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水滸傳讀後感 篇1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心在山東身在吳》是明代小説家施耐庵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寫了宋江被髮配到江州後的憂鬱心情,表達了他想要實現其“凌雲志”的迫切願望。這也是小説《水滸傳》中的一個精彩小片段。

《水滸傳》乃四大名著之一,書中生動詳細地描畫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他們各懷絕技、性格鮮明。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賽霜駿馬騎獅子,出白長槍掿綠沉;管軍提轄使青面獸楊志:雕鞍玉勒馬嘶風,介胄層稜黑霧蒙;青衣道人入雲龍公孫勝:青羅傘蓋擁高牙,紫騮馬雕鞍穩跨……一百零八將,從性格到長相,個個千差萬別,可無論是獨一無二的配裝,還是戰場上的雄姿英發,似乎每一根汗毛都散發英雄的光芒。及時雨宋江、矮腳虎王英、小温侯呂方……這些朗朗上口的稱號,盡顯他們獨特的好漢氣概,又讓人過目不忘。然而這些英雄都有着共同的本色,那就是忠義兩全。

忠,是什麼?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説到忠,在這一百零八位好漢中,李逵對宋江可謂是忠心耿耿。小到宋江想吃魚,李逵就為他去抓。大到宋江要攻城池,李逵為他兩肋插刀。雖然最後是宋江殺死了李逵,但我知道,李逵始終是無怨無悔。因為他知道,是宋江帶領着其餘的一百零七位英雄走上正確的道路。於情,於理,這位黑大漢的忠誠,就像一把燒得滾燙的鐵鉗,深深烙在我的心裏。

義,又是什麼?義,謂天下和宜之禮。一百零八位英雄中,可謂個個都是講義氣的好漢。他們為朋友赴湯蹈火,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因為一個“義”字;他們為民除害,出生入死,就是因為一個“義”字;他們為國抗遼,奮不顧身,還是因為這個“義”字。“義”雖然只有三畫,但這是英雄們用生命與鮮血寫出來的。雖然他們最後沒有把忠義發展到極限,盡心報國,英雄們或生、或死、或虜、或別,但是,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誰都沒有辦法挽回歷史的悲劇。

讀完《水滸傳》,眼中、耳中仍然都是英雄們在談笑風生,看着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奮鬥是多麼令人羨慕。做一個家喻户曉的蓋世英雄,應該是每一個男子漢的夢想。但是在危難中救濟人這樣的事情,除了警察、消防員、軍人,不是誰都有機會,誰都能做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更沒有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作為一名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做蓋世英雄時機還未成熟,但是努力做到忠義兩全絕對可以。怎麼做到忠義兩全呢?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忠於祖國,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遺志。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不需要像李逵那樣一命換一命,需要我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比如:在公交車上心中有他人,不霸坐,會謙讓,不做“霸佔他人座位的博士哥”;在學校,對待同學真誠禮貌,學習實事求是;在家裏,孝順長輩,體貼家人,總之,愛國、誠信、友善,是我們小學生的英雄本色。

水滸傳讀後感 篇2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欺負,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義,也可以理解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不,並不是這樣,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着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更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腐敗的一面。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書。

水滸傳讀後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水滸傳》。書裏有一百零八位英雄,有宋江、吳用、盧俊義、公孫勝、關勝等,故事就以他們而展開。

這一夥好漢嘯聚山林、劫富濟貧。他們面對朝廷多次進攻也不退縮,都一一將他們打退,還從中收服了許多將領。朝廷面對這支越戰越勇的軍隊一籌莫展。

有一天,皇帝手下的一個奸臣高俅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的策略,叫皇帝招安他們,然後再讓他們攻打那些農民起義軍。梁山好漢被招安後,就去農民起義軍。就説與方臘起義軍的戰鬥吧,宋江的手下將士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隱的隱,損失大半,只剩下二十幾個人。而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逵被奸臣用毒酒毒死;盧俊義又被水銀毒傷,失足落入水中而亡;吳用、花榮也在宋江和李逵墓碑前自縊而死。故事最終以悲慘的結局結束。看這本書時,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為他們的結局而傷心!

