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8篇)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8篇)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1

河伯望洋興歎曰:“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貽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滿載秋水,至於東海,看見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後悔的發出這樣一席話,雖有些晚,但卻飽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這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自卑,認清自己。貝多芬在給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對於有如此敏感軀體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從此,貝多芬開始過離羣索居的日子。但貝多芬並沒有從自卑中倒下去,他從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天賦,因而創造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完成了傳世佳作——《第三交響曲》也就是《英雄交響曲》。這裏的自卑並不是普遍理解的自棄,而是換了形式的自信,是從壓抑的心裏中,爆發出的一種力求上進的力量。學會自卑,才能使這種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貝多芬就是一位勇於自卑的舵手。也許你和我也可以成為優秀的舵手,但我們現在可能還是“少年不識自卑味”。看,學會自卑是多麼重要呀!竹子是一種堅韌的植物。當大風降臨時,他們並不是逆風而站,而是彎下身軀,隨風而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與風之間的力量懸殊,所以他們學會自卑,彎下身軀。但他們並不是俯首任風搖,他們從自卑中發掘出自己的堅韌性,用隨風搖擺來保護自己,從而用堅韌性去搏擊風的洗禮。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況有靈性的人呢?學會自卑,是一種很難的事。它需要勇氣,需要放棄世俗偏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師説》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因為他們怕世俗的目光;巫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恥相師,最終巫、樂、百賢於士大夫。

從中可以看出,學會自卑對於人的發展是重要的。更體現出,其實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學會自卑,是一種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策略。只要你正確對待,你就是一位優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顯明於世,必須要先學會自卑,認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臨東海,才悔矣,晚也。學會自卑,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2

《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歎“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歎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3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説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説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説:俗話説,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説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説“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l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4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游於濠梁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後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祕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於此就倍添了對於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於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説“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又説“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遊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後,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裏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於莊周來説,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於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説過於大的東西。如此,我也瞭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慾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説,莊子所説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5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

後世的許多詩文出現的“秋水”的形象都漸漸變為描述人的婀娜多姿,綽約有致。而《莊子》中的《秋水》篇則似乎與這無關,這是一篇極富哲理意義的文章,又是一篇闡明謙虛謹慎的人生態度的文章,這種人生態度上溯到一種境界,那就是一種人生的藝術化,人該如何自處與處事?這樣看來,人如秋水就不難理解了。“秋水”明淨而透徹,“潦水盡而寒潭清”,清澈的“秋水”就如莊子給我們描繪的人生境界一樣,迷人而令人神往。

《秋水》篇中的“河伯”“北海若”等鮮明的性格特點給人以深刻印象。文章一開始就設置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一步步的展示了一個超人間的無窮的宇宙世界,繼而以大小、貴賤、是非的相對性論證了“萬物齊一”的道理,而歸結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德殉名。謹守而勿失,是為反其真”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對我們當下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啟示意義。

宇宙何其大,人類何其渺小,狂妄自大的河伯面對謙虛謹慎的北海若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顱。“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我到了你家門口,看到了你的無窮無盡,這才讓我貽笑大方了。而北海若也並非是“大”的代表,而其對於天地萬物,又不過似“小木”之於“大山”,“罍空”之於“大澤”,“稊米”之於“大倉”,“毫末”之於“馬體”。這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然而忙碌而執着的現代人卻很少能靜下心來考慮過它。常聽人説,“比宇宙更大的是人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廣”,時至今日,科技的雙刃劍已漸趨顯現出來,與之相應的.便是人類的慾望的不斷膨脹,而慾望的無法滿足就導致形形色色的現代病,諸如崇尚荒誕、顛倒是非、混淆善惡、不辨美醜,甚至鋌而走險,違法犯罪等。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人生富不過一日三餐,晚上也只能睡一席之地而已。

人生有限,宇宙無窮,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宇宙萬物,其結果只能是無功而返。與其這樣,我們還不如一種自適自足自娛自樂的心態去面對世間萬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人就能真正做到:去留無意,坐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閒觀天上雲捲雲舒。這正是所謂“無以人滅天”,亦即人應該任隨自然,忘勝負,忘得失。

