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

讀完楊絛先生的《我們仨》,不禁不為之動容。我想悲傷大概是對美好事物的不捨之情帶來的,越是美好,越是破碎,越是悲傷。

全書分三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第一部分是夢,第三部分是實,第二部分介於夢與現實之間,亦幻亦真。

前兩部分以夢的形式虛寫女兒錢瑗與丈夫錢鍾書最後的日子,那種痛楚簡直是傾瀉紙面,處處處是淚漬,它實在沉重,直叫人讀得心傷。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先是鍾書被“古驛道”的人接走,説是要開會,“我”和阿瑗找到鍾書,“我”白天在古驛道的船上陪伴着鍾書晚上住客棧,阿瑗平時回家備課工作,週末來和“我們”團聚。後來阿瑗來説她舊病復發,要請長假住院了,於是夢中的楊絳開始在丈夫和女兒之間奔波,很多細節的描述讓人落淚。“我”聽見阿瑗隔壁的病友聊到阿瑗:“她自己説,她得的是一種很特殊的結核病,潛伏了幾十年又再發,就很厲害,得用重藥。

她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記着她的爹媽,説到媽媽就流淚。”於是“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接下來阿瑗的病開始加重,夢中得知消息的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阿瑗的病更加惡化,“我心上連連地綻出一隻又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最後阿瑗去世,“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鍾書眼裏是灼熱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女兒離世,丈夫的病情也加重了。

夢中的“我”還是每天從客棧走到船上和鍾書相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長一個萬里長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最後鍾書也離開人世。“我”看着鍾書乘坐的那艘小船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我”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但我卻變成了一片黃葉,被風吹回了家。可是,“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第三部分,也是我最喜歡。先生以平實感人的語言對一家三口一路走來的笑與淚娓娓道來,濃濃的温情,淡淡的惆悵,筆觸細膩而樸實,也是看盡世間悲歡離合的睿智和通達。記述和錢鍾書、錢媛共度的歲月,流暢極了,很好讀,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與他們的女兒錢媛之間的生活在常人來看感情真摯濃厚,令人心生羨慕,即右側本書封面那張四十年代的合影――Pop,Mom和圓O。這是一個令人豔羨的三口之家,執子之手可以攜老,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即便活到100歲,他們還是從前的Pop,Mom和圓O,似乎一切從未改變。只是斯人已逝,只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信息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感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能夠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明白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我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我的座右銘,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温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此刻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於我自我的提示:

1、問問自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必須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温和內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能夠厚積薄發。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温暖自我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感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

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我的快樂與幸福。

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3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説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作文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4

我用了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感人的書,敍述的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故事。這本書有三個部分主要寫的是我們倆老了到我們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最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哭了好幾次,仨人楊絳先生一人,到九十二歲高齡時還在孤獨、寂寞中度過,那時還強忍着自己內心的傷心、孤單寫下了這本書,當時楊絳先生的心情應該很複雜吧,寫這本書之前也應該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楊絳先生是有學識的,勇敢、堅強嗯。

我們仨,就是一個家,無論在哪,只要在一起,就是家。楊絳先生他們仨是血脈相連,相親相愛的,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最終卻沒有換來想要的幸福。換來的卻是生離死別,但卻抵擋不住楊絳先生對他們的思念。

《我們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的是楊絳先生的夢境,雖然是夢境,但可以讀出真切的感情,往後讀時也可以發現第一部門是看似夢境卻又好像不是夢境,因為夢境裏的東西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楊絳先生總是夢到錢老。夢到他們倆人一起散步,散着散着,錢老就走了,最後只剩下她一個人在那裏。醒後錢老總是安慰她説“我怎麼會丟下你一個人走呢”。

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阿媛,丈夫錢老先後離去的過程。在夢境中她夢到阿媛得病了,一個人躺在病牀上,後來病情加重,但還是那麼樂觀。一九九七年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錢老去世。我們仨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命運待她真是不公,在她年邁的時候,理應享受天倫之樂了,但她女兒卻離去了,楊絳先生本想享受天倫之樂,卻白髮人送黑髮人,更痛苦的是接連錢老也離去,只留下她一人。但她又是多麼的堅強,她堅強地活了下去,又振作鼓起勇氣寫下了《我們仨》。