《水滸傳》裏,這麼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李逵了,他粗中有細、直爽率真、脾氣火爆、忠義兩全、勇猛無比。説他粗中有細,是因為他做縣令時的一次審案。有一次,農民張老告當地的土財主,説他強行奪走了自己的兩畝地。當土財主送給李逵幾張銀票後,李逵就知道肯定是這個財主霸佔了張老的地。於是就詐他説:“張老告你説你偷了他四畝地契,你可知罪?”財主中計,急忙説:“哪來四畝?只有兩畝。”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説漏了嘴。李逵立即叫小吏把財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並歸還兩畝田地。説李逵忠義兩全、勇猛無比,是因為江州劫法場事件。

宋江和戴宗被押赴刑場殺頭,李逵一馬當先,衝入敵羣,逢人就殺,勇不可擋,為救兩位義士,立下汗馬功勞。説李逵脾氣火爆、直爽率真,是因為他在朝廷招安、詔書送到時,一怒之下,把詔書撕成兩半,原因只是因為陳太尉説話不尊重梁山好漢,態度傲慢。詔書上多把梁山好漢比作草寇。李逵不僅撕了詔書,還把欽差大罵了一通:“寫來的詔書是誰説的話?你那皇帝不知我這裏眾好漢,來招安老爺們兒,倒要做大!你那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來惱犯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寫詔書的官員,盡都殺了!”好在眾人都來解勸,把黑旋風推下堂去,李逵這才罷休。

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對朋友我們不能有福同享、有難不當,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真正的朋友應該是能夠患難與共的。曹雪芹有句名言:“萬兩黃金容易得,之心一個也難求。”同學之間應真心相待,建立永久性的友誼,而不是易破碎的!

《水滸傳》雖然讀完了,但書中許多情節令我回味無窮!回味作者精湛的語言,我彷彿置身於夢境般,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和那些梁山英雄們一起經歷當時的.事情。好啊!這本書真不愧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啊!

水滸傳讀後感 篇4

這個暑假,我看了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書中主要講了北宋時期,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故事情節非常精彩,構思也巧妙,很多地方都運用了鋪墊手法,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點鮮明突出。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三人。

花和尚魯智深原名魯達,曾經是經略府的提轄官。他的性格特點首先是豪氣、直率,這可以從書中他喝酒時衝着店小二大叫:“誰在隔壁哭哭啼啼?攪了俺兄弟們的酒興,你把他給俺叫來!”這句話看出。魯達另一個性格特點是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仗義疏財、慷慨大方。這可以從魯達和朋友們喝酒被金家父女打攪,魯達聽了他們的事情毫不猶豫要幫助他們收拾鄭關西。被朋友們勸住後,又從懷裏掏出銀兩送給他們,讓他們趕緊上路看出。

魯達還有一個性格特點是有勇有謀,並且膽大心細。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他的這個性格特點:1、送走金家父女後,魯達急匆匆又找到鄭屠,搬根板凳坐下,讓鄭屠切肉,實際是拖延時間讓金家父女逃遠點;2、魯達為了給金家父女報仇,讓鄭屠為他切不同的肉,挑起事端,激怒鄭屠教訓他;3、魯達三拳打死了鄭屠,一看他死了,卻説:“你還詐死,看我慢慢地找你算賬。”他説這句話是為了迷惑旁觀的人,説完便大踏步地逃走了。

第二人物武松在回家看望哥哥途經景陽岡時,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愛,因此成為了步兵都頭。從他在景陽岡吃了六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看出他酒量很高、豪氣干雲的英雄氣概。從武松打虎的情節中,老虎撲、掀,武松閃、躍看出他身手很敏捷。在赤手空拳打老虎的過程中,六七十拳打死了老虎,看出武松的拳頭力大無窮。

