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2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2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鍾書一同留學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着臉説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説“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枱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後,當真全都修好了。

當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我們仨失散了”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雲霧裏,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裏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裏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伕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裏説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裏醒來,曾經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為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當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為楊絳寫的詩裏説到“料量柴米學當家”,楊説自己無非是做預算然後到店裏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裏,楊愛惜時間,不願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當家便是搬家後的事了。

搬入新居後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煮紅燒肉、站在電灶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行的剪活蝦的鬚鬚,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後不吃蝦了。兩人玩着學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走入文明階段。讀書筆記.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裏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裏,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鬆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年,該是我生平最輕鬆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説無憂無慮。”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讀書筆記2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温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裏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着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脱?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歲的楊絳,她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高中學校的一個小小閲覽室裏,我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悶頭看完了這本書,當時還處於一個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年紀,只覺讀完書後的那個黃昏,似乎變得比往時更怏怏不樂。過了些日子,讀了大學之後,買了這本書,上學,工作,換地方工作,書是要一直帶着的,但不常翻。

其實書中並沒有描述太多的喜與悲,楊絳似乎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來描述他們一家三口從相距到分離的一生,痛苦和歡樂好像都跟筆者隔着一層,楊絳寫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圓有他在一起,我們可以放心。”而幾頁之後,卻已為逝者:“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圓一人;得一已於一月前自殺去世。”寫錢鍾書跟阿瑗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筆調靜得嚇人,所謂哀而不傷説的就是這種情緒。

關於他們的生活,兩個大户人家的小姐少爺,青年相遇,結婚留洋,度過短暫的快樂生活,每天只需讀書,研究如何做飯,跟散步路線,不久生下女兒,回國,遇到運動,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每天的日程變成挨批*,掃廁所,下放農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筆者並沒有控訴命運的不公,他們一家人對所遭遇的一切維持着知識分子最起碼的體面,做牛鬼蛇神時不哀求什麼,平反後權勢來請,也不想搭理什麼。只願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讀書做學問

在我心中有兩個能稱得上大家的人,楊絳是其中之一。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的淡然處之的超脱,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榮辱不驚,去留無意,笑看天邊雲捲雲舒,靜觀庭前花開花落“。而用她翻譯過的一句詩來説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用我們仨裏面的一段話來結尾: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4

在文化面前,我向來不敢裝,因為裝文化人最容易被識破,這種冒險的事兒我是斷然不會做的。聽説這本書很出名,對於楊絳本尊我也毫無瞭解,只知道世人都叫她先生。她去世那一天,因為互聯網無法比擬的傳播力量,一夜之間,誕生了無數楊絳粉絲。所以我也買了這本書,可惜兩年後我才真正打開閲讀它。

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每次看這種敍事述人的書,都覺得彷彿跟他們一起生活,所以看完的時候難免覺得失落,彷彿他們離開了自己一樣。而《我們仨》卻給了我別樣的感覺。楊絳説:“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想,對於這種離散,她是難過的,同時她又是坦然的,所以才能讓她在未來18年一如往昔那樣生活的雲淡風輕卻又澎湃不已。看完這本書,我第一次沒有捨不得這一家人的痛楚,反而覺得自己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滿足,人應該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一切喜怒哀樂。

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也是我認為畫面感最強的一個部分就是這對伉儷遠赴歐洲求學的篇章。它讓我們看到了從民國到新中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從清華到英國,從英國到法國,中國人無論在哪裏都用自己的智慧讓這個世界眼前一亮。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相互扶持,榮辱與共。而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放棄一切毅然決然的歸來報效祖國。

我們深沉地愛着我們的祖國,我們也温柔地愛着我們的家庭。我想任何一個女人得到丈夫一句“從今以後,咱們不再生離,只有死別”是何等的幸福與驕傲。讀後感·我想越是那種人生地不熟的境遇才能讓堅韌的人變得更加的頑強,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換得了燈泡修得了門鎖,帶得了女兒教的了學生,還能翻譯出最讓世人滿意的《堂吉柯德》和出版無數世人喜歡的書籍。

我喜歡這種生活態度,先生這樣謙虛的描述自己的家庭。“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想也正是這樣淡泊的生存之道才讓這個家庭如此的不凡吧。

網絡上流傳的一句楊絳名言説,世態人情,可做書讀,可當戲看。誰不希望自己能活成一本暢銷書?畢竟還能改變成劇本拍成萬人空巷的戲!

