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1

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現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

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於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願做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脱,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説,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裏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醜陋,只有純淨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裏,忘記了自己從哪裏來,也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於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可我們都在人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2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侷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係,它只取決於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後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於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儘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高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籲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歎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麼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後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麼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儘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隻要高考不動,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麼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裏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儘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並不是出於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後,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裏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於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麼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3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大清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台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説: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在現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

我曾讀到一短語説:用佛家的理論來養心,讓自己宅心仁厚,很善順,善待身邊所有應善待的人和事,一顆石頭丟進去心裏的時候,也只是起一點點的漣漪而已,用道家的東西來養身,注意平常的呼吸調理,以儒家的理論來克行,用儒家的思想來剋制自己的的行為。今天讀到于丹的莊子心得,倒真是讓我有了一種空靈的感覺!恨己知識太淺,于丹是要隨莊子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當然,俺是一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本人的見解純屬胡言,請匆見笑!且大多為隻言片語,不成篇章,更不成體統謝謝!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4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説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侷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於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係的理解有着高度的靈活性,這對於人們突破認識上的侷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隻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於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説,比如説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5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説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説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説:俗話説,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説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説“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6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游於濠梁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後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祕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於此就倍添了對於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於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説“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又説“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遊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後,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裏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於莊周來説,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於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説過於大的東西。如此,我也瞭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慾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説,莊子所説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7

河伯望洋興歎曰:“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貽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滿載秋水,至於東海,看見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後悔的發出這樣一席話,雖有些晚,但卻飽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這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自卑,認清自己。貝多芬在給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對於有如此敏感軀體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從此,貝多芬開始過離羣索居的日子。但貝多芬並沒有從自卑中倒下去,他從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天賦,因而創造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完成了傳世佳作——《第三交響曲》也就是《英雄交響曲》。這裏的自卑並不是普遍理解的自棄,而是換了形式的自信,是從壓抑的心裏中,爆發出的一種力求上進的力量。學會自卑,才能使這種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貝多芬就是一位勇於自卑的舵手。也許你和我也可以成為優秀的舵手,但我們現在可能還是“少年不識自卑味”。看,學會自卑是多麼重要呀!竹子是一種堅韌的植物。當大風降臨時,他們並不是逆風而站,而是彎下身軀,隨風而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與風之間的力量懸殊,所以他們學會自卑,彎下身軀。但他們並不是俯首任風搖,他們從自卑中發掘出自己的堅韌性,用隨風搖擺來保護自己,從而用堅韌性去搏擊風的洗禮。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況有靈性的人呢?學會自卑,是一種很難的事。它需要勇氣,需要放棄世俗偏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師説》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因為他們怕世俗的目光;巫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恥相師,最終巫、樂、百賢於士大夫。

從中可以看出,學會自卑對於人的發展是重要的。更體現出,其實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學會自卑,是一種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策略。只要你正確對待,你就是一位優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顯明於世,必須要先學會自卑,認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臨東海,才悔矣,晚也。學會自卑,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8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歎“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歎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富蘭克林曾説: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説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並未發現。”這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並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9

千秋散落,萬象無聲。涼薄的風吹過荒野,乾枯的雜草佇立在孤獨的天際線上,融進傾城日光裏。渺渺然中,有人的歌聲順着歷史的風塵,驚鴻般掠過歲月的白色大河,飄向遠方。

我站着,站成守望的姿態。而前面那脱俗的身影,卻彷彿即將入雲一般飄渺,留不住,看不透。他就這樣越走越遠,而我忽然發現,一直望着他的我,或許永遠也望不到他的臉,也望不到他靈魂深處的一切。

在這個地方,上仰者蒼,下伏者茫。蒼蒼茫茫,萬事萬物永遠輪迴不休。

我卻還記得,他寒江獨釣的清越吟唱,他流浪四方的放肆長笑,他燭火微明的浩瀚思想。他是隱士,他是行者,他是不言不語的聖哲。甚至就連在他妻子死時,慨然長歌的他,眼裏的漫不經心和透入血脈的深邃依舊糾纏在一起,像個滑稽的人,卻在嘲笑滑稽的世人。

所以,直視着他的我感到了暈眩。我將眼移開,我不敢正對他眼睛,我也不敢看他豐富的表情。

所以站在荒草中,站得遠遠的我,看着他且歌且行,赤着腳喃喃着似乎癲狂的句子:“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郗曲,無傷吾足。”他永遠都是這樣,你無法靠近,你只能聽,但你卻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思緒彷彿曲折流動在青天長空上,俯視庸碌的紅塵。

我想,他愛這個世界愛到了極致,所以才如此失望。他那麼清醒,那麼理智,他離世界的核心那麼近,彷彿他一出生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那些神性和詩性裏。他把世界上最黑暗的東西從黑暗裏掏出來擺給人看,把它摔碎,像個瘋子一樣,卻在深夜裏重新把它們粘合在一起,為它而泣。

他説:“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他對這個世界心死了嗎?他遊蕩在天地之間,泛若不繫之舟。

我忘了,我永遠也看不清他。

我努力的踮腳,但是他和我隔得太遠了,遠到不可企及。所以我只能站在這裏,聽他的歌聲,望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

捉摸不透,出塵脱俗,離我越來越遠的莊子。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10

《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至於北海。望洋向若歎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尚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人們無論身處何種狀態,面對人或事,都應該本着謙遜的態度。狂妄自大,驕傲自滿,是人性劣根的體現,不宜提倡。

文章開始,河伯驕傲自滿的情緒達到了極至。一個“盡”字充分體現了此時的河伯片面的、絕對的、主觀的看問題、看這繁複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時的河伯只是身處無數江河之一的黃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間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無論觀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只站在個人主觀的、狹隘的立場上看問題,就會犯河伯那樣的錯誤。我們更不能驕傲自滿。為自己取得點滴成績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驕傲的人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河伯至北海,面對無垠的大海,在現實面前慚愧自責。這種勇於糾正自己錯誤,謙虛的態度是可貴的。今天更應提倡。畫家齊白石,當看到明代徐渭的畫作時,佩服得五體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為青藤門下走狗”其虔誠、謙虛的態度令人敬仰。通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前無古人的一代國畫宗師。如果河伯沒有改變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既人類應該如何認識外部事物的認知行為是無限的。這也是莊子《秋水》留給後人的中心課題。我們應該懷着膜拜的心,謙虛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討發現真理。

我們只有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態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鞏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設好真正的和諧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32or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