知縣知道武松打死了老虎,賞錢給武松,武松卻讓知縣把錢賞給獵户,這可以看出武松的品德高尚,體現出一個“義”字。

李逵原名叫李鐵牛,原來是沂水州的人氏。他皮膚很黑,大家都叫他“黑旋風”。因打死了人逃了出來,當時在江州牢裏當差。

李逵當初認識坐牢的宋江時候,聽説眼前這黑漢字是宋江,撲地就拜,這裏可看出他特崇拜宋江。李逵的性格比較魯莽,並且很直爽、心直口快,沒有心計,他喜歡拔刀相助,惹是生非。

從李逵劫法場救宋江時,手握兩把板斧,殺出一條血路,看出李逵非常勇猛。從他和張順打鬥的時候,被引到水中,因不熟水性反而被淹,看出他很魯莽而且沒心計。

李逵還很聽宋江的話,宋江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一次,李逵要把母親帶上山來享福,宋將交代給三件事,李逵一路上真的沒做,可見李逵非常信任宋江,對宋江非常忠心。

李逵將母親接下山的時候,李逵給母親找水喝,回來一看,母親不見了!李逵發現是老虎吃了母親,又氣又傷心。趕到山洞裏,四刀捅死了四隻老虎,為母親報了仇,隨後,將老母親的遺骨埋在土裏,由此可見李逵很有孝心,而且他功夫也非常了得。

魯智深、武松、李逵這三個人的形象描寫體現了水滸傳英雄好漢的忠、孝、義三個字,我很佩服他們。

《水滸傳》這本書非常好看,故事情節也非常精彩,書中主要揭示當時社會現象的罪惡。我希望在現在的社會中,人們要富有正義感,社會才越來越和諧。

水滸傳讀後感 篇5

“水滸”一詞出自《大雅·綿》“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一句。該詩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尋出路初建基業事。古人釋此詩,説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亂而走。乃知《水滸傳》所講,實是眾人於黑暗社會中尋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來到岐山,眾人聚義梁山,欲開創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頗令人心寒:“宋江奏道:‘天帝哀憐臣等忠義,蒙玉帝符牒敕命,封為梁山泊都土地。眾將已會於此,有屈難伸,特令戴宗屈萬乘之主,親臨水泊,懇告平日衷曲。’”

好漢們奮鬥一生,竟直到死後在徽宗夢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義,不言而喻:社會如此,活着便無出路可尋。

林沖被陷害之初是懷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場還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卻不曾想因高衙內一點色心,高俅要害他至死,連陸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證明哥哥身死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張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張都監陷害他並不需要證據。宋江在江州之前堅持不上梁山也是以為自己尚能回到官場,不曾想有黃文炳謀他,一心要他死。於是,山神廟中擺起三個人頭,鴛鴦樓上題寫了八字血書,潯陽江口也確被血染紅。魯智深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殺怎得乾淨?”乃是看破了這社會已無藥可救。但宋江仍要寫“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於是招安,眾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滅。這結局其實早有伏筆:“更兼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

十節度使出身綠林,後征討梁山,荊忠橫死,王文德、韓存保等被擒,與宋江討方臘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臘生還,奸臣還是要他死。

那出路何在?

