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近來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深有感觸。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裏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温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脱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着,在孤寂中充盈着。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温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2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温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裏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着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脱?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3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温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説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説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4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温馨的親情故事,有一個平凡温馨的名字——《我們仨》。《我們仨》這本書我很早時就買回了家,當時只翻了幾頁,看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華麗的字句辭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數家珍地敍説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丟在一邊。隨着年齡的增長,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我才讀出其中的意味。

《我們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卻用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驛道上相失。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張紙,也只講述了一個老人常做的夢,卻道出了一種害怕失去最親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述了在鍾書和錢媛患病之時,楊絳女士兩頭奔波,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的離去。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為親人的離去,也成為了一個暫住的客棧。

楊絳女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獨自一人在青燈下回憶“我們仨”。這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是這本書的主體,像寫日記一般記錄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部分記錄了許多家庭瑣事,正如我們普通人一樣,一個學者之家也需要關心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連有一身傲骨的學界權威錢老先生,幹家務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腳,不得不隨時向妻子求助。楊絳女士正如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一樣,不厭其煩地對後輩講述年輕時的種種趣事,而我們這些聽者也好像圍坐在楊老身旁,感受大學者平凡簡單的快樂温馨。

《我們仨》這本書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為許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這一家三口十分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如把飯後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險”;錢老是在學術界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卻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寵着,被人照顧:楊絳女士幹起家務活來乾淨利索,算是家務事上的頂樑柱。可她還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帶着女兒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顧着為了追求遠方那虛無縹緲的幸福,可到達時才發現幸福就在自己出發的原點。平平淡淡才是真。楊絳女士一家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他們與世無爭,不求富有,不求聞達,“成名,只不過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們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徹夜長談;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與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樂和温馨。如果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請讀《我們仨》。讀過這本書後,你或許能停下腳步,在與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嚐出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5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繫在一起,又有着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麼輕鬆而美好,彷彿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麼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繫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麼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温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説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鉅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繫,卻總是缺少點什麼,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麼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我們仨》讀書筆記6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現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着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

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

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後,可得一身輕鬆。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願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後常回家看看。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持女兒的個人發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展做出甘願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

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

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後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裏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願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後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

最後,錢楊之女錢瑗先於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後,錢老於女兒去世的後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餘生。

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託。

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後才為家庭而活,那麼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後,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歎也。

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麼,不要什麼。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我們仨》讀書筆記7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於閲讀,懶於思考,此番託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鍾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温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儘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捨得打罵,母親更像嚴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種怎樣經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於工作忙於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裏怎麼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柴火的女兒。

讀着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營,相互取暖。讀着錢、楊對媛的教養,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護。我心裏期盼與另一半,現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着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8

以前讀過這本書的,系統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瞭解楊絳先生源於對錢鍾書先生《圍牆》的喜愛。楊絳先生的文字,讀起來感覺平實,親切,她不張揚,於平實中見真情。

這部作品寫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敍的時間次序,先是錢先生和楊先生老年時期,一家三口互相關愛,互相扶持,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們對生活,始終是坦然的,樂觀的。文章以夢境的形式展開敍述,有錢先生的下放,錢媛的重病,楊先生對他們的惦念與不捨。即便都很困難,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温度。在三人世界裏,各自安好又彼此温暖,直至丈夫和女兒離開,家變成了客棧。

然後,楊先生回憶了他們仨的過去,有奮鬥的艱難,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更有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活色生香。特別是書中所附的書信往來,楊媛的畫,處處散打着愛的温度。如果説我感受到他們幸福生活的祕訣是什麼,那就是真實,讓每個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樣子,比如錢先生的孩子氣,比如錢媛對父母的稱呼,再比如楊先生對婦女倆的寵愛,還有他們對日常瑣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經意卻充滿智慧的小定義。

其實,這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難想象,除了親情,還有什麼是楊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沒有。關鍵是歲月的積累,精神世界的豐富,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j0oq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