第三部分,楊絳先生回憶了他們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在書中提到,她總説“我最笨,什麼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但我覺得她是勇敢的,堅韌的,明亮的。也是唯一一個作為女性卻讓我們稱為先生的人。

人世間不是小説不是童話故事,結局也不可能會是“從此,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人世間是沒有永遠的,因為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只有到暮年時才會有一個安頓的居處,才會覺得幸福、舒適。

但楊絳先生卻白髮人送黑髮人。阿媛走了,錢老也走了,獨留楊絳先生一人,做着一個很長很長的能。在夢裏有家,有他們仨,他們還像平常一樣生活在一起,但那只是夢。最終,楊絳先生也走了,他們仨又団聚了。留下的《我們仨》讀完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先生,我們永遠會記着你,記着你的勇敢,記着你的堅韌,記着你的明亮。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5

初識楊絳先生是在20xx年5月25日她逝世時,滿屏的楊絳語錄以及各網友對楊絳先生的評論。"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就是這樣一段話,讓我心生莫名的喜歡。讓我對楊絳先生充滿了崇拜之情,於是我百度搜索她,真是越瞭解越尊敬。他被錢鍾書先生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對楊絳先生的評價是一一智者,因為生活上的智慧與學問上的智慧,他們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豐富人生。我想對一個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讀她的每一篇文章,從字裏行間去與他的靈魂對話。

正好慈光精舍讀書會給了我這樣一個平台,與大家一起從《我們仨》這本書讀起。這本書的書名,我很喜歡,我們仨,簡簡單單,讓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楊絳先生家庭的慾望。這本書是從楊絳先生的夢開始,關於他們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

前面是他們老了,他們相失了。後面才講的是一家三口温暖的日常生活。雖然採取的是倒述的方式,但我讀來卻最先在腦海中浮現出解放前一對二十幾歲的年輕夫妻的模樣,一個儒雅、斯文,滿腹經綸。一個睿智、從容,才情萬千。他們一起出國求學,一起過他們特有的學者生活。除了讀書,他們認為做飯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恨不得不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讓我驚歎,他們讀着學着,學着讀者,從兩個人變成了我們仨,多了個阿圓。

學者的家庭永遠離不開書,阿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讀書,到哪裏,必先找書看,被錢鍾書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而且阿圓從小就很懂事,很孝順,大雪天的揹着媽媽摳貓屎,撮煤球,到父母年邁時,每天想方設法變着花樣給父母弄好吃的,哄着他們吃,每每讀到這,我必止不住流淚,多好的阿圓,上天為什麼不對阿圓多眷顧點,讓她陪在父母身邊長些再長些。他們三個人很普通,像我們身邊許多三口之家一樣,粗茶淡飯,温馨簡單;但他們三個人又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愛讀書,總是靜靜地各據一張書總,靜靜地讀書工作。他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都可搖身一變成多人,或父親或兄弟,或母親或姐妹,互相體諒,互為依靠。阿圓這個孩子讓我心疼,心生愛憐,她經過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讀到這裏,我心裏特別難過,就感覺阿圓是我的孩子一樣。阿園是楊絳先生的心頭之愛,讓她牽腸掛肚,阿圓是他的生平傑作,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又何嘗不是楊絳先生平生最偉大的業績。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卻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在萬里長夢中不願醒來。

整篇文章讀來笑中有淚,温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就像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平緩壓抑。這也許就是楊絳先生己經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才能如此淡定與從容吧。我們仨可能就快要團聚了,而她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6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題記

一個温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温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鍾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裏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裏?在曾經的夢裏。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裏,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麼,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裏,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温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願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温馨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7

看完楊絳女士的《我們仨》後,心情頗為激動。

楊女士(請原諒我姑且裝作很成熟的喚楊絳女士為楊女士)及其夫錢鍾書老先生還有其女錢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説它平凡是因為這是一個只有一家三口的世界,沒有名利紛爭,雖然楊女士、錢先生、錢媛女士都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名人。説它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我只能仰望的高度。