公孫勝、燕青、李俊等人的結局似乎指明瞭出路。隱居山林,出海為王,都能活下來。只是如此活下來已與落草前的生活大異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為温飽而上山,卻不曾想會走這十幾年波瀾壯闊的一遭。徵方臘時,兩個哥哥不明不白地身死,阮小七終也丟了官回石碣村打魚。循環一番,歸於起點,還喪了至親,這樣一來,十幾年的奮鬥又有何用?徒剩白髮漁樵江渚上了。大鬧一番後悄然歸隱,便是那些倖存者最佳的寫照。鬧的效果也是難説,朝廷至結尾昏暗依舊,除了從草寇變成忠臣義士、被供着吃冷豬肉,他們還改變了什麼?隱逸者看破了,便拋棄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這本是他們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來沒看破罷了。

眾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從滄州到陽谷縣到孟州再到二龍山、梁山,早忘了他當年只想回清河縣尋兄長,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現實中尋出路,心中的路卻迷失了。這時,唯有魯智深撥開迷霧,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塵,留下一句“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隨潮歸去,無處跟尋。眾人忙碌於尋現實中的出路,卻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頓開金枷、扯斷玉鎖般無視身外之物,才“解使滿天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超脱生死,遁入空門,方是《水滸傳》中唯一真正的出路。

水滸傳讀後感 篇6

《水滸傳》是筆者施耐庵依據自個兒的生存經驗和北宋農夫大舉事而寫成的一部偉大的小説,小説傾向鮮亮地描畫了百姓人民抵抗壓迫的舉動的賅括了當初不一樣階層的許多人從醒悟到抵抗的鬥爭道路。《水滸傳》刻畫了很多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那裏面最具備抵抗神魂的李逵,性情烈的武松,以及逆來順受最終走上抵抗道路的林沖,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如同。《水滸傳》不只是中國長篇歷史詩的創建者,也是從這以後繼之而起的描畫歷代農夫舉事的章回演義體小説都未能達到的光輝典範。

《水滸傳》這本小説從多種方面,各個角度展覽了朋友間的“死生相托”、“患難相扶”這種非常寶貴的人的總稱情誼,具備感動天和地的力氣。“各處之內皆昆季也”,也應當變成我們今日人的生活的美妙理想。這本小説之所以吸引人,也是由於小説中的一點英雄不拘泥泥禮節法,不計較名位利益,不作做,不隱藏,“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留了一顆“絕假純潔真誠”的“童心”,與那一些被封建理學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學”、“大帽子”的做假作做,胸懷狹小成了鮮亮的對照。

本書記敍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撫,再到大破遼兵,最終武力消滅叛黨,卻遭奸人謀殺的英雄故事。內部實質意義浩博多彩,有滋有味,人物描畫的更是那末具有活力逼真傳神。水滸傳刻畫了性情鮮亮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膽大如虎的武松,機靈伶俐的吳用等。在一百零八個好漢中,每一個都是一個不一樣的哲理人的生活,它們昭示我們無限深刻思考。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神魂財富。它永恆都在閃射着神魂世界的光輝。它也永恆給我帶來了關於思想與情意的啟發和力氣。

假如你去細細地品嚐這本書,就像一股清爽新鮮的空氣,能讓你在輕鬆地閲覽中吸取菁華,昇華魂靈。《水滸傳》用悉細潤的傳情,或稱讚善類們,或詠贊舉世英雄。

那個個具有活力的故事:《拳打鎮關西》、《景陽岡打虎》、《醉打蔣舊俗門上貼的神像》……描畫了梁山好漢為民出除害的較重要的事。宋江等人南征北戰,平遼,滅方臘,忠心為國效力,鐵面無私。在宋江的帶領下終於削平了天下。

當然還有那一些鞭韃的醜陋的事實。那時的北宋已經使腐敗沒有能力,奸臣當道。高俅就是一個。他看到藎臣,老是想盡一切方法洗雪它們。就由於他,才使宋江和林沖等一點英雄好漢,被逼怎奈,才舉事上了梁山。

讀了這本書,讓我清楚了:要勇敢的面臨醜陋的嘴臉和峻險的事情的真實情況。從其中可以獲得摯愛、友情和智慧,讓我們在人的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那樣子我們的人的生活旅途就可以變得更加沒有凹凸。

水滸傳讀後感 篇7

宋江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遇到會呼風喚雨的高廉,全無取勝的可能,可見這高廉的法術了得,宋江要想勝,只有請來也會法術的公孫勝方有勝算。

此處把高廉説的利害,自然是為了證明公孫勝利害。

先前,戴宗到薊州去找過一次公孫勝,沒有找到。現在,只有找到公孫勝,方可戰勝高廉,才能救得柴進性命。戴宗又一次接受了尋找公孫勝的任務,帶着李逵前往薊州。

戴宗再去尋找公孫勝,幸虧帶着李逵。李逵做了什麼?

