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好書對於女人,是家鄉的一方綠色水土。離開了它,你自然也能活。但與書隔絕的日子,心無家園。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1】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畢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説憂鬱是一隻近在咫尺的洋葱,散發着獨特而辛辣的味道,剝開它緊密粘連的鱗片時,我們會淚流滿面。

看了《畢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讓我瞭解了怎麼去對待憂鬱。

文章講的是,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告訴畢淑敏,她到過戰火中的難民營,抱起一個小小的孩子。她緊緊地摟着這幼小的身軀,親吻她枯燥的臉頰。朋友是一位博愛的母親,很喜愛兒童,温暖的懷抱曾攬過無數的孩子。但這一次,她大大地驚駭了。那個嬰孩就像被火烤過的葱管,萎弱而空虛。完全不知道貼近撫愛她的人,沒有任何歡喜的迴應,只是被動地僵直地向後反張着肢體,好似一塊就要從牆上脱落的白瓷磚。

朋友很着急,找來難民營的負責人,詢問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飢寒交迫,為什麼表現得如此冷漠。那個負責人回答説,因為聯合國的經費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沒問題,也沒有病。她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孩子缺少的是愛,從小到大,從沒有人抱過她。因為她不知道“抱”為何物,所以不會反應。

朋友談起往事,感慨地説,不知這孩子長大之後,將如何走過人生

沒有人回答,但一點可以預見的,她的性格中必藏着深深的憂鬱。

我們都認識憂鬱。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鬱狹路相逢。

我還小,今年才14歲,沒有經歷過什麼生離死別,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麼是憂鬱,但在我那顆小小的心裏,也藏着一些小小的憂鬱。

我的體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緣故,我的體育成績也一直都是班裏倒數的,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一想到體育成績,就很難過,感覺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我整天唉聲歎氣,歎氣自己的體育怎麼怎麼的不好,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怎麼改善,只能沉浸在憂鬱中。

就如畢淑敏所説的,憂鬱如同一隻老狗,忠實而疲倦地追着人們的腳後跟,揮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卻挑戰了自己,擺脱了那隻“老狗”。每次在學校裏要跑800米時,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逃避,就算跑了,也會半途而廢。可那次要800米測試,我再也逃不掉了。讓我去面臨困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踏在那硃紅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濕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腳彷彿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我一次次的想放棄,但都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最後我成功了,我衝過了終點,雖然成績仍是倒數,但是那一次讓我明白了,原來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堅持下來的。努力堅持了,我自己的體育成績也是可以提高的。

從此以後,我每天早晨都會起來跑步,讓自己的體育一點點提高。我再也不唉聲歎氣。每當憂鬱跟隨而來,我堅持着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讓它超過我,我就能甩掉它。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體育成績會變好……

而那篇文章的結局也是出人意料的。那個孩子長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預見的那樣,她是憂鬱的,但她卻沒有被憂鬱嚇到,她在一點點試着擺脱它,最後她成功了,她不僅擺脱了童年的陰影,還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總是去逃避那些令我們感到困難的事。面對挫折時,我們總是沉浸在憂鬱裏,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經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憂鬱,憂鬱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情緒。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鬱,憂鬱會使我們成長。不要長久地被憂鬱圍困,憂鬱會使我們萎縮。不要被憂鬱嚇倒,擺脱了憂鬱的我們,會更加柔韌且剛強。

如果憂鬱是一顆洋葱,那麼我們就去把它切開,去正視它,不要被它嚇到,淚水過後的我們會變得更堅韌,擁有更美麗的一片天空。

【2】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裏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裏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閲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為那是貴賓的通道!

《附耳細説》中引用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的相國,微服私訪路過一片農田,在休息時,看見一農夫駕着兩頭牛耕地,隨問農夫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一言不發,待將牛牽到一旁吃草時,走過來附在相國的耳邊輕聲説:“邊上那頭更好些。”相國很奇怪,問,你那麼小的聲音幹嗎?農夫回答:我若大聲回答,牛雖然不説話,但它們還是會從我的手勢聲音中看到我在評價它們,評價低的牛雖然不夠優秀,但也盡力了,它知道會難過的。

讀到此處,我心揪然,一個農夫對待一個不會説話但是任勞任怨的牛,是那樣的愛護和尊重,極力的維護着它們的自尊。牛何其有幸,遇到這樣一個仁慈惻隱、深明大義、體貼入微的主人。古人常用“對牛彈琴”的話來恥笑一個人的笨拙和愚蠢,但是,農夫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牛再笨,也有感情,也有尊嚴,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去詆譭它和輕視它。