有人説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此刻我終於明白,某些人的思想及品行真是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膜拜的。

1997年楊女士的愛女錢媛女士因病去世,1998年,僅隔一年,其夫錢先生也離開了人世。楊女士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悲慟渡過晚年呢?先後經歷喪女、喪夫之痛的楊女士又該是懷着多大的傷痛來寫這篇回憶錄的呢?回憶裏越是美好,對楊女士來説無疑越是一種殘忍。

在國家局勢動盪的時候,楊女士説:“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當一種愛已經滲透到骨子裏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去計較形式上的愛的。而楊女士一家對祖國的愛,我想已經滲透到他們骨子裏了吧。楊女士及其家人我想應該是不諳世故的,可是他們卻深受身邊人的愛戴。在這63年間,他們不停輾轉,然後分離,再又相聚。可是不管他們到哪裏,總會有那麼一羣人照顧和關心着他們。因為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他們把工作當做樂趣,寫字永遠是他們熱衷的事。剛開始,他們不會做飯,不會用電爐燒水,錢先生甚至連火柴都不會劃,可是他們的生活卻處處充滿樂趣。就像伉儷二人把每次的散步當做探險一樣,這是一個聖潔的世界。

還有家庭的温馨也是本書最震撼的地方之一。從楊女士給這本書取名為《我們仨》這點便可推知一二。“我們仨”是並列關係,無論在誰心中,地位都是等同的。這就讓人想起了“朋友”這個詞。與其説他們是夫妻、是父女、是母女關係倒不如説他們是朋友關係。不論驟風暴雨他們相濡以沫。天上人間,時空阻隔不斷的是摯情。楊女士的文字含蓄節制,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自力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可是逝者永逝,在這裏我只能祝願楊女士能夠安詳渡過她的晚年。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8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邁,獨居一角,靜靜翻閲歲月裝訂而成的書。我一個人,將那些瑣碎重拾。你們着舊時的衣裳,夜夜入夢來,那沓書稿上,還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塵。啟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後世,盡綿綿相思。

2、“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們仨”的生活用文字輕輕描摹。想是思念費神,不必刻意遣詞造句,這是順回憶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説:"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她與錢鍾書先生在不安的年歲裏幾經波折,家,從未是一個固定的居所。兩位老人掛着年邁的容貌載着一顆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遊走,住處的流竄,從未影響那一疊厚厚的書稿,鋪滿每一個新居。我想正是他們對治學的嚴謹,鑽研,熱愛,使得這個家瀰漫着學者氣息,縈繞着揮不去的書香氣。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書中體悟最多的,是“我們仨”於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錢鍾書先生顫抖着寫下著作,我看到“我們仨”在分離時記下小小的瑣事,然後將這些“小石子”投擲彼此。我看到錢瑗一人承擔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們互相請教,贈與暱稱,看到楊絳先生帶着行動不便的錢鍾書先生去附近“探險”。看到他們各自守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嚴謹治學。他們不曾沾染名利的氣息,即使名聲蜂擁而至,楊絳先生也只是用謙和的笑輕輕推脱了。他們未落凡俗,獨享別緻的學者氣息。他們將日子過得樸素,物質世界的匱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還好,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為,成為楊絳先生那樣沉靜的人,懷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將回憶舒緩的寫出。想成為,成為錢鍾書先生那樣的人,攜着獨特傲氣,做世間獨有。

文學,是美妙的事。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9

記得看過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感覺百歲老人腦筋那麼清楚,對人生的感悟確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悟。這次在圖書館偶遇楊先生的《我們仨》,仍舊是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拜讀的。