他做的第一件。在去薊州的途中,他不聽戴宗招呼,偷吃葷食,犯了禁忌,被戴宗收拾得夠嗆,李逵這才收斂了一些,但在路上吃素食時又同一老者爭執起來,偏偏是這老者指出了能尋找到公孫勝的地方,因這老者是個道教信徒。

他做的第二件。好不容易找到公孫勝的家,沒見着公孫勝,他便劈了人家的一堵牆,還以要殺公孫勝的老孃相威嚇,這才逼着公孫勝露臉。

他做的第三件。公孫勝以師傅為由,不願下山,當拜見到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羅真人也以出家人不管閒事為由,不放公孫勝下山。這本人他們師徒合謀好了的。李逵見此,想絕公孫勝的後路,便於深夜上山殺了羅真人和一個道童,到第二天,再去見羅真人,羅真人不愧為是真人,竟毫髮無損。李逵見此,大驚失色。羅真人用了法術,他就被拋到了薊州府。

他做的第四件,他人落到了薊州府的大堂,跌得頭破血流,接着被人家當做妖人,受到狗血尿屎伺候,緊接着又是一場嚴刑,被打得死去活來,他招了個“人妖李二,”官府才住手,將他入監了事。入了監,他借羅真人的江湖名氣作起文章來,騙得好吃好活。

正是這四件事,使得李逵的形象更豐滿,正是李逵所為,才有了公孫勝再上梁山。

羅真人讓黃巾力士將李逵從薊州牢中接了回來,也同意了公孫勝下山。

説是戴宗智取公孫勝,如果沒有李逵的努力,公孫勝是不會再上梁山了。

這一段,道家的法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例羅真人使一白手帕,讓李逵站在上面,那手帕就化做一片白雲飛去,羅真人隻手一招,喝一聲去,李逵便從二仙山跌到薊州府。羅真人要黃巾力士,去薊州牢中去取回李逵,那也是瞬間的事……公孫勝説他師傅僅黃巾力士就有一千多人。

宋徽宗何不借羅真人的黃巾力士一用,北宋何至於亡國呢?

北宋亡國前還真用了這一招。當金兵攻打京城,告急,一個叫郭京的道士,稱會六甲法,能勝金兵,需七千七百七十七人方可,宋徽宗的兒子趙桓真是採用了,結果是可想而,這加速宋的亡國。所以,道教中神神鬼鬼的事是不可信的,但七月十五日的鬼節,成了祭祀之節,那又應當別論,因為這是民俗民風了。

水滸傳讀後感 篇8

水滸傳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向不太愛半文言的書,所以我現在才讀了水滸傳,發現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枯燥無味。

在水滸傳裏,我最喜歡的人不是宋江,不是吳用,而是浪裏白條張順。有人會為此感到奇怪,可能是因為自身不會游泳,所以我對會游泳的人極為欽佩,但書裏會學水的有其他人,比如張順的哥哥張橫,還有李俊、童威和童猛都會水,但書中是這麼説張順的:“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浮得四五十里水面,水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裏形似一根白條,更兼得一身的好武藝……”雖説有誇張成分,但也顯出張順在水中的厲害,尤其是在第三十八回,黑旋風斗浪裏白條中,張順在陸地上雖然吃虧,但在水中李逵卻被張順收拾了一頓。由於被言情小説毒害,我自動把張順的那一身白肉腦補成雪白的肌肉,所以張順在我心中就是一個水性好的美男子!

