回國生活,看似大義凌然的一家人在《我們仨》這本書中確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後的種種掛念。

《我們仨》的初稿並非出自楊降,而是圓o,附錄中不少圓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後成書多半也是妻子想在書中與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再次團聚,所以她在書中寫到“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必須感謝楊絳先生在自己92歲時帶給我們這樣一部作品,我們還應該感謝《我們仨》,讓我們看了之後更加覺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貴,我們更應該感謝讓我們在他們的故事裏看見自己的影子。

《我們仨》讀後感2

在沒有品讀這本書前對於錢鍾書先生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他的才與傲,“人謂我狂,不知我實狷。”在讀過《我們仨》後才發現錢先生的温柔與家的另一面……

正如其他世界上許多美好的東西一樣,我們從不會吝嗇美好的語言去形容“家”,譬如港灣,家在楊絳先生看來:家就是我們仨,我們仨就是家。不因為時間,地點,而改變書中的內容説不上連續,讓人感到沒有特意着色某些事,大多是碎片化的,很平常的但卻讓你感到温暖的生活瑣事。楊絳先生的生活是樂觀的,因為生活不可能盡如小説一般,那樣豐富多彩,但對他們來説生活中總能找到樂趣,通過書中的描述種種温暖染盡讀者心間。生活無趣,生命有趣便夠了。

但家不盡然是温暖的,相失於古棧,一步一步,楊絳先生別過家人,只留下她一人,讓人感到十分難過。“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晰的看着曾經作為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讀過這本書我才知道,即便是多麼有才學的人也是過着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的普通生活,但是面對生活他們的態度則與我們不同,面對什麼困難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專心對待生活。墨水染上了,洗掉便是。生活很難,跨過便是。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楊絳先生引用這句話詮釋了自己的平靜,從容和淡然。既然逝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那麼就從容面對未來吧,畢竟未來才是屬於自己的。

《我們仨》讀後感3

願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悦的,輕快的感觸,來敍述一家人為求學,為工作,為避難,為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敍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後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温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藉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裏,到哪都能成為一個家。願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願我們都能常伴親人於左右,願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4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鍾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牀,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峯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鍾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並不在於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説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説“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衝動,已經交織成温柔綿長的親情。錢鍾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着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讚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雲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仨》是楊絳在晚年寫成的一篇記敍性散文,樸實無華,讀起來沒有隔閡,沒有距離,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用簡短的篇幅敍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這本書的附言了。家的意義在楊絳先生的徐徐傾訴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看附言,其後的文字有如一盤散沙。

附言只是講了楊絳和女兒之間對錢鍾書出行的種種看法,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語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這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這句話不錯,我們身邊有許多愛去等着去發現,考試時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勵的話語,大雨中,堅守在校門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頓早餐,這何嘗不是親情的體現呢?不要説我站在制高點評論,我承認我也有所偏頗,因為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濃的親情,不需要任何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一個發現它的眼睛。我們最缺少的,正是發現它的眼睛。沒有一個發現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給瞎子看有什麼區別?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來讀一讀吧,讓人世間多一雙發現愛的眼睛。無論你是什麼人,誰都需要這樣的一雙眼睛,因為只有你發現了愛,你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愛,無論什麼形式。

親情,一個簡單的詞,卻有着治癒一切傷痛的力量,沒人知道它為什麼有如此力量,但它確實有。所以,去感受親情吧。

《我們仨》讀後感6

這是一個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聚相失的經歷。在我重新觀看《我們仨》後,你初一的感覺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現在已經清晰,從初一的看不懂到初三看到楊絳所表現的對家的眷顧。

這本書介紹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三個人的故事。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講述了楊絳與錢鍾書在夢境中的談話。第二部分則寫了楊絳他們一家人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丈夫。女兒先後去世的過程。第三部分寫的則是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這本書以虛實相生的`手法所寫,以實筆寫生,虛筆寫死在內容上,夢境與現實交錯,看起來讓人難以瞭解,需要讀者區別夢與現實。在文中也有許多象徵手法,這些事物往往都象徵的每一樣東西或精神,如楊絳在文中所寫的寒流和禿柳,他們在文中象徵的是死別與永別,還有文中出現多次古驛道,他所象徵的是人生旅途的終結,也代表着黃泉路。要讀懂這本書,需要讀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驛道中所提到的規則,不能説,這代表了楊絳想告訴人們,給家人一點私人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隱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理解。

這本書原來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仨原來計劃是丈夫錢鍾書寫一部分,楊絳寫一部分,他們的女兒錢瑗寫一部分,可這一家人前後,化為一堆塵土,只留下了楊絳一人,最後他懷着對家人的思念寫下了如今的《我們仨》,這本書也從原來的開心變成了如今孕育無限思念,讀完這本書,楊絳奶奶所想體現的是我們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好好愛護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經歷了什麼,家總是你人生記憶中最美好的。

《我們仨》讀後感7

再次讀完《我們仨》這本書,跟第一次相比,心裏受到的震撼很大很大,温暖,滄桑,兩個不相關的詞語可以形容在一個家庭身上,似乎尋尋覓覓着,最後,卻獨留楊先生一人。

《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部曲是作者楊絳先生將三人共同生活的歲月又重温,重新走了一遍,寫的是分別,團聚,是半個多世界的心照不宣,彼此扶持,是幾十年載的温暖相依,肩並着肩。

