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1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2

一紙泛黃的封面,素靜而淡雅,我們仨——三個字赫然在中,正是這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藴含了多少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説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165頁,薄薄的小書,輕輕地,拿在手上看不出裏面的份量,卻承載着63年的風風雨雨。一個學者在回首她的一生,如同孩子般的方式敍述着,她的“懷人憶舊”風格如終是靜謐的,他們三人的相遇、相守到相別,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温馨可敬的學者家庭,恍如一夢的相守相助、相得相失。我輕輕地翻過一頁頁,心中慢慢被填滿,看到那一句:“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的淚水潸然而下,寂寞而又堅強的老人,如一盞黑夜中的燈,默默地獨自照亮人生的路程。

然而這盞燈,卻照亮了許多徘徊在黑夜中的靈魂。我相信並不止我一人,在這樣豁達清朗的文字前被滌盪,被震撼。楊絳先生的文字一如《他們仨》的為人——低調、平實、真切,她在《我們仨》中如是説:“三河裏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歎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説,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很平實的話語,似乎中央電視台的《講述》節目,楊絳先生就坐在我們的對面娓娓道來,她的家事,她的事業,她的人生的夢想就這麼小,這麼平凡,只求一家人聚在一起,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優秀的女性骨子裏最温情的夢想,我們仨聚在一起。

楊絳遇到了錢鍾書,一個是書香門第的才女,一個是出身名門的才子。也許真的上輩子就是夫妻,否則兩人一碰上就一見鍾情並攜手終身呢?她淡泊名利,她十分喜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是她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她自己的寫照。而他也一樣,個性鮮明,不見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他們埋頭做着學者應做的本份的事,看書、寫書,專注自己的學術,專注自己的愛。

如果説錢鍾書是紅花,那麼楊絳絕不是一片綠葉,雖然她自甘為先生的“灶下婢”,但須知這樣的戲語中藴藏着多少深厚的愛意!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翩翩少年,一起經歷過戰火、疾病、文革還有生離死別,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他説:“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説‘明天見’呢?”簡單兩行字,卻讓我深感死亡給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綻出一個個血泡,心裏刺痛得卻聽不到一聲叫喊。一個陪伴自己經歷大半輩子的人忽然消失了,讓人措手不及,腦袋一片空白,忘記了呼吸,忘記了自己還活着,世界頓時就像缺氧的棺木,讓人找不到一絲生存的慾望。

兒女親情,人一生中最難割捨的。當看到楊絳以夢幻的筆法寫千里長夢,其實我心裏已經悽然。錢瑗,先生唯一的女兒,她是他們的驕傲和依靠,但永遠讓她牽腸掛肚,先於父母而蘭催蕙折,怎不令人扼腕!將心比心,白髮人送黑髮人,作為娘誰不斷腸?我忍不住幾番掩面落淚。然而,先生卻掩埋哀傷,絮絮叮嚀:“圓圓,阿圓,你走好,帶着爸爸媽媽的祝福回去。”“鍾書説:叫阿圓回去,回她自己的家裏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圓清澈的眼睛裏,泛出了鮮花一樣的微笑。她説:“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在母親的筆下,女兒已經是永生了,“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一盞青燈,照着一個温柔堅強的靈魂,在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也許在漆黑的夜裏仍會有深深的傷痛,但這一幅畫面已經不朽,這一盞燈火永遠長明。夜深了,我收拾起書本,看一眼熟睡中的他和他,輕輕地關上案邊的枱燈。我知道,從明天開始,一定會做一個幸福的人。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3

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説,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歎不已……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4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脩”,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説: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捨。她説:“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麼説,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如何摧殘着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裏,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後的附錄裏,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後附錄三裏,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鍾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於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5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

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便因此寫下了《我們仨》。讀畢此書,我深刻地感覺到,楊絳不是一個人在繼續思念,她也並不孤獨。

拾起這本休憩在書架上已久的書,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鵝黃色的封面襯着一張温馨的三人全家福,每個人的神態都非常純淨可愛。另外也因為作者是楊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從課本里的《老王》中瞭解了他們。《我們》仨中也對那個時期有許多的描繪,不過寫得倒不是那麼痛苦,因為他們始終是“我們仨”。

文章不是特別激情澎湃,但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家庭生活的温馨與樂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兩地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即使是在那個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的混亂年代,即使是在女兒和父親都躺在病牀上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的家庭裏,是不是也有這麼多難忘的時刻呢?還是我從來都沒有在意,就讓它這麼流逝了去?

