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美的歷程》讀後感1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説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在説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説到書裏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歎,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於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裏面的一朵花、一樹木。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打開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嚮導,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裏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只是裏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裏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後,身旁卻依然留着我從花園裏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接下來我就採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為什麼作為中國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着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 關於美,作者這樣説,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感官愉悦,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 關於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温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着千萬具屍體而前進。

4、 關於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着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裏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祕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着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用感傷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着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

5、 關於漢字,如同 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這即是説,“象形”中也已藴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於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 關於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書中處處可見,這種氣勢非凡,一語中的的描寫,概括、分析,真是經典之作。

《美的歷程》讀後感2

《美的歷程》,在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單從書名來看,我並不知道作者要寫的是何物的美,其美之處又在哪裏,歷程又指什麼。所以,我首先要從題目開始。“美”在本書中指的是中國古典文藝的美;“歷程”則是指從原始社會到明清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由此,本書的內容也就凸顯出來了。即詮釋各歷史時期的古典文藝的獨特之美以及美的發展歷程。

本書有三處可圈可點。

第一:內容

本書按照歷史發展來寫美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國古典文藝的美學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亦在不斷變化。不同朝代的同一種藝術給人以截然不同的美。以魏、唐、宋的雕塑為例,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以二者結合勝。即使同一朝代,其美學風格也迥然不同。以唐的書法為例,初唐的書法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蟬春媚、雲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而盛唐則流行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卻在同一朝代中誕生併發光發亮。

第二:結構

本書的結構十分緊湊。上一章節的內容在下一章節也會出現,甚至有的章節內容貫穿於整本書,如本書中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這種前後貫穿,前後緊密聯繫,你會驚奇地發現兩個不同領域的古典文藝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相似的美學風格,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藝是一個整體,各領域冥冥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三:寫法

關於寫法,我要提及其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寫作特色表現在整本書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例子雖多,然都是典型之例。在這些例子中有耳熟能詳的人物,也有聞所未聞的人物。對於耳熟能詳的人物,也許你會看到他的另一面。如蘇軾,你在品味其豪氣沖天的詩句時,可曾想到他脆弱的一面。而對於聞所未聞的人物,你也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一下。另一個特色就是比較,本書多處地方有比較。有同一朝代的比較,不同朝代的比較,不同領域的比較……能讓你對中國古典文藝之美有個整體感受。語言特色表現在書中大量的詩、詞、古文以及作者似詩一般的語言,也許你無法完全看懂,但亦能從中感受到古人作品中的古典之美,世上獨一無二的古典之美。

讀了這本書後,我個人認為中國古典藝術之美來源於線條的美。其中最璀璨的兩顆明珠當屬書法與圖畫。文字是由線條組成的,從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大篆、狂草、行書直至今日的簡體漢字,這就是漢字的美的歷程,各種文字由各具特色的線條組成,給人以各具特色的感覺。或瀟灑飄逸,或中規中矩……文字組成詩、詞、曲、文,創造了另一大美。(歸其根本,也可説是線條美)無論是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還是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都是詞的兩座大山;無論是李白的狂放不羈,還是杜甫的講求形式,都是盛唐之音;無論是以《離騷》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色彩,還是以《秦風》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色彩,都是文學作品的兩大源頭。

圖畫,從最早的陶紋到之後的山水畫,水墨畫再到今日的素描,油畫等等,這就是圖畫的美的歷程,而這些圖畫正是由或粗或細、或鮮豔或暗淡、或曲或直的線條所組合而成的,展現給世人美的感受。不僅這些,還有雕塑、音樂、舞蹈等等藝術之美歸其本質都是線條美。所以,美的歷程是線條美的歷程。線條的運用從原始社會至今日仍未完成,它將指向未來。線條的美是無限可能的。可以説,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始終是線條的貫穿,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還將如此。正如作者所説:“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讀完這本書,受益匪淺,它會讓你感受到美學的魅力。何為美?不僅僅是外表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內在美,本質美。馮友蘭稱:“這本書是部大書,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值得我們慢慢閲讀,細細咀嚼,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歷程》讀後感3

在這一段時間裏,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是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着我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全書共分十章,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浪漫主義,漢代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説和戲曲的興起。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它不單對現代流行作了迴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

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説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完善的。貝爾認為視覺藝術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

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本書從歷史的源頭,緩緩講述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的演變。書中涉及哲學,史學,美學,還有文學,李澤厚先生把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關懷,以及獨特的敍述語言,侃侃而談,帶領經歷了一次美好的"美的歷程",美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結語:以上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參考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美的歷程》讀後感4

《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曆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

《美的歷程》這部書跨度很大,從原始社會到明清王朝,波及各個朝代的方方面面,構造了一個古代美學發展的脈絡圖。這部書是用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與單純的文學審美有着本質的不同:它需要歷史知識、美術知識、文學知識等等,很全面,讓我有吃力的感覺。他是以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的審美角度而著作。

書中也藴涵着哲學知識,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 頹廢、悲觀、消極的感歎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佔據統治地位的奴隸制意識形態——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而書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藝術、美學追求。書中説到:內的追求是與外的否定聯在一起,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

內容上與哲學本體論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題展現為要求與“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與繪畫一致,文的自覺展現為要求用形象來談玄論道和描繪景物。但由於自然在這裏或者只是這些門閥貴族們外在遊玩的對象,或者只是他們追求玄遠即所謂“神超理得”的手段,並不與他們的生活、心境、意緒發生親密的關係(這作為時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後),自然界實際並沒能真正構成他們生活和抒發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們的藝術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畫、錯彩鏤金的僵化物。

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勢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藝術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認識。在文化藝術琳琅滿目的世界暢遊,品味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

標籤: 範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dl4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