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1

從小開始,練字對某而言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小學上書法課時,老師總會把大家寫的字貼牆上,然後把亮點圈出來。那時候,某是惟一一個作業上沒有圈的孩子。初中時某很羨慕班長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閒着沒事就天天練硬筆。下了早讀第一節課前的十五分鐘全用來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後生生刻出一幅鋼板字體。後來某花了很久去改變自己,有人説某現在寫字沒高中時漂亮了,但某倒不這麼認為。因為那是有活力的,比當初的一團死板多出了幾分生氣。而看蔣勛的書就有這樣的感覺。

他説書法,總是先從人説起。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觀中,寫字是件很莊重的事情。而且,寫字的頭一件事是做人。講究的是“心正則筆正”,中國人喜歡講品格,書法更是人品的體現。若是練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見書寫之重。

事實上,賞析任何書法作品,離了那個執筆者,就會陷入雲霧之中。比如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無法真正的喜歡它,直到看了蔣勛的《蒼涼的獨白書寫》才明白,那是怎樣的一種複雜心境才造就出來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簡,總會讓人聯想到恪盡職守的城吏們。至於顏真卿的穩重筆鋒更是令人印象強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體都是和那個時代無法割裂的,書寫本身就是在一段歷史。而那沉澱下來的墨跡既是本人的私有歷史也是公共的書寫歷史。

所以不能不認真的去書寫罷。只有練好了規矩才能“隨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體的歷史中,更無法忽略的是個人的筆意——那生動的變化又重何而來?

那些生動的筆觸,在蔣勛的筆下是那麼美好。在點化它們之前,僅僅是紙上死板的一團油墨。書法是形象的藝術,蔣勛的書上會在一開始就介紹這種字體的來龍去脈,附上相應的帖,讓人明白它們之中藴藏的歷史,同時又輔以個人性質介紹,一點點的點拔讀者如何從那些細節中體會它們的歷史、它們的情緒、它們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大凡講述藝術史的書,不是流於瑣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蔣勛的書法史裏。沒有傳統的審美書慣用的.四個字四個字那樣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沒有四平八穩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觸及讀者靈魂深處的悖動。

那,正是因為蔣勛從書法的美感中把人類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來了罷。美學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載體和審美本身並不是抽象的——尤其是書法,那是緣於人與社會的共鳴所產生的豐富意藴的藝術啊。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2

買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碰到了好久沒有看到的同學,他是語文專業的博士生,現在也很我一樣做初中語文教師,一有機會,我就向他諮詢又讀了什麼書,他向我推薦了《漢字書法之美》。

我馬上在噹噹網下了訂單,並且給他回覆説:“向我這樣臭字,很需要看這樣的書。”我的同學發過一句話:“距離生活還是很遠,不過你讀後一定會愛上漢字的。”

真的是這樣,一邊讀完説實在的我還不能一一細數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

不過僅看那些圖片,都讓人流連忘返,僅是撫摸那書的質感,都讓人回味。

在這一個月的零散閲讀裏它給我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勛説: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裏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説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3

兩週前花一個下午讀了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書評,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記二:美言還是不信的蔣勛》有點意思。

我對蔣勛其人不熟,初讀《漢字書法之美》的時候覺得文筆大抵就是“主觀浪漫主義”吧。江弱水引用張大春的《書法之美是知識,不是呻吟》也是蠻有趣。不過我已把此書定位為主觀的文化隨筆而非嚴肅作品後也不怎麼排斥。

有了對於這本書的總體定位後,讀起來就很順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點遺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亂什麼的……反正就是發散發散思維,自我昇華一下。

本書細節處的問題江弱水那篇文擇了好多,雖然也看到有人罵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還是贊同嚴謹對待細節。不過把《漢字書法之美》當做別人主觀的文化隨筆,外加自己的歷史常識還在,其實這些細節也不是太困擾。

説個總體印象,《漢字書法之美》一書文字浪漫煽情,歷史細節有含糊處,漢字演化部分不夠嚴謹,書法賞析有認字錯誤並且偏作者主觀,後附雲門舞集和書法教育的部分寫得空泛主觀。

作為文化小品可讀,淺顯瞭解漢字書法可讀,假日消磨時間自我昇華可讀,不必認真當做學術著作來讀。

看完本書我還是有個人收穫的。作為一個膚淺觀眾,我一直喜歡端方小楷,對行書與草書不太會欣賞。本書對於我的益處是稍微提升了一點對行書的理解和欣賞力。

還有年底雲門舞集有一場在廈門的演出,我會考慮去看看。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4

第一次看到蔣勛的書,是在我們小縣城的書店裏,一排全部是他的書,書名都沒印象,倒是記住了作者的名字,以為是美女呢。

再次和蔣勛“結緣”,是去年和網友們一起閲讀《紅樓夢》,初次學習每天堅持小目標打卡,還不是很習慣,有時候看書看不進或者是太忙碌了,經網友介紹,我去聽蔣勛細説《紅樓夢》,一聽,方知蔣勛聲音很是動聽,他講的《紅樓夢》,先不管對對錯錯,反正錯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聽蔣勛的聲音覺得是美的享受。再閲讀他的文字,也是美感佔第一位,總之,蔣勛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閲讀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蔣勛這樣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書友散他的藏書,有好幾本都是和書法有關,我想着,我連毛筆都握不穩,研究書法的書怎麼會看得進去呢?不是特別的枯燥麼?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偏偏又是給自己打開了新的一扇門,原來書法是可以這樣看的。雖然平時也會去參觀書法展覽,但是好壞還真看不出,外行看熱鬧,但是看書法得要假裝看熱鬧,假裝自己真的看得懂。還好,我牢記小學美術代課老師的一句話,大意是説,自己覺得喜歡,就是美。

