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1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聚散離合。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裏,代表着一種生活狀態。有家庭的狀態是穩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條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裏,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温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鍾書先後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麼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着。因為有愛。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鍾書的“痴氣”,説他為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裏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湧,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裏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着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迴響着同樣的節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麼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2

我是懷着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鍾書夫妻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痴。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着。在這裏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鍾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鍾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裏。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裏出來的台詞。錢鍾書説:“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鍾書。

她説:“阿圓温厚,不與人爭,像鍾書”,“阿圓好靜,像鍾書”,“阿圓膽子大,像鍾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鍾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説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於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3

夜色籠上來的時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場雨尤其珍貴。路燈下,斜斜的雨絲雀躍着落地生花,遠望,真是一幅動態的水墨畫呀!

雨夜寂寂,與書相伴,聞得一味書香,倒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放下手機,走進書房,從書櫃裏選一本喜愛的書,在雨水的滴答聲中,如一條自由的魚兒,悠閒地暢遊書海,漸漸地入迷,走進了書裏的黃金屋。

在這樣的雨夜,手捧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忘情地品讀下去。先生是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在她的筆下,生死離別如夢似幻,筆調平淡,如訴家常,可細品,每一個平凡的字符,都爆發出驚世駭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細流,道出人世滄桑,卻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滲透着深深的懷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多麼簡單的快樂?卻在簡單中寄寓深意。多麼和諧團結的一家人?卻又不得不嚐盡磨難。然而,無論有多麼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樂就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個平和而恬淡的學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經歷了怎麼樣的波瀾壯闊,才能有如此豁達的精神境界呀?這一生,每一處困境,每一次磨難,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淚落,都是一次朝聖,是一場靈與肉的修行。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樂一一嚐盡,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輪迴。歡樂有時,悲痛也有時,歷經八十一難,才修煉成九九歸一的淡定和從容。

楊絳先生哀而不傷的筆觸彰顯大家風範,堅強的`人格魅力在字裏行間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雨夜,一本書在手,《我們仨》如一抹暗香,在心頭裊裊。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長……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4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刻而輕飄的筆法,回憶了先他失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的快樂與痛苦,愛與痛的日子。

文章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內容,卻在其中藴含了楊絳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獨特筆法。利用一次夢境,講述她在夢中夢見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並遇見拉車的老人載她回家,自己卻又不知去哪裏的故事,這個夢境看似平淡,甚至連自己的丈夫聽後也不聲不息的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但這夢卻直面反映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最後幾年中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夢中的夕陽西下,黃昏薄暮,蒼蒼茫茫,再到丈夫從山林中消失,無不體現着她們一家最後幾年中的艱難困苦,直到離別。短短兩頁字,短短一個夢,已經把文章基調寫的那樣悲涼,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文章中還多次涉及了夢,夢可以説貫穿了整個小説,是小説的精髓和靈魂,當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過日子的時候,方才發現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經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文中曾經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説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她告訴我們家庭才是人生的避難所,家人才是心靈的棲息地。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並不重視家庭,漠視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樣視而不見,文中作者一家雖然經歷了無數波瀾險阻,但家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互相牽掛,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記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親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5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温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着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着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後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着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説着心事,委婉温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鍾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着家,照顧着這個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説着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着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即使“文革”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她並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敍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初的我們仨,現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於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淒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澱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衝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裏。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6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時,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7

我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人生實苦”,聽見的人不免一陣打趣,“知足常樂”。

讓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題字,尋其原委,偶爾細想一下,覺得很是具有智慧。早先讀起季羨林先生的《八十述懷》《九十述懷》,看到了一個老人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確幸,又不時表露出對迴歸的從容,讓我在寒夜中為之一振。後來,讀到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它描述了一個夢境,夢中老人與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尋找卻始終找不到。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古驛道上,夢境與現實交錯,失去兩位至親的痛苦回憶,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老人回憶了她和錢鍾書先生、女兒鍾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態,從海外留學的趣事,到生育女兒的喜悦,再到歸國後的謹小慎微,一家人熬過了浩劫年代,走過了平和的三十年,僅留一人於塵世間。