這是一本小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人老了,愛做夢,擔心心愛的人突然離開,楊先生把它叫做“長達萬里的夢”。在丈夫和女兒彌留之際,楊老在女兒的攙扶下堅持每天去看丈夫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驛道。後來,女兒也病了,楊老每天在夢中惦記着女兒。“我每晚都做夢,每晚都在阿圓的病房裏。”“我不敢做夢了。可是我不敢不做夢。”失去女兒的痛是九十多高齡的老人無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在心上流淚。”當丈夫也離開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時,楊老説,“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者那個小點。”“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如果前面兩部給我們顯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麼從第三部開始,楊老開始回憶,以回憶來懷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歎“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1935年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同到牛津大學求學。錢先生是一個一心鑽研學問的人,按能力楊先生是不輸錢先生的,但楊先生為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獎學金,錢先生一個人的獎學金兩個人省吃儉用。求學期間,生下愛女錢媛。用錢先生評價楊先生的話“以才媛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兩人學成後,儘管國難當頭,1938年8月一家三口毅然回國,錢先生到西南聯大任教,楊先生母女倆暫回上海。兩位先生一直筆耕不輟,楊先生還翻譯完《唐吉坷德》上下集共八冊,錢先生寫完《管錐編》。《管錐編》我在學校圖書館見過,但因為是文言文,未敢觸碰。楊先生説,那是因為在文革期間,怕紅衞兵不允許,錢先生“乾脆叫他們看不懂。他不過是爭取説話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學問。”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先生的語言十分精煉,是我所讀白話文中少有的精緻,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卻絕無一絲的拖泥帶水。我不敢妄評楊先生是否絕代佳人,但楊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來形容。讀這樣的書,哪怕敍述的是家長裏短,也是一種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樣細細玩味。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0

讀完這本書,自己從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故事裏面感受到幾個字:愛,幸福,簡單。仔細品味,自己覺得這是每一個想要幸福之人的法寶,如何才能幸福呢?夫妻之間也好,父母與兒女之間也罷。其實,楊絳老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告訴了我們,簡單幸福,簡單愛。整本書沒有寫他們仨有什麼偉大的創舉,也沒有把生活寫的跌宕起伏,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然而他們的幸福卻是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的,讓人嚮往的。當然他們的成就足以讓世人為之敬佩!

自己讀書一直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讀書-----得到自己喜歡的觀點或者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讓自己過的更好。這本書讓我重新思索我的家庭,20xx年到洛陽上大學,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説普通話……由於沒坐過火車並不知道火車上有廁所,結果憋尿13個小時…,不幸的是就在上大學後的一個多月父親去世。20xx年把媽媽、弟弟接到洛陽,那個時候我上大二,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娘仨在洛陽這個城市開始了屬於我們仨的生活。我們仨剛開始在洛陽生活期間我曾經恐懼、彷徨、不知所措,因為上學的同時還要照顧媽媽與弟弟,那個時候每每面臨困難,自己總是很無助,有時甚至覺得生不如死,想以死去逃避現實……讀完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遭遇,一家三口的幸福,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內心的強大。那就是無論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不管遭遇什麼樣的不幸,只要心中有愛,用愛去面對一切,那麼人終將是幸福的。用愛解決家庭瑣事,用愛共同面臨艱難困苦。我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自己都能想起《我們仨》,都能用楊絳老人給予的愛的真諦去面對一切。

其實,我們讀書會的大部分人都是做公司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們要面對很多的"我們仨",往上跟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我們仨,往下跟我們的兒子或者女兒組成自己小家庭的我們仨,同樣的,向外與我們的朋友組成閨蜜或者鐵哥們的我們仨,還有我們公司裏與創業夥伴組成的我們仨,甚至更多。我們每天可能都要面臨這些不同的我們仨,那麼,我們的人生也是由我們與不同的我們仨之間的生活與故事組成的。我們的生活要幸福,就要處理好各種我們仨的關係,如何去處理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我個人認為多讀《我們仨》,簡單幸福,簡單愛。用自己內心深處那份真愛去面對每一個我們仨,用楊絳老人喜歡的一句話來説: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面對不同的我們仨,用真愛多付出,少索取,只愛不爭,定能幸福。

還有一個多月我的寶寶就要出生了,我的小家也將要開始我們仨的生活,感謝讀書會能在這個時機讓我讀到此書,讓我知道如何面臨即將開始的我們仨的幸福生活!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1