這種人生態度,就直接啟發了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諸如陶淵明王維蘇軾即是。這才有《歸去來兮辭》“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那般的淡然自處;這才有王維的“行到水窮出,坐看雲起時”那般的怡然自樂,更有蘇軾的“攜飛仙以遨遊,報明月而長終”那般的曠達樂觀。現代社會,人更多的是浮躁,浮躁的背後就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這種靜觀閒處、深謀遠慮才是我們當下所缺失的,靜故了羣動,空故納萬象,懂得了這點,我們才能更好的棲居於當下,幽卧於北窗。“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人類超越世間的種種繁瑣,而以一種藝術化的態度對待生活、品味人生,這樣人就如那湘妃洛女一樣,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着一種幽香,不是梅花又是什麼,不似秋水又待何謂?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6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説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侷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於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係的理解有着高度的靈活性,這對於人們突破認識上的侷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隻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於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説,比如説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7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為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於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乾旱,於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麼。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現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後的一系列問答,相對於北海若氣定神閒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隻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説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瞭然於心。北海若就是這麼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出來的是大家風範。

這樣的藝術形象和情節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説《天龍八部》裏,也有着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閣的一位掃地僧,頭髮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為天下第一,當無異議。可這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着“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為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範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繫,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相對立。術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人憑着指導、藉着經驗就能輕易習得,並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於術,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於缺乏人文底藴,素養不高,終歸要見笑於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裏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於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實來講,不能不説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人暈頭轉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於術——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為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8

《莊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認識和作為會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啟示意義,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可以不學習,或有學而自滿的心態。我們應深知學無止境切勿自滿。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知識要學習,因而我們要學無止境。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學會走路説話,再就是學會建立對社會的信任感;當我們讀小學時,我們要學習語言漢字及其拼音,學習數學加減法。當我們上初中時,我們要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開始接觸數學幾何、物理知識等等;當我們讀高中時,我們要學習更深入的各類科目的課程,以至於能讓我達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學,面向我們的是各類專業性學科,我們要開始深入學習這些以後職業生涯高級工具;當我們工作了,要學習各種職場的行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為這樣一步步的學習和拓寬,才有了進步和發展,也只有了進步和發展才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時代在進步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們也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才會跟上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所拋棄,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學無止境。馬克思説:“事物總處在變化發展中。”如遺傳變異,或水生髮展到陸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適應環境的就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會中也是這樣,一出生,慢慢學會走路、説話,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各種事物,要不斷學習很多的東西,如處理日常事物、人際關係等等。有的人善於瞭解、學習,於是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有的人卻固步自封,懶於瞭解、學習,結果遇事時不知所措,被時代、社會所拋棄。這樣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數不勝數。孔子集羣賢之大成,振玉聲金,卻仍不斷地學習,其“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他行動的一個寫照!若非如此,孔子能從百家中脱穎而出成為儒家的創始人嗎?跨欄飛人劉翔,雖有飛人之稱,但仍毫不怠懈訓練,為了向更高的目標挺進,忍受着腳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堅持艱苦的訓練。也正如此,才會有新的破紀錄誕生。相反,我國古代一個叫江淹的人,年輕時才思敏捷,文筆出眾,寫得一手好文章,為當時的人所稱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後,他卻很少寫出好文章,後人戲稱為“江郎才盡”。他晚年寫不出好的文章難道真是什麼“才盡”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成名之後不再努力學習有關罷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學無止境切勿自滿。莊子曾説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我覺得莊子説得太對了。一個人從小開始學習,學吃飯,學走路,學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還沒有把很多東西學到,只好帶着遺憾離開人世。所以,知識對我們來説,是比宇宙還要大的,是無邊無涯、無窮無盡的,我們每個人在知識面前誰都沒有資格自滿。

總之,學習是終身的事,是永遠不能説停止的。任何一個人對待學習,既不能半途而廢,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驕傲自滿,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記:學無止境的道理。學而不驕、學而不棄,只有這樣,才能每有所會,才能不斷為社會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74r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