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五年級上冊作文 >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作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1

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慾望,是因為這個温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整本書讀完,覺得書的內容和它的名字別無二致。

這本書激起了我對人生的一種思考,讓我更進一步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一種怎樣的人生。“我們仨”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國外留學時承受了生活上的種種不適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回國後與大家庭的相處也多有磕絆,文革時期更是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最終,還遭遇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酸。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們此生都未必會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讀了《我們仨》之後,我感受到的仍舊是他們生活中的温暖和愛,恬靜的、不亂分寸的流淌在艱難生活的每一天當中。這份温暖和愛,就是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早已與他們經歷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毫無關係。

我也想成為他們一樣恬淡的人,有一生所愛的人,有一個想要保護的家庭,和一兩件怎樣也割捨不下、願意終生堅持的事,這便是最好的人生。

“我們仨”都是出類拔萃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有野心,他們畢生所努力追求的,不過是做好本職工作。他們從來都不爭取什麼,即使被安排在了並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崗位上,也選擇默默接受,並不反駁或做格外的要求。對於名利,他們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視名利為禍害,為累贅。錢鍾書因《圍城》而出名,楊絳在本書的末尾處寫到“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淨”。

知識是有重量的,它能夠拉着人的心往下沉。書讀多了,心便沉靜下來,對於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們仨”能夠過得這樣温和,處變不驚,與世無爭,與他們嗜書如命有着極為直接的關係。讀書對於他們來講是終極幸福,是生活的動力。楊絳在書中談到“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些將讀書視為升官發財的途徑和手段的人,並非真的喜歡讀書。

直到錢媛年近六十歲患病不能起牀的時候,她寫給父母的書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暱稱,這是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他們從年輕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瞭解的小快樂中:出門“探險”,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對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們感到知足。

楊絳在書中好幾處都談到,錢鍾書給人的印象是驕傲的,有時也是呆板木訥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楊絳的話語中明確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賞他,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伴侶”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難找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而錢鍾書和楊絳無疑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能夠“看”到自己的人。

多麼想也這樣過一生。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2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

我們仨作文讀後感3

想起清代鄭燮先生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句,用它來形容我爺爺的風骨,我想是最合適不過了。爺爺是個樸實的農民,又是個當兵人,因為這,他的吃苦耐勞顯得那麼真實而又長久。我敬佩我的爺爺,因為他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吃得起苦的耐力。

爺爺年紀大了,牙口不好了,牙疼是常有的事,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次爺爺的牙痛還伴隨着腰疼。那天,爺爺照例騎電瓶車下班回家,我迎上前去,想幫爺爺一把。爺爺連連説:“不!不!爺爺自己來。”電瓶車分量很重,爺爺緩緩地從電瓶車上下來,左腳先踮地,由於右腳不靈活,爺爺用手把右腳搬到了電瓶車左側,這才穩穩地落地了。爺爺到家後得把電瓶車停好,但這件平時看來毫不費力的事,此時對爺爺來説是件困難的事。爺爺左手扶着龍頭,此時,見他一咬牙,一皺眉,“嘿呦”一聲,右手拎起車尾巴,使勁地往後往上一拉,終於車停好了。此時,在一旁的我,看到爺爺額頭上豆大的汗滴流下臉頰真心疼。

“爺爺,吃飯了!”我在餐廳等他,我看着爺爺蹣跚地走上了樓梯。“嘿,來了。”爺爺端起了飯碗,開始埋頭吃飯。平日裏爺爺再忙,也會搞點白酒喝喝,今天怎麼回事?爺爺只有一種情況不喝酒,就是病了。

“爺爺,怎麼了?病了嗎?”我關切地問。

“過兩天就會好,牙疼。吃飯吧!”爺爺抬頭微笑。

看着爺爺吃一碗飯後就上樓休息了,我們一家人都知道,爺爺今天很不舒服,但是他像一頭温順的老馬,默默無聞,有多少累,有多少淚,都忍着。

我望着爺爺上樓的背影,想到了五年前爺爺的一次受傷。五年前,爺爺在金屬加工廠裏工作,無名指被車牀截斷,直到今天,爺爺喝酒時總是“翹着蘭花指”喝酒,無名指畸形地彎曲着。一到冬天,碰到冷水,爺爺下水洗東西總會有鑽心的痛。但是,我記得,爺爺受傷的時候,他住院住在富陽骨傷科醫院,他執意不讓我們一家人去陪他,而他一人住了一個星期的醫院,怕奶奶和爸爸媽媽趕來趕去太辛苦了。

這就是我的爺爺,身體上再大的痛楚他都一個人默默扛下來了。從不嘶,從不鳴,就是一匹老馬。

而我的爸爸,顏值像奶奶,可這精神風骨倒不像奶奶的“嬌滴滴”,十足地遺傳了爺爺這股吃苦耐勞的精神。

創業期的爸爸,公司裏的事都是親歷親為的,什麼事情只有自己過手他才放心。每年的大雪天總是爸爸寢食難安的日子。雪越大,他那些樹兒們就更牽動着他的心。他經常半夜起來,去苗圃裏給樹兒們伸伸腰聳聳肩,生怕大雪把他們壓彎了腰。打完雪回到家,早已是早晨了,爸爸鼻尖通紅,像個聖誕老人站在我們面前。我不禁笑爸爸太可愛,還怪他怎麼不叫我一起去打雪仗呢!

今年我已十一歲了,目睹着我們家兩代人的艱辛和吃得起苦的精神,我想説,這風骨不僅是你們的,更是我們仨的。

標籤: 讀後感 我們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wushangce/e9nw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