楊絳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們仨。

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楊絳先生走後。知道楊絳是在錢鍾書先生走後。這時候我想起了魯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沒看此書,一直覺得我們仨寫的是和朋友圈一樣秀恩愛,秀家庭温暖和諧的回憶小説。書的封面是古樸的,內容也是古樸的。而最讓內心感覺淒涼的卻是封面背後的那句話__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完卻發現,裏面有温暖有恩愛,但卻生生通篇是流水賬,一個敍述得不行雲流水的依舊是家長裏短的流水賬。內容平實低調得如述家長裏短,鄰里鄉外。裏面沒有淒涼,沒有抱怨,沒有吵鬧,沒有哀傷,彷彿是一個食人間煙火,卻沒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裏面有愛情,有親情,有道德,有禮儀。更有呵護,有尊重,有思念,有擔當。有家國的選擇,有忠孝的抉擇。

楊絳的流水賬又似乎是不同的,裏面是豁達的,對社會的豁達,對國家的豁達,對家人的豁達,對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達。

楊絳敍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頑皮的,頑皮得就是三個孩子在一起過家家,只是這個過家家過得有些認真了些,認真得一直到老,但他們一直沒老過。鍾書先生説,只有死別,沒有生離。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彷彿任何大風大浪與他們無關,任政治風雲變幻,我仨自巋然不動。

寫回憶中寫夫妻恩愛者居多,而把三口渾然一體者少之又少。曾看過一個學者寫道,中國幾千年的穩定和道德傳承來自於一個個的大家庭,那種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雖然幾代同世依舊在,但同堂幾度聞?小家一成立,就馬不停蹄的逃離了大家,從此沒了長幼卑尊,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媽家是媽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徹底已經延伸到了每個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獨立的法人,也有了獨立的道德體系。

每個痴迷的無用的書呆子後面必然站着一個強人。錢鍾書就是這樣一個食人間煙火卻不管人家煙火的書呆子,他鑽進書裏就不再出來。而楊絳就是站在這個書呆子後面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桌椅蓋得了樓房的強人。強人是無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強説能的,總不能讓一個更不能的書呆子去説能吧楊絳的字裏行間是有錢鍾書的風格的,或者説也未必遜於錢鍾書的,但無論是生活多麼愁苦,楊絳從沒有要把錢鍾書從書堆里拉出來,愛一個書呆子,就要愛讓呆子在書堆裏呆着。道理是簡單的道理,有幾人參透,參透的那幾個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為了大家,就是無論多紛擾的事情在那裏都很簡單,簡單得如孩子,簡單得如白紙,簡單得每個人都會認為很複雜。有初心,堅持初心就好。任風雨飄搖,你自不動就好。

讀完我們仨,就一直覺得楊絳是錢鍾書後面的錢鍾書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2

他們兩老了,愛做夢了,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父女兩人鬧的可愛,都在向楊絳先生告狀,一家人的温馨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古驛道,寫不盡道不完的離愁別緒在此堆疊。沒有折柳惜別,就這樣三個人走着走着就成了一個人了。

阿圓是忙碌的,一邊是學校的事務,一邊是父母。為人子女,而她還有自己的婆家,那個她和大偉組成的甜蜜的家。我們都會如此,抽不開身去理會公務,分不開心來關心家人。而她匆忙的身影下,是一副舊病復發的軀體。

楊絳先生和阿圓每天都走盡古驛道,尋找那條小船看望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順着驛道走下去,每天都在變換客棧。尋到311,踏上長堤,踏上斜坡,踏過跳板,他們三個人重逢了,團聚了,這就足夠了。沒有過長的陪伴,又該分別了,只好匆忙告別,明日再見。

阿圓去忙學校的事了,只能每週日一見。她放心不下楊絳先生那剛緩過來的身體,也放心不下船艙裏那躺着的父親。沒有辦法,面對生活,我們不得不學會妥協,再有不捨,也得邁出步子,抽身離開,任憑心兒在這裏掛念。

柳樹一年四季的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着一陣陣風,葉子一批批落了下來。春風還沒有吹,柳條已經發芽,遠看着已經有了綠意,柳樹在春風裏,飄蕩着長條。然後飛絮濛濛,飛上一兩個月。沒過多久,葉已成陰,然後又一片片的黃落。