我也喜歡張清,因為他很強,石子擲無虛發,連打一十五員梁山泊好漢。

李逵是一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人物,他很孝順,也很講義氣,敢勇當先,説話也像個小孩子,常常引人發笑。但另一方面,他太魯莽,不聽人的勸告,好殺人,李逵殺了小衙內那回就使我很氣憤。

我最喜歡看武松打虎和武松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那幾回,簡直大快人心,我真佩服武松的機智!

梁山泊陸陸續續聚集多少好漢啊!我真羨慕他們的快活。

看水滸傳的時候,時常在想,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把它看完?因為這一本書“胖若兩人”,好了,就在七夕那天,我讀到了水滸傳的結局,儘管我早就知道水滸傳的結局很悲涼,但自己親自讀到一個個英雄遭到慘死時心情是何其的壓抑!張順死了,張清也死了,武松斷了手臂,一百零八位英雄只剩下三十六位勝利回朝,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落日江流不盡悲”。

讀到張順死了,我心中全是惋惜悲哀,但下一回接着又説,“張順魂捉方天定”,我真是又想哭又想笑,大哥,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猛啊!連宋江也死了,在死之前,擔心李逵會反朝廷,壞了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義之名,也將其毒死。連張順死了我都沒哭,看到這裏我竟淚如雨下。忠義!忠義!忠義是有多麼重要,梁山泊上設的堂也叫忠義堂,忠,忠心,對國家,對自己;義,義氣,對兄弟。宋江一心想要報效朝廷,只是做錯了選擇,奸佞當道,皇帝被矇蔽了雙眼,一顆忠義之心對於那些奸臣來説是多麼可笑,一顆釘子,拔就拔了吧!花開又被風吹落,雲皎哪堪雲霧遮!所以宋江他們走向失敗該是必然的。

也許我的感受不深,也許我還有一些東西沒悟懂,但這確實是我的真實感受。

水滸傳讀後感 篇9

《水滸傳》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他們所顯示的“忠義”二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每一位讀者都回味無窮。這也正是《水滸傳》能成為古代四大名著的原因了。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水泊梁山與列位英雄好漢同行,領略《水滸傳》獨具的韻味。

《水滸傳》中宋江這一角色,是梁山的第三任首領,他的個性是謙虛謹慎,仗義疏才,任人唯才,是一個很好的領導人物。“及時雨”這個綽號不是白得的,晁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告知,才免此難;武松在柴進莊上因脾氣暴躁受人冷淡,宋江則反客為主對武松體貼入微,使武松感激萬千;李逵因激動,曾多次與宋江大吵大鬧,而宋江則毫不生氣,以寬廣的胸襟容納住了這個“黑旋風”……“義”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是啊!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曾多少次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曾幾何時,想起了“退一步,風平浪靜。忍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曾多少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取笑過性行古夬的同學,曾幾何時,體貼過他人,尊重過他人?這難道不足以説明宋江的“義”值得我們學習嗎?

書中另一角色:行者武松,更是他那英雄蓋世般的魅力,勇敢,機警,大義凜然,光明磊落,臨危不懼的優秀品質,使得我們都記得了“武松打虎”這一經典的橋段。宋江的“義”可以令人感動,而武松的“義”便可驚天地,泣鬼神。為報施恩之恩,武松大鬧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飛雲浦怒殺官差,手執一把朴刀,血濺鴛鴦樓,為施恩奪回了權利。回到現在,想想自己,當朋友遇難時,我們曾真心地幫助過他們嗎?我想我們中,極大部分人都會説沒有,我想我們當時,早就會被困難嚇得兩腿發軟了罷!

