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一、三種形態的新整體論文藝學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1、超越主體論文藝學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內容提要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共處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建立生態文藝學的工作已經開始,魯樞元教授多次撰文闡釋生態文藝學的基本觀念。(21)曾文成教授則出版了《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2)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將是生態文藝學漸成主流的世紀。但是我們在倡導生態文藝學時也應注意到:生態文藝學的視野還侷限於生態/生命領域,其根本原則是維護生態平衡和敬畏生命,而生態系統不過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部分,所以,生態文藝學的視野雖然比主體論文藝學廣闊,仍是有視野侷限的文藝學。

2、 新道論文藝學

新道論文藝學是東方文藝學可能的後現代形態。這裏所説的道既不是純然的天道或神道,也不是在文藝復興以後處於至高無上地位的人道,而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統一的道。天道、地道、人道由於人的實踐而交道,乃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機緣。有天—地—人三元的交道,人才能知—道、説—道、弘—道,才有文學藝術。由於我們所講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元統一,所以,後現代的道論文藝學不是對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的簡單復歸,而是肯定人的主動性的文藝學體系。它與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有根本的區別:(1)中國古代道論文藝學中的道主要指的是天道,所謂體道、明道、弘道的終極目的是認識天道並因而贊替天地之化育天行道,新道論文藝學則認為人道是不能歸結為天道的本體性存在,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價值和尊嚴,充分肯定人在贊天地之化育的前提下自我籌劃、自我創造、自我生長的能力和權力;(2)傳統道論文藝學的理論視野集中在人道對天道的傾聽、遵從、弘揚上,對社會之道即世道的具體結構的探討幾乎是空白,缺乏社會本體論這一維,而新道論文藝學則致力於自然本體論、社會本體論、人類本體論的統一。雖然這種意義上的道論文藝學作為體系尚不存在,但其觀點散見於國學功底深厚而又具有當代意識的文藝學家的論述中。由於新道論文藝學的獨特性,其建構過程固然要吸收西方文藝學的邏輯建構方法,更要發現漢語自身的可能性空間,因而它的成功建構將使中國文藝學超越後殖民語境。

3、 存在論文藝學

存在論文藝學乃是新整體論文藝學另一種已經誕生的形態。由於存在(Being)是一切存在者(beings)之存在,人不過是諸存在者之一,所以,存在論文藝學自在地意味着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超越。(23)它的基本邏輯前提是:人與其他事物最原始的關係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而是一種存在者與另一種存在者的關係;人之獨特性在於他能夠主動籌劃自身的存在並讓其他存在者重新結緣,成為存在的發明者和守護者。所以,文學藝術在其更高階段必然要從“人學”進展到“存在學”,與此相應,文藝學要完成從主體論到存在論的轉型。存在論文藝學在西方的最大代表當推後期海德格爾。這位詩人哲學家在《詩語言思》等後期著作中建構出存在論美學,其中也涵括了存在論文藝學的始初形態。他認為對存在的遺忘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現代性危機的根源,因此,拯救之路必須從回到存在開始。回到存在的前提之一是超越主體—客體二分法,恢復人與世界最原始的關係,重新發現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現代性理論將物當作對於主體而言的客體,當作質料和資源,忽略了物的獨立和自足品格,無法認識物的真正物性,自然也無法為人的人道找到最確切的位置。那麼,物的物性從根本上説是什麼呢?海德格爾通過細緻的詩意之思指出:在任何一個世內存在物中都居住着大地和天空、神聖者和短暫者(人),所以,物是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24)不僅物是天—地—神—人的四元聚集,而且,世界也是天—地—神—人四元的統一:“這種大地和天空、神聖者和短暫者純然一元的轉讓的反射活動,我們稱之為世界。”(25)從這種全新的存在論—世界論—人論出發,海德格爾得出了藝術作品的本性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設入作品”(26)、“人言説在於他回答語言”(27)、“話語是嘴的花朵,在語言中大地朝着天空開放”(28)、回到本性中的人將致力於“守護中的參與”(29)、“詩意是人類居住的基本能力”(30)等美學和文藝學觀點。儘管後期海德格爾的學説有將人的主動性定位偏低的侷限,但總的來説它指出了建構存在論文藝學的.基本思路。

