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秋水》讀書筆記

《秋水》讀書筆記

《秋水》讀書筆記1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歎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秋水》讀書筆記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歎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富蘭克林曾説: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説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並未發現。這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並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秋水》讀書筆記2

莫言短篇小説《秋水》敍述的是我爺爺殺死三個人之後帶着我奶奶私奔到高密不毛之地,成為開闢高密第一人。原始的高密東北鄉四目皆是澇窪地,我爺爺和我奶奶結廬在一個低矮的小土山——其實也就是一個相對澇窪地來説的一個小高地——開始農耕歲月。他們雙宿雙棲,播種的五穀生機盎然,堪堪待熟;而他們的愛情之果,也即將瓜熟蒂落——我父親在浴火中誕生,在這裏他們實現了愛情的幸福、喜悦,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以“哪怕能在一起過一天”彼此樂觀地激勵着,因為他們在一起已經度過了不知多少個理想中幸福的每一天了。

小説以展示“我爺爺”開拓洪荒之地的艱辛歷程為題材,謳歌生命的力量。我爺爺、我奶奶篤實、善良、頑強、勇敢。人物開解生動鮮活,故事情節跌宕曲折,充滿超強的閲讀衝擊力。在敍事中,作者以秋季暴雨引發洪水為線索,描寫了生命與自然的較量。肆虐的洪水把我爺爺奶奶圍困在小土山上,而此時“我奶奶”恰在此時臨產,要生下“我父親”,幾條生命汲汲可危,生命在耐力和恐懼中堅守。隨着情節的展開,小土山上,先後又出現了三個不速之客,在生命考驗中,不一樣的人生態度,不一樣恩怨情愁,有的涅槃,有的隨着歲月的洪流消逝。

人物形象的刻畫,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挖掘,是小説必須完成的目標。這篇小説,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氣勢磅礴、粗獷震撼的環境描寫,為人物活動、性格展示搭建壯觀的平台。

莫言從來都是毫不吝嗇雄渾的筆墨去渲染環境。《秋水》亦是這樣,整篇集中筆墨,調動了一切手段展示暴雨過後,洪水暴漲的場面,烘托蠻荒粗獷的原始物象,來展示蠻荒時代自然環境的惡劣生態。通攬全文,給人的'感覺,小説真正令人震撼的獨非人物,而是環境,是波濤滾滾的洪水,與一般小説的環境描寫不同,作者筆下的洪水,不僅是對故事情節的單純烘托,而是矛盾衝突中的一極,與人物有着相同的地位,是衝突中的一個“形象”,正因為此,小説才以“秋水”命名。

作者筆下的“秋水”,壯觀遼闊、恐怖肆虐。洪水是發生在“方圓數十里,一片大澇窪,荒草沒膝,水汪子相連”這樣的環境裏,在這片大澇窪發生洪水,其勢必如一片大海浩瀚。

作者以其十分深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粗獷質樸、豐富細膩、亦實亦虛的創作風格,通過嫻熟變化的描寫、大膽誇張與想象,構築雄渾粗獷的畫面,完美展示人物在自然環境奮爭中的堅強意志。在表現手法上,作者先是用極盡樸實、幾乎不講究任何技法,豪不修飾的白描手法,來揭開畫面。當暴雨來臨之際,天“突然燠熱起來,花花綠綠的雲罩在大澇窪子上,雲團像炸羣的牲口一樣胡亂竄,水窪子裏映出一團團匆匆移動的暗影”。而正是這樣看似簡樸的語言,才更能夠準確形象地描繪出了暴雨來臨之際大自然那種強悍惡劣、狼奔豕突的氣勢。而在暴雨“旬日不絕”之後,洪水襲來時,作者描寫秋水先聞其聲,“雨聲斷絕,大窪子裏一陣陣沉重的風響……隨着風響,無數的青蛙一齊嗚叫起來,整個窪子都在哆嗦,聽到四野裏響起一陣怪聲,隆隆如滾雷,把蛙鳴聲擠到中間來…”再狀其形:“大窪子裏積水成片,黃草綠草在水中疲勞地擎着頭……黃色的浪湧如馬頭高,從四面撲過來,浪頭一路響着,齊齊地觸上了土山,窪子裏頓時水深數米。青蛙好像全給灌死了;荒草沒了頂,只有爺爺的高梁和玉米還沒被淹沒。又一會兒工夫,玉米和高梁也沒了頂,八方望出去,滿眼都是黃黃的水,再也見不到別的什麼。”不予修飾,不吝鋪陳,將聲、形、色相繼展現在讀者眼前,構築洶湧澎湃、驚心動魄的畫面。而作者筆下,這種原始暴力,極盡肆虐與恐怖,完全可以無情吞噬一切脆弱的生命,是對“我爺爺、我奶奶”生命的無情考驗。