楊絳先生於93歲完成此書,原本以為這本書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實際讀起來卻很輕快,比如:楊絳在醫院生小孩,錢鍾書説自己在家裏“幹了壞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説“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説,“墨水呀!”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回家後錢鍾書又把枱燈砸了,楊絳説,“不要緊,我會修”。

又比如:楊絳是在新式家庭長大,錢鍾書卻出生於家教森嚴的舊式家庭,他們倆的婚禮儀式是新舊參半,婚禮前,錢鍾書向楊絳父親説明,在錢家婚禮必須磕頭,楊父認為這是舊朝廢禮,大為不快,可楊絳卻表示這不過是“禮節而已,不重要”。每次回到錢家,楊父都幽默地説,又要去“做媳婦”了。

因為見不得別人的書裏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後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這樣,也無法阻擋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麼多悲歡離合,也許人世間走一遭,苦難就是人生的標配,我們所掙扎的,不過是一點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8

自多年前偶然讀到楊絳先生的《洗澡》,對楊絳的文風甚是喜歡。這本《我們仨》是楊絳92歲高齡,回憶她與錢鍾書、女兒圓圓一起走過的風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最後只剩下她一個人來思念着我們仨了。

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們老了,時常做夢,夢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個夢為主題,寫到她在古棧道上與鍾書、圓圓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腳步或深或淺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還是失散了。剛開始我並沒有很深刻地理解這個夢,只當是先生隱喻自己與丈夫、女兒的失散。可讀到第三部分的時候,簡直潸然淚下。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看錢鍾書和楊絳,這麼兩個亂世學人,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貴,不理世事,袖手書齋,大隱隱於心,躲在人羣背後,讀書寫字做學問。先生與丈夫一起風風雨雨地走過了63年,她對錢鍾書的評價是極高的。例如 “阿圓的手腳輪廓,都長的象鍾書”“阿圓温厚,不與人爭,象鍾書”“阿圓好靜,象鍾書”“阿圓膽子大,象鍾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象鍾書”。楊絳先生是以錢鍾書為驕傲的,她一再強調,鍾書温柔敦厚,不事權貴,嗜書如命。

看了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同感,也有異議。個人覺得這本書是本充滿温情的書,書中到處都是平淡的温馨,錢鍾書的口劍腹蜜,圓圓的聰穎孝順,楊絳的隨意自由。都讓我覺得一個幸福家庭也不過如此罷了。其實看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夫婦兩人的嗜書如命的狀態,不論在何種環境下,他們都堅持看書,書便是生活的絕不大部分。任何時候只要有書,生活就有樂趣。或許這才是文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就如楊絳所説,“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了”。這輩子誰也無法陪誰到最後,總有一個人要先走,先走的那個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後走的那個人註定要學會堅強,學會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晚年。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的日子,終究會過去,我並非悲觀,只是覺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麼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起來,不論身處何種環境,心若靜,風也奈何不了。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9

這個寒假,我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寥寥幾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寫得朦朦朧朧,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雖然看不太懂,卻感受到了作者在自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重時的無助、焦急、彷徨。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這是一個極其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家庭。説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世間千千萬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夫妻情深,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皆在各自的事業中有着矚目的成就。其實,無論我們有多麼偉大的成就,在我們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着我們,而我們也依賴着他們。

但,造化弄人。他們一家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艱難,最終卻沒能換來諸多幸福……“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走散了。就這麼輕易地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的一段話。

作者語言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卻波濤暗湧,那是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的思念,結髮之情,血脈之親,讀來令人歎惋。在一年多的時間失去了兩個至親,普通人恐怕承受不了,但楊絳先生似乎在經歷過生離死別之後,看淡了所謂的生死,明白了生死由命。

這本書更讓我懂得了珍惜。珍惜家人每天做的飯,珍惜他們無時不在的叮嚀,珍惜他們在我們口渴時遞來的一杯水……我們要做一個是知福的人,更要懂得惜福。全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還有他們赴英留學的那段經歷,在英國,讓我體會到了他們做學問時的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這讓我對於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這句平實的話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願每個人在尋尋覓覓中皆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10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後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應該跟我們現在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説比較沉重,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希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閒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麼受心情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終於在兩年之後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過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己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説鍾書是一個不願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説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護衞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並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並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説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着,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温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11