上述三種形態的新整體論文藝學都是對主體論文藝學乃至現代文藝學的超越。由於它們的誕生,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的現代性文藝學已經暴露出致命欠缺,因此,重寫文藝學成為文藝學家們在新時代必須完成的使命。本文作為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解構和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導言,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概略地論證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

二、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

1、 文藝起源觀

被主體論文藝學所認同的文藝起源論——如遊戲説、巫術説、勞動説——都是從人的活動出發探討文學藝術的起源。這固然沒有錯,但人的活動依賴於天—地—人三元的總體運動所造就的機緣,所以,僅僅着眼於人的活動而忽略三元的整體運動,就不能在最本源的本源處理解文學藝術的起源。沒有天—地的二元運動,就沒有人,自然無所謂文學藝術,同樣,只有天—地的二元運動而沒有人的勞作,文學藝術也就失去了其直接創造者。因此,對文學藝術起源的最恰當言説只能是:天—地—人的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最原始的起源,人的活動作為對天—地—人三元的創造性聚集乃是文學藝術誕生的直接動因。前現代文藝學雖然承認天—地—人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根源,但對人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地位過低(如柏拉圖的回憶説和劉勰的原道説都把人放到從屬的位置),主體論文藝學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人的主體性當作文學藝術的絕對源泉,忘記了天—地—人三元的整體運動對於文學藝術產生的本體論意義,所以,前現代文藝學和主體論文藝學都應該被超越,代之以全新的文藝起源論——以承認人的主動性為前提的天—地—人三元互動理論。

2、 文藝本質論

“文學(藝術)是人學”乃是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命題。它的含義是:文學藝術是由人創造、以人為中心、為人而存在的活動。這個定義雖然對超越神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文學本質論有積極意義,但其人類中心主義的偏狹視野使得它未能揭示文學藝術更本質性的本質: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説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文學藝術化,因而文學藝術大於人學,人學不過是文學藝術的一部分。文學藝術不僅僅大於人學,而且大於生態學或純然的自然本體論,因為文學藝術乃是表現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整體學。

3、 文學功能論

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的現代性文藝學對文學藝術的看法是人本主義的。無論昇華説、美育説、實踐説、自由創造説或自我表現説,其着眼點都是文學藝術對人的意義。這種文藝功能觀在更廣闊的文藝學視野中顯露出其欠缺:見人而忘物,忽略了人不過是生態系統乃至宇宙的一部分,因而孤立地談論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把文學藝術的功能定位得過於偏狹。既然人不過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構成,那麼,守護—參與—表現此三元運動必然是文學藝術的總體功能,亦即,既要實現人的人道,又要贊天地之化育,守萬物之生機,將人文關懷與生態關懷、宇宙關懷、存在關懷統一起來。與此相應,文學藝術家不僅僅是社會的良知,也應是“天地之心”或“宇宙的良心”。

本文從上述三個方面展示了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其目的並非是言説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典型,而是對某種可能性的預演,由於不存在一個絕對在先的文藝學供我們重寫,所以,這裏所説的重寫實質上是建構。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具體行動會產生我們現在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正是建構的魅力所在。我們為正在誕生中的新文藝學命名和正名,意在於呼喚更多的文藝學家走上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大道。

(1) 如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就極力頌揚文學創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性,推崇“發揮個性,為至高之道德”、“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主我揚而尊天才”等個體—主體性原則。見《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56頁。

(2) (3)(4)(5)(6)(7)(9)(10)(11)(12)劉再復《文學的反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6頁,第55頁,第46頁,第50頁,第54頁,第58—59頁,第91頁,第92頁,第47頁,第66頁。

(8)(16)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13)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集》,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7頁。

(14)(18)(24)(25)(26)(27)(29)(30)海德格爾《詩語言思》,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04—106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58頁,第36頁,第183頁,第183頁,第193頁。

(15)徐剛《綠色宣言》,當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2頁。

(17)《道德篇》,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54頁。

(19)《周易》,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36頁。

(20)《中國青年》1960年第15期(當時《中國青年》為半月刊)。

(21)參見魯樞元《走進生態領域的文學藝術》,《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

(22)見《當代文壇》2000年第5期相關報道。

(23)參見汪子篙《亞里士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説》,三聯書店1982年出版,第9頁。

(28)Martin 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71,pp.9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20o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