1997年,女兒錢瑗去世,1998年,錢鍾書先生離去。這次,一家人不是失散在古驛道,而是徹徹底底的陰陽兩隔,就像楊絳先生所説的:"我一個人懷念着我們仨”,老人懷念着女兒圓圓,懷念着丈夫鍾書,懷念着這個不平凡的三人家庭,同時,又治癒着自己。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兩遍的閲讀,每一次都眼含熱淚,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我們無法超越死神所規定的時間,但我們可以在彼此相守的時間裏,熱愛着對方,圓圓不僅是他們的女兒,更像是他們的朋友,三人組成的家庭境界,真的很灑脱。

楊絳先生回憶着這對他們意義非凡的歲月,她明白,人世間,終究不是童話,都會有那麼幾次痛心疾首卻又無法改變的離別,她在那回憶着那幾十年中緩解心上的疼痛,她在那回憶着幾十年中緩衝着受到的傷害,她,釋然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呈現給我的是那時期獨有的情懷,彷彿楊先生坐在我的面前,笑着對我説,"但儘管這麼説,我卻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8

這是講述一個尋尋覓覓萬里長的夢;一個單純、温暖的學長家庭;三個人從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即使艱難的日子裏,在楊絳先生的筆下生活還是那麼從容不迫,能深刻感受到她在面對艱難生活時的力量。無論什麼時候看這本書,對生活還是人生都有很積極向上的作用,絲毫沒有誇大。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文字平淡無奇,敍述的事平淡無奇,偏偏卻讓讀的人感到温情暖心,不講大道理,卻啟發了讀者該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楊絳先生説;“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子。”但“我們仨”告訴我們幸福來自全身心的熱愛生活,來自書香的陪伴,來自對生命的虔誠。

《我們仨》這本書幾年前曾經看過,這本書隱藏着一種在孤獨享受幸福,在幸福感受温暖。雖然書中有很多情節,讓人感到很孤獨。但當你細細品味文字裏的故事,你會發現這本書裏的故事更多的是温暖和幸福。

楊絳先生説;“能在平凡的生活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人生的幸福。”也許我也是幸福的!雖然命運束縛了我的行動自由,但讓我擁有比同齡人更多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與文字相伴,與書香相伴這就是幸福。(琳琳)

《我們仨》讀後感9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直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着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後感10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牀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樸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説‘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後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温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歎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於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几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後會無期。

《我們仨》讀後感11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着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湧上,看着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初三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佔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着同學以往的筆跡,看着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為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後,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説,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着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但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着回憶,笑着笑着,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恆的,可什麼都不是永恆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為的永恆,會是後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後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後懷念。

《我們仨》讀後感12

近日,工作不忙,於是拿起才到的《我們仨》看了起來。

這書不厚,不算附錄,共165頁。封面是淺褐色的格紋紙,書名是深褐色的字體,一眼看去,內心頓時平靜了許多。

作者楊絳,是錢鍾書的愛人,被其譽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位見證了中國一個多世紀變遷的奇女子,卻在晚年受到重創,接連失去愛女和丈夫。但楊絳老人強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並在92歲高齡時提筆完成女兒未寫完的作品《我們仨》。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夢引發,虛實結合,寫了女兒和丈夫相繼生病離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憶三人相處的生活點滴,文筆樸實,字裏行間是對親人滿滿的懷念,又透出淡淡的哀傷。看到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的快結尾處,眼淚沒有斷過,想盡力忍住,還是從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錢瑗全身病痛,我哀才華橫溢的錢鍾書纏綿病榻,我更傷強打精神,奔波於兩人之間的楊絳,心中苦楚無處説!

第三部分錢氏夫婦出國留學,是他們美好生活的開始,出門散步探險,博覽圖書館的藏書,嘗試做中國美食。女兒的出生,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戰火四起之際,毅然回國,那時的生活雖苦,卻有繼續前進的方向。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生活變動的2位老人,不離不棄堅守彼此。錢鍾書和楊絳是眾多恩愛夫妻的典範,楊絳的一句“不要緊”就讓慌亂的他安心不已。就這樣,你需要時,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雙鬢染霜。你走後,我完成你未了的心願,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們的真實的寫照。

楊絳,優雅的老去,飽經風霜的你在2016年與世長辭,終於去見你心愛的丈夫和女兒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後那刻,她嘴角或許含笑,心想着“我們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們仨》讀後感13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佳作。主要講述了楊絳夫婦和其女瑗的一些往事,可以算是一篇回憶錄。整個文本分三部,其中第二部以“夢”為主導,也引發了我較多感想……

將第二部通讀下來,我並未讀出如預其那樣有一種温馨、歡快的愉悦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種悲涼、孤寂的一種傷感。初讀時,我在疑問:這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有一處的內容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雖説這是夢,但也從某種角度看出楊絳對他們一家人的關心。他已經老了,她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牽掛他人,以至於在夢中也為他人着想,可見其品質高尚。書中有一處描寫了一年四季柳樹的變化,也是其中難得的景物描寫,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時光飛逝,歲月無情。

一轉眼又來到了楊絳先生求學的時候,他因為經濟原因,無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學,只能撇下家人當旁聽生來完成學業。在此期間,她與錢鍾書的深厚情誼與信任也體現了出來。

比較吸引我的還是第二部中的情節,因為有時候夢也會是人內心中的真實想法,鍾書對楊絳説:“人老了就會做那樣的夢。”那樣的夢?根據書中所講,那樣的夢,就是年老以後所牽掛的東西太多了,總是會擔心下一刻會失去它。因此“那樣的夢”,就是你在夢中在尋找的某種東西,尋找的那個東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人老了以後的思想會怎樣?人老了以後世界又是怎樣?人老了以後的夢又是怎樣?這一切,也許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會體會到!

《我們仨》讀後感14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裏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着同學錄,忙着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説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説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説的那麼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失去了!

《我們仨》讀後感15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wyy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