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文學理論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文學理論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改革觀念已深入每位教師的心中。然而,傳統教學理念尚有一定的影響力。現今,文學理論課堂就存在着一些問題: 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此門課程理論較多,缺乏與生活的聯繫,難以激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種現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2001 年 5 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文學原理教學研討會”就此進行了一次討論,與會者提出了這樣的主張: “要改變單純由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親身參與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也要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進行新的學術規範和思維模式轉換。”

文學理論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由此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但是,對於文學理論這一理論性較強的科目,還是要將其教學從理論層面上升到實踐層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誠然,文學理論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科目,枯燥而乏味。但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對文學的熱情和興趣則是教師的職責所在。為此,筆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究。

一、合理設置課程內容。

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安排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部分教師對文學理論的課程內容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課程內容即是教材,這種觀念使得教師講課完全依據教材,把文學理論當做純理論來講授,忽視了課程的實踐性,不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還有部分教師對於教材中一些陳舊的觀點未能及時更新,也未將文學理論與文學史、文學作品相結合,對時下的文學及文化現象未能關注,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結合當下熱點話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程中來。教師也應對學生在中學所學的教材有所瞭解,大一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閲讀數量有限,但對於曾經學過的一些課文應該是印象深刻的,如在講授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時,教師可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目,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介紹文學的體裁與作品的類型。課程內容並不是單一的,當然也不能限定於一本教材,可以增加一些參考書目,便於學生理解,使其將知識融會貫通。學生在課餘時間可以自主去閲讀,不僅對所學的文學理論課程有所裨益,而且也增加了學生的閲讀量,提升了學生的理論素養。

文學理論課程具有實踐性特徵,這就要求理論課程的教學面向學術前沿,課程內容要吸納最新研究成果,不至於與時代脱離。因此,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豐富課程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緊隨時代的發展變化,使得文學理論這門課程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二、精心安排教學環節。

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溝通互動的過程。由於文學理論課程自身具有抽象概括性這一特點,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此時,適當提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有助於在師生之間形成“對話”,從而使學生的思緒迴歸課堂。“對話,作為一種人際交流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文學批評的方式,一種使思想增值的方式,思想從來都不是一種自言自語---智慧的火花只有在撞擊中才會迸發出來,在直接的對話中,你能領略到思考的樂趣、口語的魅力和一種‘現場氛圍'.”

師生間的對話最明顯地體現在提問之中。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 首先,提出的問題需要經過精心設計,避免隨意性的提問,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雖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是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有所不同,鑑於此,針對不同的學生,問題也應是不同類型的。

再次,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最後,教師要耐心聆聽學生的回答,並對回答做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評價應多為正面,以鼓勵學生為主,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在提問中師生共同進步,使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得以建立。

當下,教師這一角色在課堂中已發生重要轉變: “由’課堂主宰者‘轉向’平等的首席‘; 由知識灌輸者轉向人格培養者; 從單向的傳遞者轉向多向對話交往者。”

適應這種轉變,教師可進一步做這樣的嘗試: 在教學安排上可以適當增添討論的環節,或設置幾堂討論課。比如圍繞文學是否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什麼文學五要素沒有被大多數人認可等問題,可由學生自主建立小組,展開討論。在討論之後,教師要對這些討論的課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系統講解,使學生有更深入的瞭解。通過討論這種方式,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文學敏感度,並且學生通過這一平台展現自己,享受作為教師傳道解惑時的愉悦,在討論中感受到文學理論的樂趣,從而達到優質的學習效果。

三、及時進行教學反饋。

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普遍現象: 教師會發覺曾經以為自己講過多遍、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生並未真正懂得。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教師的認識與學生的理解產生了偏差。經驗豐富的教師和閲歷尚淺的學生,在知識理解接受上一定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一些教師忽略了這些因素,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完全理解了,將自己的主觀意識置於主導。為避免這一現象,教學中的反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堂課程結束後,教師有必要對課程進行一定的反思,因為學生的表現通常是課堂優劣的直觀體現。

文學理論課程對於學生十分陌生,因此出現的問題相應地會多一些,教師應把握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機會,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大致反映其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通過佈置課堂作業的方式進一步對學生有所瞭解。例如: 在講解文學批評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部文學作品去寫文學評論,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瞭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真正把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實踐去考察,這樣就完成了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具體實踐。

除此之外,還要指導學生閲讀文學理論的分支學科: 美學、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沒有一門學科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懂得知識的嫁接和串聯,在鞏固和反思中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授課方式,真正做一個文學理論的學科領路人。

對於文學理論的教學,若把理論和實踐巧妙地結合起來,課程的枯燥無味就會全然消失,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在思考探究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文學涵養,正確認識並解釋各種文學現象。這門課程涉及諸多知識領域,信息量巨大,每一位文學理論教師都應尋求適當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受益,感受文學的博大精深,體味文學理論的韻味深遠。

通過對文學理論的學習,為大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培養奠定基礎,使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和學習真正成為大學生羣體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會理論思維的快樂是所有教授文學理論教師的共同期待。

[參考文獻]

[1]邱峯。 文學原理教學研討會在北大召開[J].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7) .

[2]錢理羣,陳平原,黃子平。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朝輝,王志彥,謝弈。 教學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張傳燧。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 設計與實施[J].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 3) .

[5]黃崴。 從“師範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J]. 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1( 6)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g44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