《漢字書法之美》註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閲完畢的書,哪怕作者專門研究多年.到了讀者那裏,能領略個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沒有耐心練字,看到“九宮格”,方想起平時根本就沒留意練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來不是九宮格,而是米字格,問了問偶爾寫書法的人,他説九宮格是學畫畫的,這又讓我語塞,我也不好提蔣勛。

看了這本書,倒是回想起看過的一些民國名人的書信真跡,忍不住感歎他們的書法真好,字寫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書《書法,18個關鍵詞》裏説,有些人練書法只是為了傳達感情,而不是為了練字練成書法家,所謂的“字寫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狀態。

我們現在習慣了手機打字,手指再拍屏幕裏塗塗畫畫,自然就對筆墨生疏了,偶爾想重温童年的回憶,毛筆也拿不動了,拿得動也心大了,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寫了幾天字,覺得寫不出“美感”,就覺得太難了,也不會有出頭日,乾脆又放棄了了。可能也是因為美顏相機用多了,習慣了被點贊,可是字寫得醜卻無法變美,自然也就放棄了,甚至也不覺得街上統一的美術字招牌的醜陋了,既然電腦能設計各種字體,就不要書法藝術了,就這樣,書法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漢字書法之美》不知能不能改變一下大家的心態?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5

“漢字書法的練習,大概在許多華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書法就是寫毛筆字了。看到老師拿着大大的毛筆,大手一揮,幾個像模像樣的毛筆字就出現在白紙上,煞是羨慕,但是到底怎樣寫,怎樣讀帖卻是雲裏霧裏。老師多是臨時代課的,對毛筆字的要求不嚴格,我們有毛筆的就用毛筆寫,沒有毛筆的就找一個小棒,沾着前後位同學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馬由韁,對於寫“上”“人”自覺得很好寫,橫平豎直就可以,對於筆鋒、運筆、收筆等書法術語全然沒有概念,那時毛筆是一角、兩角錢買來的,墨汁也是最廉價的帶着臭味久無人問津的,所以寫完毛筆字後,教室裏洋溢着難聞的氣味,我們的手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寫的歪七斜八的字傻樂,只是好玩,倒沒有太大的興趣。

現在每當走過學校的書法室,聞到那飄散過來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規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學生,跟着書法老師有模有樣的臨帖習子,揮毫潑墨的寫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羨慕之情無法言表。

直到後來上了師範學校,才知道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瞭解了一些書法家,更深刻的體會到描摹臨寫在書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體會到“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垂直與水平紅線平均分割的九宮格,紅色細線圍成的字的輪廓。”紅色像一種“界限”,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範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矩”。

那時我才開始真正的寫毛筆字,每天基本功練習都會按老師的要求認真讀帖,用心臨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漢字的美,享受着寫字帶來的寧靜致遠。“童年的書寫,是最早對‘規矩’的學習‘規’是曲線,‘矩’是直線;‘規’是圓,‘矩’是方。學習直線的耿直,也學習曲線的婉轉;學習‘方’的端正,也學習‘圓’的包容。”學生在我們這樣一個充滿墨香的學校中學習、生活,一定的寫好人生每一筆,真切體會寫好一個真正的“大”“人”的益處。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6

兩週前花一個下午讀了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亂和神宗變法虐得哭哭,也沒正經寫個讀後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書評,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記二:美言還是不信的蔣勛》有點意思。

我對蔣勛其人不熟,初讀《漢字書法之美》的時候覺得文筆大抵就是“主觀浪漫主義”吧。江弱水引用張大春的《書法之美是知識,不是呻吟》也是蠻有趣。不過我已把此書定位為主觀的文化隨筆而非嚴肅作品後,對“文藝腔”也不怎麼排斥。

有了對於這本書的總體定位後,讀起來就很順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點遺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亂什麼的……反正就是發散發散思維,自我昇華一下。

本書細節處的問題江弱水那篇文擇了好多,雖然也看到有人罵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還是贊同嚴謹對待細節。不過把《漢字書法之美》當做別人主觀的文化隨筆,外加自己的歷史常識還在,其實這些細節也不是太困擾。

説個總體印象,《漢字書法之美》一書文字浪漫煽情,歷史細節有含糊處,漢字演化部分不夠嚴謹,書法賞析有認字錯誤並且偏作者主觀,後附雲門舞集和書法教育的部分寫得空泛主觀。

作為文化小品可讀,淺顯瞭解漢字書法可讀,假日消磨時間自我昇華可讀,不必認真當做學術著作來讀。

看完本書我還是有個人收穫的。作為一個膚淺觀眾,我一直喜歡端方小楷,對行書與草書不太會欣賞。本書對於我的益處是稍微提升了一點對行書的理解和欣賞力。

還有年底雲門舞集有一場在廈門的演出,我會考慮去看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yyd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