推及到人,推及到官者與百姓、長輩與晚輩、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富有與貧窮,無不涉及到類似的相處環節,遇到這樣的處事之際,我們是否能夠心平氣和的也來個“附耳細説”呢?至少我做的不夠好。面對非常頑固的學生違規行為,我總會情不自禁的提高嗓音。多了幾分怒氣,少了幾分理解和寬容。面對學生一次考試中覺得自己反覆強調的問題,一些學生仍然出現的時候,總是少了份耐心多了幾分憤慨,那時的言詞總會顯得有些犀利。無形中總是傷害到學生那已經意識到錯誤的學生。傷害了學生那已經因成績不理想而自責苦悶的心,我沒有做到農夫般憐惜學生那道柔弱的尊嚴。

人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軟的,不象鋼鐵一般的堅硬耐火抗烈,正因為人心是柔軟,所以人才有別於其他事物會感動、善良、仁愛和多情,也正因為如此,人更容易受到傷害。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優秀和卓越,十指有長短,我們不能因為拇指的短就忽視它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為食指的長而認為它無所不能。我們要學會正視別人的所有優點和缺點,不鄙薄、不鄙視、不慫恿、不誇張,切合實際,用愛去感知着一切。

多學會“附耳細説”,尊重一切。

【3】畢淑敏散文讀後感薦讀

從前語文老師讓寫讀後感,總是不知所言敷衍了事。如今,我居然自發地來寫一篇讀後感,不過寫的是隨筆隨感而已。

我喜歡畢淑敏的文章,喜歡那種輕鬆有趣的風格,我一直喜歡輕鬆有趣的東西,她寫的不但有趣,更是發人深思,覺得很有意義,把一些大道理都寫得簡單明瞭,適合我這種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腦袋。喜歡她一針見血的睿智,比如這句現代女性買個提包都追求品質上乘,我們為何不追求自身的優良?

有不少篇是討論女性的問題。看了評析想不通那些年輕的甘於做別人情人的女子,是因為懶惰,因為糊塗,因為虛榮貪圖富貴,就那樣不負責任地放棄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前途,我想她們應該不愛自己,為何不想想等年歲大了怎麼辦,等別人又有了新歡怎麼辦。把自己的生計前途幸福全託付在一個不靠譜的男人身上,真是一出悲劇。女性應該是更感性更注重感情的動物,那麼多女子甘於這麼做我真的不太明白。也許我的思想比較老套,但我依然堅信生活該是和諧穩定的,有可以去愛的人,有愛自己的人,這樣才是幸福的。

談論死亡,畢淑敏不懼怕死亡,這是正常的,為什麼我們要害怕呢?就像我們要進行新陳代謝,大自然新生代替死亡一樣正常。我尤其贊同她的死亡該回歸家庭的觀點,如果明知道自己快去世了,卻要不斷在醫院折騰,費錢費力所有人跟着受罪,何苦呢?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期,吃好點,喝好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家人給予充分的關愛,在安詳平靜中死去。並且我也不希望家人太過傷悲,只要他們繼續快樂幸福地生活就是我幸福了。

談到教育,畢淑敏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孩子已經很痛苦還要嘮叨不已以為這樣效果好,會讓孩子在無窮的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忽然想起弟弟,因為和我的年齡離得近,以致我很小就沒奶吃了,外婆心疼我,時不時數落弟弟來得不應該,弟弟無奈反抗,從此後仇視外婆,我一直很不理解,為什麼他會對人很好的外婆那麼有成見,為什麼他的舉動有時那麼古怪讓人傷心,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們的父母老人,由於繁忙忽視了對孩子心靈的保護,傷害了孩子也不知道。

她主張表揚也要慎用,凡是隸屬天分的那一部分,與生俱來的特質,都大可不必過多地表揚或是批評。我們的批評教育或者賞識教育也該有個度。

談到移民的子女,她的見聞讓我震驚,看了那麼多孩子們在國外快活自信的文章,再看這篇才讓我覺得移民真的是有利有弊。我打心眼不希望人才都往外留,希望祖國的環境,教育,公務員,食品醫療制度……都可以人性化一點,美好一點。祖國再差再落後,也有好的方面,身處其中也許不知而已。父母都是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可是孩子真的快樂真的願意嗎?一切都被大人主宰,這些真的適合他們嗎?孩子能適應外國的語言習俗,沒有歧視,融入其中嗎?

書本閲讀給了我説不出的充實,説不出的感動,這是在網上閲讀所達不到的,畢竟一切事物有利有弊,網上閲讀也永遠代替不了書本閲讀。發自內心地感歎一句:畢淑敏寫得真好!有空讀好書享受閲讀樂趣真好!