書中的情節樸實而生動,温馨得惹人嫉妒。楊絳和鍾書先生一同在英國求學,兩人一起玩遊戲般的搗弄伙食最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圓圓和爸爸分別兩年後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從而兩人成了好哥們;圓圓一直坐在媽媽腿上坐電車而她認為只有屁股貼着車座那才叫坐過電車,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最讓我難忘的是書後附的幾封信,“翻司法脱臉龐肥”這樣詼諧的“洋詩”,圓圓每次寫信都會畫上一個代表自己的小肥臉,稱他爸爸鍾書先生為“pop爺”,叫媽媽則是極為親切的“mom”,每人寫信都會以“lots、of、love”來結尾,要知道此時錢瑗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了啊,而且她和鍾書先生此時都躺在病牀上。如此情況下還能有如此的温馨與快樂,實在是令人羨慕與佩服。

看着看着,我成長過程的種種細節也一點點清晰起來。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當馬兒高高凌駕於嘈雜的人羣上,擠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絢爛的煙火;我在爸爸媽媽身旁裝睡,等他們睡着後在爸爸背上畫烏龜,給他扎辮子,結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時頭上還頂着個小辮子;小時候不會做菜的我在家裏各處覓食,差點把鍋碗瓢盆都打碎……原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温馨的啊。我,爸爸和媽媽,我們仨也是很好的三個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閲讀,讓我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告訴我要學會發現,要珍惜。

我們仨,永遠在一起。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7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説,那麼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範,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後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裏只有自己鍾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説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説,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誇的歌詞,想起裏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誇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裏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着。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麼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麼眾星拱月做人羣中的核心,你憑什麼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衝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説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誇讚。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喜歡讀書,是什麼樣的心態,至於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説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慾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後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麼的少,世界是那麼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於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麼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説爸爸又嘰裏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於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裏,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麼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裏,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説是讀後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麼多,不知道還要寫什麼,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我們仨讀後感1200字8

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的刻刀,它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限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局,卻依然要堅強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我不禁感動得一塌糊塗。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的代表作。看到書名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仨》正是回憶楊絳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簡單的快樂卻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温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楊絳説,這只是老人夢,自己也會經常夢到,但並沒有緩解做這種夢的次數。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要麼走入死衚衕,要麼獨自在昏暗的車站等待,悽悽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説的是那樣的真切又讓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卻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對於他們來説卻變得如此的遙不可及。

楊絳是真真切切堅強的人。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去,她沒有傷心到垮掉。從走上古驛道,到古驛道上相聚,緊張而又嚴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們的家。古驛道上,他們三個失散了。

楊絳説,“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不如在夢中,但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經的回憶。

於是,楊絳開始了她的回憶。她和錢鍾書相遇,相知,相戀,到和諧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間的平凡的生活,真實得感動。楊絳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和我共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癒合”。楊絳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只能把他們三個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看着書中的描述,彷彿自己也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員,靜靜地感受着他們一家三口幸福快樂的生活。最後附錄中真真切切的書信,更是讓我為之驚歎,也許在當今社會,這樣和睦簡單的一家三口已經不多見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驚世的成績,但必須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輩子,無非是經歷出生、求學、工作、結婚、育子、退休、離世的過程,活得簡單,真實才是快樂。《我們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給現在的我們一個榜樣。也許有的人會説時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時代,生活還是得繼續,家還是會存在。如今高頻率的離婚率,殺妻殺子殺父的事件已經是屢見不鮮,拋棄妻子的更是隨處可見,“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單親家庭、同父異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家”這個詞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一碰即碎。我們該去哪兒尋找我們的人生價值與婚姻愛情觀?

《我們仨》讓我看到了愛情的神話,生活的真諦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看看這些正能量的書,給自己的精神家園加加油。真愛是存在的,但必須得經歷同甘共苦的艱難歲月之後才會不離不棄;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須一家人共同經營。生活給不了你想要的東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爭取。當我們沒事時,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感動,幸福在我們自己手中。

最後,以楊絳的話來結束我的讀後感,“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當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標籤: 我們仨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d7m8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