我們仨讀書筆記5

近來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深有感觸。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裏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温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脱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着,在孤寂中充盈着。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温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托爾斯泰説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説的“精神上的門當户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儘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鬱,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祕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怎麼感覺要上戰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戰兢兢我怎麼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於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場,而是遊樂場。”

錢鍾書和女兒在家玩得不亦樂乎,“阿瑗站在牀和書桌間的夾道理,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瑗得意的説“當場拿獲”。

八十四歲的.錢鍾書要去“開會”,女兒還會編兒歌來給他壯膽“呼嚕呼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着”。

我們仨讀書筆記7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那時一個朋友衝着漂亮的封面買了一本,隨手翻了翻就塞進了書架。我向來是不大愛看現當代作家的文章。之後大學讀了中文系,對各個作家都增加了一些瞭解,經歷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漸漸變得平淡,某日下午,腦海裏突然冒出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們仨》。遂撥了通電話給友人,借了過來閲讀。

仔仔細細讀完,心裏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每看幾頁都有令我感動或羨慕的地方。

感動於錢鍾書夫婦動盪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於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與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或許能夠歸結為一篇。一篇楊絳女士先生做的關於他們一家人的夢。是尋夢迴憶夢,是擔憂夢預言夢。夢裏的寓所古棧道,像是相隔萬里,夢裏的路一深一淺,夢裏的人明白自我仍在天地間卻不知這是夢境。或許心裏明白,也寄期望於這相聚的夢能千秋萬載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離別在即,我怎捨得一覺醒來夢裏人影飛去。還不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又能再見一面。離別拉長,對有情的人來説,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他走得愈遠,愈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楊絳女士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向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

這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略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我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對他們來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這野心不是他們所能擁有,他們只求在自我的方圓裏求得一份自由閒適。

我很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錢鍾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女士自由温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這樣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個年代也少有的吧。這自由心與甘於平淡的心最是難得。

書裏的彩頁有他們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圖片,還有錢媛在病牀上未能完成的《我們仨》。看着這些毫無華麗樸素得令人動人的文字,讓我恍然。

我們仨讀書筆記8

閒來讀到楊絳的作品《我們仨》,這是楊絳暮年寫下的她與丈夫、愛女之間温馨有愛的文字,這是講述親情愛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師的題目,講述一下我現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讓我倍加珍惜。

北京,這個地方説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從東北角的平谷到南邊的大興,需要兩個半小時;可説小,它卻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見,我的摯友就能很快相見。讀書期間對朋友的概念應該還是不甚明朗的,畢業之後,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間的問候也少了許多,才驚覺生命中一兩摯友的重要性。 我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以結交一隻手的數量的摯友,更重要的是她們也互為知己,週末幾個人泡在一起,真真讓我有一種人生大贏家的錯覺。但人生並不會處處是如意,我沒有愛情的眷顧,但友情讓我不孤單;親情不在身邊,但友情常伴!

有時想想,知足常樂,只有對擁有的當下知足,才能保持常樂;只有對現狀保持清醒地審視,才能時刻準備進步。我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對生活知足,對工作清醒審視,希望可以一直這樣,在快樂中去追求工作的進步、在進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們仨讀書筆記9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裏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回國後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麼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閒下來的時候常會説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説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麼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麼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後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穫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夥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説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閒話説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説“我一個人思念着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説“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不知上帝給了敏鋭的感知是壞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會特別痛。

昨天在圖書館找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覺得她就已經剖心給讀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這種情感,普通人也會有,只是我想即便會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達出來。

當初姥姥去世的時候,姥爺只是一直哭,哭的像個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時候,奶奶也一直哭,邊哭邊説,老三沒有等到這次過年。

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還很小,但是媽媽跟我説以後你就再也見不到你爺爺了,然後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隊伍,邊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時候,看着她的靈柩緩緩移動,想着她離開了就不能回來了,便忍不住。

這種痛的感情,要理順了,思索了千萬遍才能呈現,這時候心痛不會消除一點點,反而像一道道劃痕,每寫一個字就痛一下。

不過我還是希望寫成作品後這種痛能緩一緩。時間會治癒一切嗎?會撫平傷疤,留下印記的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故事內容很簡單: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着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裏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着載着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説女兒像他,一樣的有着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裏,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突然想起了在X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於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卧病在牀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説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後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後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後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説“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於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rp2pd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