決定了,我的理想職業是教師,心理評估師,中醫結合起來,另外爭當一個好的女兒,妻子,母親,奶奶。

我讀的是《畢淑敏散文精品賞析》這本書,摘出幾段給大家看看,很值得推薦,雖然一字一句打得真辛苦。

女人難得智慧。她們多的是小聰明,乏的是大清醒。過多的脂粉模糊了她們的眼睛,狹隘的圈子拘謹了她們的想象。她們的嗅覺易在甜蜜的語言中遲鈍,她們的腳步易在撲朔的路徑中迷離。

任何存在,只要是和諧的就不為過,你幹得好和我嫁得好沒有對錯。但有些女孩子懷着不勞而獲的心理去傍個大款,一時似乎也是一種物質精神雙豐收,成為籠中的金絲雀的結果又如何?據説深圳某些二奶樓盤幾乎每週都有自殺身亡的年輕美貌女子,或因對方破產生活無以維繫,或因對方移情別戀成為棄婦,或因被社會道德所不容而無顏過正大光明的日子……

那天跟薑湯聊他的《薑湯説女人》,説起這些現象,他道:其實這些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自我的女子都很傻,她們誤以為擁有了物質享受就是生存的終極目的,其實天長日久來看,睡在別墅裏跟住居民樓沒那麼大區別,吃青菜稀飯跟天天吃鮑魚海鮮沒什麼兩樣,出入高級轎車與坐地鐵公交也沒什麼大不同,而放棄了一個人活出自我的權利與機會,實在是得不償失。此言與畢淑敏有相通之處。

告辭出來,滿地是蕭瑟的黃葉。我説,有多少人知道新移民的孩子心中的憂愁?

安妮説,移民的第一代,就是這樣艱難地走過。他們是邊緣人,他們自卑,他們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他們中的某些人,會把這一切遷怒於自己的故國。他們希望美國人忘記他們新移民的身份,他們要做的,就是變得比一個原生的美國人更像美國人,在他們之中,當一些人積聚了足夠的財富之後,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後,他們才會在更高的尺度上,看待故國的文化,以做一箇中國人的後裔為榮。在現今的美國,這樣的'華裔是很少的。所以,我説,在那所貴族學校裏的那位女生,是一個例外。

謝謝安妮所給予我的啟示和指點。説實話,那一天,我整個心情抑鬱不堪。這些孩子是我見到的最壓抑的孩子,他們喪失了快樂,失去了與人為善的習慣,失去了反應與説真話的能力,他們的少年時光被肢解。他們的情形,令人想到沒有歸屬感的蝙蝠,想到黑色與夜晚。他們是從故國的土地上連根拔出,在新的土地上又動盪漂浮的秧苗。我明白他們為什麼有那樣遲鈍的眼神,那是慘痛的自發的保護。要練就怎麼無動於衷的心態,才能抵禦這種文化的休克和剝離的淒涼?!

我猜這些少年心中,定有成人所難以體味的痛楚。他們不説,他們無所言説。沒有人能察覺,甚至連他們的父母,也未曾聽到這深重的創痕,怎樣把淋漓的鮮血,從幼嫩的心房連綿不斷地刺出……

我對安妮説,我希望他們之中將來有人成為優秀的心理醫生,做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以幫助一代代新移民的孩子,度過轉折中的艱難時期。

安妮説,在美國,看心理醫生的費用很高。即使有了這樣的醫生,新移民的孩子,也未必看得起啊。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隨意地大聲斥責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不管是什麼場合,有什麼人在場,只顧自己説得痛苦,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為只要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説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力。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想錯了。

能夠約束人們不再重蹈覆轍的唯一韁繩,是內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質是一種對自己的珍惜和對他人的敬重,是對社會公有法則的遵守與服從。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無窮的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無論他今後所受的教育如何專業,心理地陰暗和殘缺都很難彌補,人格潛伏着巨大危機。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需注重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一個誤區。

批評和表揚的主要馳騁疆域,應該是人的力量可以抵達的範圍和深度。它們是評價態度的標尺而不是鑑定天資的分光鏡。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的懶散,而不應當指責兒童的智力。我們可以表揚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潔淨,而不宜誇獎她的服裝高貴。我們可以批評臨陣脱逃的怯懦無能,卻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與體弱。我們可以表揚經過鍛鍊的強壯機敏,卻不必太在意得子遺傳的高大與威猛……

不宜的批評和表揚,如同太涼的冰水和太熱的蒸汽,都會對我們的精神造成破壞。孩子和年輕人的皮膚與心靈,更為精巧細膩。他們自我修復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傷害太深,會留下終生難復的印跡,沒到淫雨天便陣陣作痛。遺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與美麗。

我不喜歡總愛説自己年輕的中年人,那是對一個人基本的組成部分年齡的不敬。年齡是生命的座標,好似一箇中學生,一年年讀書,一年年升級。明明要進大學了,卻要蹲班二年級,不很相宜吧?