在作者粗線條勾勒出宏大的場面之後,再次調動手法,拉近視角,並以三分寫實,七分誇張的誇張手法,將眼前的畫面與縱橫的想象結合起來,更進一步描繪洪水帶來的恐怖。“爺爺用抓鈎拖上來一個死人:衣服縷縷片片地連着,露出脹鼓鼓的身體。死人挺直雙腿,十個腳趾頭用力張開,肚子已脹成氣球狀,臍眼深陷進去。再往下看,見死人右手握拳,左手歪扭,只餘拇指和食指,其他三指齊根沒了……”無法想像,這樣一個近乎暴力的鏡頭,作者竟能夠反其道而用之,當用簡筆的幾乎運用了工筆,可以説這幅殘忍的畫面,不惜用了300餘字,簡直細到牙縫,似乎完全是寫實,這是其他作家筆下很難見到。然則我們讀過莫言其它一些作品,一定明白這又是莫言介於魔幻與現實之間的一貫的想象。

似乎《秋水》的描寫過於血腥,使人作嘔。但我們不得不驚歎的是,作者在環境描寫的筆法運用上,總是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在你血脈噴張的時候,輕輕巧撥琴絃,將讀者從飛逸出去的空間,又拉回到他營造的思想氛圍中來。巧妙地在環境描寫中變換手法,多次從粗獷到細膩,從平實到韻律地變化節奏。如前面用粗獷平實的手法描述暴雨來臨之前的渾厚場面之後,緊接着就轉到富於韻律的文字:“整個澇窪子都被雨泡漲了,羅羅索索雨聲,猶猶豫豫白霧,晝夜不絕不散”。再如洪水暴漲之後,“暮色漸漸上來,暮色如煙,緩緩去籠罩水世界,水鳥齊着噪,一批批在小山上降落……淺黃的月色怯怯地上滿了棚,染着我爺爺青青的頭皮,染着我奶奶白白的身體。蟋蟀正在棚草上伏着,把翅膀摩得嚓嚓響。四處水聲喧譁,像瘋馬羣,如野狗幫,似馬非馬,似水非水,遠了,近了,稀了,密了,變化無窮……月光中亮出滿山野鳥,白得有些耀眼。山上生着一些毛栗子樹,東一棵西一棵,不像人工所為,樹不大,尚未到結果的年齡,白天已見到葉子上落滿了秋色,月下不見樹葉,恍惚間覺得樹上掛滿了異果,枝枝杈杈都彎曲下墜,把葉子搖得寒率響,細看才知樹上也全是大鳥。”作者環境描寫緊緊扣住故事情節,人物的內心活動,瞬間在語言風格上發生了180℃大轉彎,剛才還是野馬遊韁,這會兒就如琴如吟,如琢如磨,實在讓人興歎不已。

正是這種靈巧的文字,在雄渾遼闊的撞擊中,彰顯了生命的力量,彰顯了人性的偉大,讓人們於字裏行間中生髮出對大自然深切的敬畏。

《秋水》讀書筆記3

《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至於北海。望洋向若歎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尚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人們無論身處何種狀態,面對人或事,都應該本着謙遜的態度。狂妄自大,驕傲自滿,是人性劣根的體現,不宜提倡。

文章開始,河伯驕傲自滿的情緒達到了極至。一個“盡”字充分體現了此時的河伯片面的、絕對的、主觀的看問題、看這繁複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時的河伯只是身處無數江河之一的黃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間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無論觀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只站在個人主觀的、狹隘的立場上看問題,就會犯河伯那樣的錯誤。我們更不能驕傲自滿。為自己取得點滴成績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驕傲的人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河伯至北海,面對無垠的大海,在現實面前慚愧自責。這種勇於糾正自己錯誤,謙虛的態度是可貴的。今天更應提倡。畫家齊白石,當看到明代徐渭的畫作時,佩服得五體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為青藤門下走狗”其虔誠、謙虛的態度令人敬仰。通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前無古人的一代國畫宗師。如果河伯沒有改變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既人類應該如何認識外部事物的認知行為是無限的。這也是莊子《秋水》留給後人的中心課題。我們應該懷着膜拜的心,謙虛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討發現真理。

我們只有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態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才能建設好真正的和諧社會。

《秋水》讀書筆記4

讀莊子《秋水》,有一段很有感觸,抄錄於下:“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聚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可見人間萬事,有終又有始,有合必有分,有其自身之規律,不無其變化之中。若不順應自然,刻意是非,必自求其咎。人生萬事若能合時相得,分時無憾,也就是人生之大幸了。餘處世於今,已六十有一載,所歷聚散恩怨無數,深明其意。然“無憾”二字古今難求。若非徹悟之人難明真諦。世上有幾人能及莊周矣。

