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讀後感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梁啟超家書讀後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梁啟超家書讀後感-讀後感

昨日從書架上拿出一本老嚴以前買的書《梁啟超家書》,隨手翻了幾頁,卻被梁啟超那種對孩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愛所深深吸引,拜讀之後,感慨頗多。梁啟超先生,作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名滿天下,然而作為一位父親,他是那麼的可親,可敬,他時而稱呼他的孩子們為“寶貝,乖乖”,撒嬌賣萌,盡情揮灑他的愛與思念,時而認真地和他的子女們談論家國天下,談論民族大義,進行道德培養,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們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時候,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讀到一本好書,你並不能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好處,或者理解地很膚淺,不明其深意。然而當我們經歷了世事,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再碰到一本好書,你會覺得,這書中的道理,為什麼我知道的那麼晚,而如今讀來,是如此熨帖我心。我們經常和知嫻談論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當然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喜歡在讀到好的文章和書的時候,在三人都閒暇的時候拿來讀一下,而往往和我產生共鳴的只有老嚴,我知道,她還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嫻的每個人生階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的每一個抉擇時,我都能給她力量,給她我最中肯的參考意見。這應該是每一個母親的心理。然而我是一個憂患意識很強的人,我知道,很多彎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會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確定能陪她走到哪裏。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讀到好書的時候,替她記下一筆,寫點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把我的反思寫下來,記在這裏,現在她未必懂,將來或許她可以翻出來看看,等我們可以對某件事情產生共情的時候,讓我們來共同回憶一下,探討一下。或許,這也會是我對她的愛的紀念和傳遞。

今天,讀《梁啟超家書》,真的如書中所説,每一封信裏,都透露着父親濃濃的愛意,其情之真,其愛之切,幾十年後讀來,尤能被其強大的磁場一擊命中並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給知嫻寫信的衝動。我是那個時時監督她學習,管理她生活的執行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矛盾不斷,相愛相殺。我反思在作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小,在她那裏,我只是一個母親,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望我能學到《梁啟超家書》精髓的萬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正和我們朝夕相處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們的相處和離別中學會寫信,傳遞我那滾燙的愛女之心,雖然不能像梁啟超先生那樣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給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温暖和自信。

摘抄我喜歡的梁啟超先生的家書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於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學——梁啟超致樑思成書(背景:林徽因父親亡故,梁啟超先生寫信給樑思成,勸解林徽因鼓起勇氣,發揮天才,完成學業,不要沉迷於傷痛。)

2)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思成所當自策勵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麼呢?你還是要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做去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功夫,生怕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歡喜極了。中國先輩們屢説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兩三年來蟄居於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遍發生許多刺激,去去波士頓算什麼,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於“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更不及萬分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不惟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人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這段讀來太愛,摘抄了一大段,樑思成這樣的大師,在青年時期也有迷茫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局方寸之內,經年累月學基礎畫工,出遊波士頓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廣闊,不免對自己當時的境地感到懷疑。而梁啟超先生這一段書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切身的體會,傳遞給自己的兒子。樑思成,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著有《中國建築史》。而他的成長離不開這樣一位視野寬廣,格局宏達的父親的密切影響。

轉到目前的知嫻的學習,我們經常形容十年寒窗,隨着年級的提高,學習強度也越來越大,在面對如今的社會環境,網絡,遊戲,閒書,對他們的誘惑越來越多。誘惑越大,對於學習的疲倦感也越來越強。但是我依然認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爭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我們可以不用想我們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抉擇,但是現在的'每一分的學習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語數英,還是史地生,你學進去的每一點知識,都會積聚在你的精神內核中,你學的每一段歷史,都是我們的前生,你瞭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的地球,你學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識,都是我們人類和生物界的循環和繁衍,這些點點滴滴,都會幫助你的精神內核在某一刻達到質變,你會變的更加睿智,更加豐富,從而更加寬廣。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會使你將來成為一個更加自信、得體、美好的自己。

3)關於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這種境界,固然關係人格修養之全部,但學業上之薰染陶熔,影響亦非小。因為我們做學問的人,學業便佔卻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學業內容之充實擴大,與生命內容之充實擴大成正比。這些話許久要和你講,因為你沒畢業以前,要注重你的專門,不願你分心,現在機會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説。

梁啟超先生給子女的家書裏,隨處可見真知灼見,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們雖然沒有在自己的生活裏遇見這樣的長輩,但是讀讀他的信,他們的很多生活細節,包括上學,擇業,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躍然紙上。如果我們能讀進去,有思考,益處會很多。這也是他們留給幾十年後的我們的一筆可貴的財富。

我們的人生在歷史長河中渺小如塵埃,然而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講,所歷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鮮活而厚重的,需要我們常做思考、調整,我們需要不斷地跳脱開,審視自己的內心。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qv4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