《水滸傳》這部傳奇鉅作不僅向我們詮釋了“忠義”二字,而且還向我們展示了“孝”字。上梁山後,宋江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回鄉看望父親;公孫勝因母親的原因,曾拒絕上梁山入夥;李逵在梁山享盡清福之時,想起母親,正要背母上山之時,不想母親竟被老虎吃掉,李逵一怒之下,連殺四虎……當然,還有很多孝敬的例子,都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父母因天冷讓我們加衣,我們則不顧父母的感受摔門而去;有時我們犯些錯誤,則不斷的埋怨父母的過失,這樣的我們還是孝子還是好學生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孝”,也不懂得報恩,若還是在過去,估計已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了罷!

站在忠義堂前,看着水泊梁山奏出的輝煌樂章。思索着一代又一代的責任,領悟着“忠”“義”“孝”三的含義。《水滸傳》給我們的啟示,似一葉扁舟,在我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漣漪……

水滸傳讀後感 篇10

一領錦袍殷戰血,襯得雲鬢婀娜。

——題記

《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有的勇猛無比,有的神機妙算,還有的智勇雙全。但他們大多是五大三粗的漢子,有誰注意到了其中的三員女將。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女子是卑微的,可誰説女子不如男?

一丈青就是三員女將中的一位。她不僅會使日月雙刀,而且飛石與紅錦套索也是用的得心應手。

我們能看到她在戰場上非要殺敵的背影,但又有誰知道她童年的陰影?

幼時,她與她的家人被遼兵抓去,扈三孃的兩個姐姐都很漂亮,耶律胡欲納為妾,但她們性情剛烈,寧死不從。耶律胡便將二人殺了,正欲殺扈三娘,她便求耶律胡不要殺她,可以幫其放羊,耶律胡也同意了,那時她才13歲。

我,震撼了。這麼小的她便忍辱負重,能屈能伸,不感情用事,我也知道這件事不會就這樣結束的。

為了報仇,她開始習武,身邊沒有器械,她便打起了石子與頭髮的主意。她將兩位姐姐的辮子與自己的辮子紮在一起作鞭子,而她放的那羣羊便是她聯繫的對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她不懈努力下,她的飛石、套索大有長進,飛石也達到了“打羊犄角,絕不打腦袋”,套索是“只需將繩索拋出,這隻羊就沒有逃跑的道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場戰鬥中她抓住時機用辮繩,將耶律胡勒死。“一丈青”這個名號也由此得來。

這次戰鬥中,她充分體現了古代女子的智慧與勇氣,詮釋了“女子報仇,十年不晚”,誰説女子不如男?

後來她投靠了祝家莊,在與王英的戰鬥中,她又大顯身手。只見她“蟬鬢金釵雙壓,鳳鞋寶蹬斜踏。連環鎧甲襯紅紗,繡帶柳腰端跨”。“舞刀來戰,刀法嫻熟”,“縱馬追上,把右手刀掛了,輕舒猿臂,將矮腳虎提離雕鞍,活捉了去”。

可是她不僅能屈能伸,而且武功高強,活捉王英不就説明了這一點!誰説女子不如男?

“自古紅顏多薄命”。在大戰烏龍嶺時,她的丈夫被妖法迷惑,不幸陣亡,我似乎看到了落日的餘暉褪去的晚霞的一酡紅,夜像半透明的墨油紙漸漸鋪展開來“小賊,納命來!”那是扈三孃的咆哮,淌過了王英,淌過了夕陽淌過了時光……她臉上的淚,黃昏給她勾勒上了金黃的邊……

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毅力,與對丈夫、對梁山、對朝廷的忠誠也是她生命中的一大亮點。

在現在這場抗疫戰中,也湧現了許多巾幗英雄,李蘭娟是其中一位。她已經在一線連續奮鬥了十幾天,她的身後更是有許多人在努力,我相信病毒總會退去,春天總會來到。

扈三娘一位集美貌、智慧於一身的女子,在戰場上她是常勝將軍,在家中她是賢惠妻子,她沒有成為時代產物,而活出個性,活出風采。

誰説女子不如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e3r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