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了。

阿圓也病了,得一年多才能緩過來,短暫告別,便進了醫院。

驛道上,長堤上,跳板上,只有楊絳先生的身影。

一場場夢,將楊絳先生帶到了阿圓的病房,看到了那裏的兩牀一人,聽到了大偉與醫生的對話。阿圓是有人緣的,花朵越來越多,與病友也相處頗好。

錢老開始發燒了,楊絳先生不得不將阿圓的情況告訴他,哪怕是夢裏的情形。他兩的夢很相似,都是關於阿圓的。

阿圓回來了,來看錢老了,可他讓她回去,回家去。阿圓的臉上滿是笑容。千叮嚀萬囑咐後,阿圓走了。帶着祝福走了。她可以休息了,好好放鬆放鬆了。

楊絳先生的胸口彷彿有什麼東西掉了出來,慌忙捧起,又送入胸口。

楊柳又綠了,又黃落了。

長堤不見了,斜坡不見了,跳板不見了,連同那艘小船裏的錢老也不見了。

楊絳先生再也找不到那艘船了,找不到錢老了。記憶模糊了。隱隱約約記得錢老曾在下船前囑咐她“絳,好好裏(好生過)”

一場場夢都會醒來,噩夢也是。

楊絳先生醒來了,以為那是個夢,醒來後和夢裏又沒有了區別,阿圓走了,錢老走了,無論是夢裏還是現實,三個人成了一個人。三里河的家已經不是家,而是一個客棧了。

他們兩的萬里長夢是屬於三個人的,夢終會醒來,人終會離開。而那切身的愛,切身的痛讓我感同身受。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温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雹”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百歲高齡時所作,我們在書中經常會看到很多的細節,不僅是對自己的丈夫和女兒的描述,還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許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發生一樣,即使是藉助着日記來會議,也着實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寫下這些充滿幸福的瞬間時,內心是多麼的留戀和不捨,這是他們的真實生活,我們無法加上“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個結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讓我體會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擁有和楊絳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間,《我們仨》描繪的是可以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細節,生活中雖然有爭吵和艱苦,但總會需要樂觀和希望來繼續走下去。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4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温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於我自己的提示:

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温和內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温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15

竟然像小學生一樣開始寫讀後感了,零零散散的花了兩天的時間,將楊絳的《我們仨》看完了。

以前也聽過這本書,看見書名叫我們仨,總能想到些別的,比如大學時候的我們東北仨妞,電視劇中的很多以三姐妹為題材的電視劇。在圖書館看見這本書,就立馬借來了,看了才知道,原來講的是楊絳,錢鍾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經過。

書分為三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這一部就一頁紙,作者説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和鍾書一同散步,鍾書不見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來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講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沒懂講的是什麼。楊絳説她做了一個夢,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一部中,鍾書和女兒都已經離世,只剩下自己,寫三個人一生的事蹟;

剛開始的一部分裏説:”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

説到這裏我覺得上邊這幾句是能總結全文的,但是最能總結全文的還是下面這一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楊絳才二十四歲的時候,和鍾書結了婚就一起去英國牛津大學求學,開始講他們在牛津的點滴,吃住的細節,學習讀書上的事情;後來去了法國巴黎大學求學;當時我就感慨,那些很厲害的人物,哪個不是年輕的時候去這學習,去那留學的,學成歸來,多牛。

後來他們回國後,他們的女兒也一歲多了,當時是1938年,戰亂時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輾轉於蘇州、上海、無錫這些地方,講述了在戰爭下他們的生活,後來,他們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趕上了當時的各種運動,三反運動,五四運動,在那個背景下,他們的生活貧苦,日子過的也很艱難,後來又趕上“下鄉”;他們在那樣的背景下生活,日子過的確實艱難;然後後來文章就側重的講錢瑗的事情,他們一家學問都很深,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一生卻也坎坷、艱難。

我現在的讀書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着讀,這本書嚴格的算起來一天的時間不到,所以領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總的來説,我認為很多厲害的人物都是喜歡讀書的,嗜書如命,但是他們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同時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是好的壞的並存着。

標籤: 讀後感 我們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znpj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