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1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應該是教師的一個“法寶”。每次翻起,都會有一種體會,都會有一個個成熟或不成熟的偶感。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隊成功的樂趣。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複雜的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書中談到了有經驗的教師的做法,確實在實際教學中“經驗”也是一個“新手”型教師所追求的目標,而目標的獲得則不是一日形成,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等方面不斷提高的表現。一個有經驗的數學教師在一堂課上能夠如此分層對待學生,確實是有經驗的,這個做法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上既要讓優秀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得到”,又要保證基礎差、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有所收穫,實在不易。

當然,有經驗的教師不僅僅表現如此,如何讓不同的孩子儘可能的達到大綱要求的知識水平?不一樣的學生應如何激勵他們的學習動力,如何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備一備”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2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為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3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覺得上班時間很緊,幾乎從早忙到晚,回家後還要處理一些工作。

而書中有的一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一位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教師的時間問題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4

這幾天,我又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拜讀了一遍,越讀越是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説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為,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為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説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直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善於思考的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d2xj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