讀畢此書,我深刻地感覺到,楊絳不是一個人在繼續思念,她也並不孤獨。

拾起這本休憩在書架上已久的書,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鵝黃色的封面襯着一張温馨的三人全家福,每個人的神態都非常純淨可愛。另外也因為作者是楊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從課本里的《老王》中瞭解了他們。《我們》仨中也對那個時期有許多的描繪,不過寫得倒不是那麼痛苦,因為他們始終是“我們仨”。

文章不是特別激情澎湃,但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家庭生活的温馨與樂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兩地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即使是在那個混亂年代,即使是在女兒和父親都躺在病牀上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的家庭裏,是不是也有這麼多難忘的時刻呢?還是我從來都沒有在意,就讓它這麼流逝了去?

書中的情節樸實而生動,温馨得惹人嫉妒。楊絳和鍾書先生一同在英國求學,兩人一起玩遊戲般的搗弄伙食最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圓圓和爸爸分別兩年後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從而兩人成了好哥們;圓圓一直坐在媽媽腿上坐電車而她認為只有屁股貼着車座那才叫坐過電車,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最讓我難忘的是書後附的幾封信,“翻司法脱臉龐肥”這樣詼諧的“洋詩”,圓圓每次寫信都會畫上一個代表自己的小肥臉,稱他爸爸鍾書先生為“pop爺”,叫媽媽則是極為親切的“mom”,每人寫信都會以“lots·of·love”來結尾,要知道此時錢瑗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了啊,而且她和鍾書先生此時都躺在病牀上。如此情況下還能有如此的温馨與快樂,實在是令人羨慕與佩服。

看着看着,我成長過程的種種細節也一點點清晰起來。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當馬兒高高凌駕於嘈雜的人羣上,擠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絢爛的煙火;我在爸爸媽媽身旁裝睡,等他們睡着後在爸爸背上畫烏龜,給他扎辮子,結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時頭上還頂着個小辮子;小時候不會做菜的我在家裏各處覓食,差點把鍋碗瓢盆都打碎……原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温馨的啊。我,爸爸和媽媽,我們仨也是很好的三個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楊絳《我們仨》的讀後感12

初識楊絳先生,是因為錢鍾書先生。中學時期,我比較喜歡錢鍾書先生,利用空閒時間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由此便愛上了錢鍾書先生。然後,知道了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楊絳先生。當時,只知道楊絳先生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翻譯,翻譯代表作是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而後,學習了楊絳先生的小説《老王》,這時候才算是對楊絳先生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楊絳先生的代表作,如《我們仨》《澡》等等。最近,我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我們仨》可以説是楊絳先生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回憶作品。雖説是散文集,但《我們仨》並不厚,內容也不是很多,花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了。之所以這麼快就能看完,除了內容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楊絳先生的文筆特別優美,而且寫作不深,文字淺顯易懂,都是生活化的語言,特別適合休閒閲讀。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主要是對與丈夫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媛共同生活的回憶,當然,書中的回憶是片段式的生活回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丈夫和女兒離世前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平淡無奇的筆法寫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只剩下先生獨自一人生活於世。第三部分,可以説是對前兩部分的一個插敍,楊絳先生以平實感人的文字真實再現夫妻兩人留學英國、女兒出生、家庭離散的生活歷程。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百歲老人對生命看得通透,對家庭看得徹底,對人生看得明白,而一切鉛華洗盡,剩下的就是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之情。而在楊絳先生的書中,沒有慷慨激昂,沒有怨恨委屈,更沒有對人生的悲觀消極,只有對親人故去的思念如涓涓細流一般流淌,淵源流淌,靜水流深,平淡中顯現的是深情,平凡中透露的是思念。讀這本書,感受不到一絲絲波浪起伏,也感受不到一點點波濤洶湧,整本書都是風平浪靜,沒有點點起伏。可是,在這平靜之中,楊絳先生對故去丈夫和女兒的思念深深打動着讀者,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讀者征服。不得不佩服楊絳先生的文筆和功力。願楊絳先生在天之靈安息、幸福,與家庭重聚舊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q9g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