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走出教室學科學論文

走出教室學科學論文

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存在頭腦裏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相脱離的現象,看來我們科學課教學上的弊病已經影響了幾代人,課堂教學單純地傳授知識,確切地講只傳授課本上的知識。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嚴重脱離,長期下來,學生形成了只記住課本知識、讀“死書”的習慣,不能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大自然想聯繫,更不能把課本知識應用於生活,當然談不上什麼科學探究精神了。

走出教室學科學論文

天文學家卡爾説過“每個孩子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其實,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只要引導得法,我們會發現科學無處不在,許多科學發現就是源於生活的。瓦特在燒水時受啟發,發明了蒸汽機;牛頓在蘋果樹下,受蘋果落地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時,受到啟發,發現了浮力定律,……可見,科學就在身邊。

作為科學課程的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裏,不要把學生拘泥於僅僅是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出的現成的知識,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一、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而且還是本人類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許許多多的知識和奧祕,裏面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客觀存在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探究對象,如果我們侷限在教室裏,單憑標本、教具、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會削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因此,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學新課標教材三年級《科學》中的《螞蟻的觀察》《蚯蚓的觀察》等課文時,學生對螞蟻、蚯蚓都很熟悉,很多同學都玩過螞蟻、蚯蚓,如果上課時把學生束縛在教室中,把課本與大自然隔離開,很有可能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白白浪費,而讓學生形成“書中的螞蟻”和“大自然中的螞蟻”隔斷,這樣難免使學生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大自然相脱離。

二、在社區和家庭生活中延續

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對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課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現實的大教材,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體會知識力量的強大。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進行探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生在家中做家務也經常會有問題,燒水時水溢出水壺;燒雞蛋時雞蛋燒爆了;冷天裏,倒開水後塞上熱水瓶塞,瓶塞會蹦出來等。當他們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正好可以引導他們學習熱脹冷縮知識,學生帶着問題去學,並且已有經驗,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識只有運用起來才是活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區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學了《食物的營養》之後,讓學生回家給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補充營養;學了廢舊物品回收之後,他們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社區裏宣傳買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廢舊電池不能亂扔,會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三、在其他媒體中補充

有線電視幾乎進入了每個家庭,許多家長都為怎樣能讓孩子不看電視而發愁,其實,只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在電視中還可以學到許多最新的科學知識。我鼓勵學生看中央電視台第10套“教育科技”節目,其中“探索發現”“走近科學”“斗轉星移”等欄目,其內容、圖文、解説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很難達到的。

多媒體對學生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許多自然現象是很難見到的,如火山、地震等。這些都可以藉助錄像資料來彌補。

科學課程的教師們,讓我們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社區和家庭、走進網絡、走向更廣闊的空間。為孩子們提供自由成長的樂土,富有創造性的一代就是他們。

標籤: 科學論文 教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qzlo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