時近歲末,追往思今,仰天長嘯矣。

《秋水》讀書筆記5

莊子的《秋水》乃是莊子外篇中的鉅製,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這句話引起了全文。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了嘛,他有他驕傲的本錢。

但是,很快,這個河伯就知道自己錯了。因為他看見了大海,看見了不見水端的北海,他被嚇壞了。於是,河伯這個孺子開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師。

其實,作為一個職業上接觸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態度所折服。現在的老師,往往是站在制高點上對學生灌輸各種的結論和觀點。其實,你的那些東西,學生未必就買賬。要是學生不買賬而被迫地接受。這樣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問題。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樣,讓自己的學生將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來、暴露出來,這個時候適時地給學生看一點真理的外觀,讓他們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

讓他們自己產生探索真理的衝動和慾望的時候,這個時候,老師才開始教育。我想,這樣的教育一定會效率更高。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對於規模化的教育,這個成與不成,我不好説。

接下來,他們開始進入到虛與時的關係的論述上。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其實,對於教育,尤其是德語教育來説,這樣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呀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不要怪呀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

我們再往下讀。他們已經開始關於大小的討論了。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牛尾算是小的,然後比起更細微的東西來説它可算是高山大丘。這樣的論證很有意思。教師對於學生在學問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師,教師又遜色很多。學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嬰幼兒,他們知之甚多。然而大師卻要學習嬰幼兒,學習他們最接近天堂的純真和無邪。比如教育心理學就是從學習嬰兒開始的。

儒家的爭論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也是從嬰兒開始的。所以,老師也沒有可以驕傲於學生的東西。自然,學生因為理論知識的缺乏也更沒有可以驕傲於老師的本錢。於是,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提攜,共同進步就不是一句虛言了。我堅信一句話,好的學生是自己學好的。而好的老師都是學生養成的。如此説來,老師更加依賴學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賴小的。我想太陽雖然大,一個個微不足道的離子都剝離掉了,大概也就只會剩下一個空殼的概念吧?

接着,他們又對貴賤、為與不為、道天人等等觀點進行了論述。洋洋灑灑,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經説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這裏多費言語。總之,老莊式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觀點在這裏橫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筆抑揚、氣勢洶洶,讓人目不暇接,還是讓人非常手不忍釋卷的。然而,最讓我最讓我感悟的還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段。

這段話當屬全文的精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無數相互隔閡的個體構成的,我不可能是你,於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樂。我以為你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見你皺眉,以為你很不快,其實很難説你不是在沉思。看見你笑,也許以為你在快樂,其實可能你在偽裝。

雖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然而我會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緊緊包裹住魚兒,就會產生“我在你的心裏,你在我們的夢中”的境界了。這樣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魚,也能夠知道魚的苦樂的。

固然,《秋水》的這一段是精華,然而是反面的精華,是莊子小國寡民相互隔絕的精華。我們這個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溝通,就要“我非魚,也當知魚之樂。”。作為教師,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職能是不可能發揮正常的。

《秋水》讀書筆記6

莊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寫得出色,善於用寓言來説明一個道理,《莊子》是莊子及其後學所著,我讀了《莊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觸。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秋雨應時而來,百川流入黃河,黃河主流加寬,兩岸和河中沙洲之間,辨不清對岸是牛是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之壯美盡在於此了。河伯順流東行,到達北海,向東望去,看不見水的盡頭。於是河伯改變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對海神感歎道:“俗語有這樣的説法,‘聽到過上百種道理,便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話,説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聽説有人認為孔子學問少,還看輕伯夷的義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這無邊無際的大海,我若不來,那可就危險了,我將貽笑大方啊。”

河伯少見多怪,知識淺薄。後來,看到了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知識淺陋。

河伯是仙,都會因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況我們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無窮,而我們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識,知道了極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去探索,去發現,去了解。世界如此之大,我們卻如此渺小。因此,我們不能坐井觀天,不能因其環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縛。河伯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海,才望洋興歎,而我們則要向遠處看,走更長的路,長更多的見識,千萬不可以滿足於現狀。

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説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於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義軍被這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麼守紀了,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好像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後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前前後後,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

短短的時間內,就使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從古至今,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們在做成功一件事後,應該記住如何成功的經驗,不可以輕視比你差的人,也許有一天他會跟上你,甚至超過你。還要向比你更優秀的人學習,在他們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們要學無止境。做到了這些,那麼你才會取得豐碩的成果,才能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秋水》讀書筆記7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域內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為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海“不見水端”的遼闊壯觀時,他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説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於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

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後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標籤: 秋水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l4ejp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