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優秀輕讀後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優秀輕讀後感

小説以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為大背景,以托馬斯,特蕾莎和薩賓娜的三角愛情感情糾葛為主線,貫穿全文關於輕與重、靈與肉、責任與背板的思考。昆德拉彷彿居於一個高處,洞悉着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生命規律,讓讀者的思緒跟隨着他的筆尖去沉浸,去融入,最後去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優秀輕讀後感

小説以尼采的永恆輪迴開篇,整整兩章的哲理問題的探討,初讀的時候覺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甚至有些無聊,如今才領會到作者安排的巧妙。故事從第三章才算真正的開始。經歷過短暫失敗婚姻的托馬斯是一個布拉格當地較有聲望的年輕的外科醫生,對愛情絕望的他決心奉行自己的性友誼原則,堅信愛與性,靈與肉可以並且應該分開,擁有兩百多個情婦,從不留戀,從不限制,從不沉重。他的人生過得極其輕盈,直到命運把特蕾莎送到他的生命裏。他説特蕾莎就像是一個被人放在塗滿樹脂籃子裏的孩子,順着水流漂到了他的牀邊。第一次在出差時見到女招待特蕾莎時就深深地被她吸引了,特蕾莎的出現成了他輕盈生命中的重。他一邊愛着特蕾莎一邊又不可遏制地遊走於眾多情婦之間,正如前文提到過的他的性友誼原則認為愛和性是應當分離的。而這樣的托馬斯深深地折磨着深愛他的特蕾莎。特蕾莎是書中“重”的代表,她敏感軟弱,堅定地認為靈肉不可分離,這也成為了她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但是她偏偏愛上了一個相反的托馬斯,一邊默默忍受着托馬斯的放縱,一邊在反反覆覆的噩夢中煎熬折磨着自己。對於“卡列寧”(他們的狗)的愛更顯得純粹,就像她在卡列寧臨死前對托馬斯説,她對卡列寧的愛可能會超過對他的愛,因為無私因為別無他求。而特蕾莎的出現成為了托馬斯的牽絆,牽絆的不止是他“輕”的.生活原則,還牽絆了他的大好前程。畢竟托馬斯因為特蕾莎從布拉格搬到蘇黎世,又從蘇黎世搬回布拉格,從布拉格到偏遠鄉村,從受人尊敬的外科醫生到擦玻璃工,從玻璃工到鄉村裏的卡車司機,可能沒有特蕾莎的出現,托馬斯一直是一個在蘇黎世的體面的外科醫生,活得輕盈。雖然特蕾莎直到最後才意識到,托馬斯對自己愛的深沉。

薩賓娜是一個畫家,也是托馬斯眾多情婦之一,也是特蕾莎的好朋友。明明處於矛盾的三角關係中,他們三人卻能和諧相處。薩賓娜是一個執着於背叛與逃離的陰鬱藝術家,背叛家庭,背叛感情,背叛傳統,她一生當中都在與媚俗做抗爭,活得輕盈孤獨,灑脱憂鬱。在日內瓦遇到為她痴狂極度崇拜她的大學教授弗朗茨的時候,她很感動但也深諳兩人觀念價值之間巨大的鴻溝,在教授離婚來到她的住所時,面對空無一人的房間。面對如此沉重的不能承受的愛,她又背叛了,又逃離了。一生都在背叛,都在逃離,直到最後沒有什麼可以背叛了,她的眼睛只有前方,沒有意義的前方。

自學者與學生的差別,不在與知識的廣度,而在於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異

你想活得輕盈還是濃重?

雖然全文的主人公都在自己的人生途中思索着輕重問題,但最後都輕都歸於重。就連那個活得如此輕盈的托馬斯都回歸到愛情之重,家庭之重,祖國之重。小説採用了多種敍述省略方式,顯得雜亂無章,但全書中的緊張與輕緩,沉重與明快的氛圍都恰到好處。戰亂肆起風雨飄零的國度,一直在流浪逃亡思索的主人公們,人性的存在與否?生命應當活的輕盈亦或是濃重?不能承受的是生命之輕還是生命之重?,都是作者留給我們的思考題。

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著名假説:原來人都是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着尋找另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着失去的那一半自己。

我們經理着生活中突然臨頭的一切,毫無防備,就像演員進入初排。

那時的人體是一間囚室,囚室裏的東西能看,能聽,能恐懼,能思索,還能驚異。而人體消失之後留存的東西,便算是靈魂。

夢不僅僅是一種交流行為;也是一種審美活動,一種幻想遊戲,一種本身有價值的遊演算我們夢的證明,想象——夢見那些不曾發生的事情,是人類最深層的需要,這裏也存在着危險,如果這些夢不美,他們很快便會被忘記。

機緣之鳥再一次飛落肩頭閃閃發光。

標籤: 生命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0dy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