我不喜歡懼怕衰老的中年人,以你的經驗,已知那是不可逃避的天然。別裝爛漫,別故意先是身手敏捷頭腦不凡,懂得漸漸消失冰欣然迎接老邁是一種成熟的光榮。

衰老後的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們並不覺得成熟的麥子變得枯黃,然後倒伏在地,是多麼恐怖和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是大自然的必然。舊的麥秸不迴歸土地,就沒有新的麥株的繁榮。

一位老人,哪怕他從來沒有進過醫院,哪怕他再三表明自己要死在家裏,卻沒有人理睬他。人們逐漸認為只有死在醫院裏才是正常的,才算盡到了責任。如果誰死在了家裏,輿論會認為他沒有得到良好的照料。

現代化剝奪了人死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家裏的權利。現在,是迴歸的時候了。讓死亡迴歸家庭。讓瀕臨死亡的人,享受最後的安寧與尊嚴。他們將在自己的家裏和親人的包繞之下,平靜地圓形。我們奉行的觀念是——不必搶救死亡。死亡是不應該進行搶救的。因為死亡並不是一種失敗。既不是醫生的失敗,也不是病人的失敗。讓病人安詳舒適地死去,正是醫生神聖的責任所在。我們的座右銘是——尊嚴地死去。這包括他是怎樣潔淨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他也要怎樣潔淨地離開這個世界。我所説的潔淨,並不僅僅指的是塵土和污垢,而是指在死者的身上,不要遺留有人工的化學的放射的等等強加給他的痕跡。常常有這種現象,醫院裏,人已經去世了,他的身上還插着很多根管子,輸液的輸氧的……還有放射和電擊的痕跡。那是很不人道的。

美麗的女人首先是和諧的。面容的和諧,體態的和諧,靈與肉的和諧。

美麗的女人應該是持久的。凡稍縱即逝的美麗都不是屬於人的,而是屬於物的。美麗的女人少年時像露水一樣純潔,青年時像白樺一樣蓬勃,中年時像麥穗一樣端莊,老年時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緩而磅礴。

女人要學會播種,即使是在一個沒有收穫的季節。女人太習慣以穀穗衡量是否豐收,殊不知有時播種就是一切。開心的鑰匙不是掛在山崖上,就在我們伸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感到是為自己而生活,世界也許就會在眼中變一個樣子。寫文章,為什麼一定要發表?自己對自己傾訴,會使心靈平和。練書法,為什麼一定要展覽?凝神屏氣地書寫,就是與天地古今的交融。教學生,為什麼一定要到學校?做善事,為什麼一定要別人知曉?

在生命所有的季節播種,喜悦存在於勞動的過程中。

女人比男人更需要智慧,因為她們是更柔弱的動物。智慧是優秀女人貼身的黃金軟甲,救了自身才可救旁人。沒有智慧的女人,是一種通體透明的藻類,既無反擊外界侵襲的能力,又無適應自身變異的對策,她們是永不設防的城市。智慧是女人纖纖素手中的利斧,可斬征途的荊棘,可斫身邊的贅物。面對波光詭譎的海洋,智慧是女兒家永不調謝的白帆。

女人和食物,是完全不同的。男女之間的性關係,絕不像人和物之間的關係那樣簡單和明朗。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親密的關係之一。兩個不同的人,彼此深刻地走入了對方的心理和生理,這是關乎生命和尊嚴地大事情,絕非電光火石的一拍兩清。倘若有什麼人把它説得輕描淡寫或是一錢不值,如果他不是極端的愚蠢那就一定是有險惡的用心了。

其實在婚姻這件事上,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大約是沒有或是極少的,有的只是常態,只是平衡,只是相宜。單憑某個孤立的條件來尋找愛人,只怕是不夠成熟的表現。你是一個什麼人,你可要先認清,才好去尋找一個和你相宜的人。

戀愛婚姻是一個尋找對方更是尋找自己的過程。你整個的價值和思想體系,都在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中得以延伸和凸現。

如果你把金錢當作人生的要素,你就不要尋找一個俠肝義膽的愛人。

如果你荊釵布裙安於寡淡,就不要尋找一個鴻鵠千里的愛人。即便你以非凡的預見知道他會飛抵雲天,也不要向這預見屈服,把自己的一生押了出去。否則他的翅膀上墜着你,他無法自在遨遊,你也被稀薄的空氣掠得膽戰心驚。

如果你單純以色相示人,就要準備在人老色衰的時候被厭惡和拋棄。如果你喜歡誇誇其談,就等着別欺騙的結局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jjk8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