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文心雕龍》有感

讀《文心雕龍》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心雕龍》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文心雕龍》有感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文學從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學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文學在潯陽江頭的琵琶琴絃上回蕩;文學是屈原在涅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文心雕龍》把這種文學性的感觀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震顫並與之共鳴。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悦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闢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麼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説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作提高到神聖的地位。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勾勒出一個以“道,聖,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聖,人”流動地,動態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於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屍還”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脱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祕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發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現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説文學總是晚於又僅次於“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劉勰的文學觀擺脱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裏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雲,決眥入歸鳥” 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於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當今世界,現代化進程理性的缺陷已經昭然若揭,進程愈快,文學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憂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學與美學的人生態度中,尋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文心雕龍》向我們重新闡述了這種生活,它用文字啟迪文字,用文字震撼靈魂。

讀《文心雕龍》有感2

時光流逝,開學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這一年學習狀況,按照導師的要求,在所有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的要數劉勰的《文心雕龍》了。它不僅是南朝也是整個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論思想,系統周密的內容結構,工採精巧的駢文語言,貫通古籍的文化底藴,令人回味無窮。它對後世文學理論都產生着重要的影響,不僅可以作為中國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研究的史料,而且作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獻,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研究。

劉勰是齊樑時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文心雕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系完整、組織嚴密、內容豐富、有着頗多創見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劉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徵聖》、《宗經》裏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楊明照曾説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為“既業於儒,又染於佛”。整本書又有着“文之樞紐”與“大易之數”的構想。從最後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龍》共50篇。該書可以分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樞紐”,主要談本源,由《原道》至《變騷》等五篇組成;其二是“論文敍筆”,主要談文體,由《明詩》至《書記》等二十篇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談創作,由“神思”至《總術》等十九篇組成;其四是“崇替”、“褒貶”主要談文學批評,由《時序》至《序志》等六篇組成。這就是《文心雕龍》整本書的龐大體系結構。

關於書名,《序志篇》解釋道:“夫‘文心’者,??豈取騶奭之羣言雕龍也。”這本書是耗盡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學作品,此書名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寫得精細優美的藝術匠心和創作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文藝學專業的目的和意義。

關於文學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學的本質屬性,作者在《原道》中開宗明義:“文之為德也大矣,??此蓋道之文也。”接着《徵聖》、《宗經》等篇目又論述了各體文學的根源,《時序》還論述了世情對文學的習染,《通變》説到了文學的繼承與革新。這些都是劉勰在此書中的重要觀點,下了如“故知文變染乎世情,??雖百世可知也”等這樣的命題。

關於文學的文體,在劉勰心中,文學作品的範圍很廣泛,把經、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納入進來了。他用了二十篇來闡述各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分文“文”和“筆”兩大類。對於每種文體,劉勰都從四方面考慮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意思是要推究各種文體的根源與流變,解釋其名稱,彰顯其名義,選擇代表性篇章,闡述其體質特徵,規格要求,要領方法,力圖在理論上形成系統。分別對詩歌、楚辭、漢賦加以重點論述。

關於文學創作,這部分歷來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或許這部分就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在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論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維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與物遊。”論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情采》篇:“昔詩人什篇,??此為情而造文也。”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劉勰認為作家寫出來的作品必須具有真實的動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難以感染人的。劉勰還論述到了作家的個性風格,認為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有四個因素:才、氣、學、習。如《體性》:“然才有庸俊,??其異如面。”還論及了文章的寫作步驟,在《熔裁》篇提出了“三準”的説法,論文章的表達方式如《徵聖》篇:“或簡言以達旨,??或隱義以藏用。”除此之外,劉勰還論及了文章的修辭方法,具體體現在《誇飾》、《比興》等篇目中。

關於文學批評部分,劉勰的觀點是比較新鋭,其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論及了文學批評的意義、方法、標準、文學批評家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將閲文情,??六觀宮商。”等語句。

雖然,《文心雕龍》也有其侷限性,但它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最有價值的文學批評著作,仔細研讀這有助於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創作,這部經典作品也就會永放光芒。

標籤: 文心雕龍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yek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