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論文: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如何更好的提問

論文: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如何更好的提問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論文: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如何更好的提問

(潁上縣六十鋪鎮馬小小學 朱肸)

【內容摘要】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小學語文閲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如果善於從教學對象——學生和教材出發,設計出高質量的、有技巧性的提問內容, 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教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髮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提問策略並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然而隨着人們對學生個體越來越深入的關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問策略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日益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就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幾乎是所有教師都會採用的而且頻率極高的重要手段。事實證明,提問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斷是非、喚起注意、交流信息、調節教學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和作用。但假如運用不當,提問也會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殺手”,成為小學生們理解課堂內容、記憶知識點的“攔路虎”。這是由小學生年齡特點決定的,他們的注意力品質不能象成年人那樣集中、保持時間長,而且容易受到干擾,因此教師的不合理提問很容易造成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從而影響對知識點的識記與理解。

 一、有關提問的幾個誤區

在傳統教學思想與方法的影響下,人們對提問及其策略的研究較少,造成人們對提問有許多誤區。比較典型的有如下幾種:

(一)、“老師問,學生答”

提問,自然而然就會被人們理解為“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上,提問應該是雙向的。課堂中既應該出現老師向學生髮問,也應該出現學生向老師提問的現象。假如只出現第一種,那麼這種教學就是單向的,不能構成信息反饋,教學就不可能得到及時調整,當然自我評價也就不可能準確進行。道理很簡單,但這種情形還是屢見不鮮。除了班級規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師的思想觀念沒有及時轉化,沒有擺正教師在現代教學中的角色。因此現代教學中出現的提問的主體應該把學生包括進來。但是為方便論述,本文涉及到的提問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雜越好”

中國的考試自古以來就是力求“細緻入微”,考點很細微,講求“微言大義”。為了應對這種考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自然就會多且雜了,因為此時的學問乃是記誦之學,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做”學問。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發生了改變,教育被賦予培養人的重要職責。要求變了,教學方法包括提問策略也應隨之改變。提問開始被當作一種藝術或者技術,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其思維能力為目的。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説,教師的提問不能“滿堂飛”,隨意而為,而應該精心備課,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三)、“隨時隨地皆可問”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往往會令學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問題本該在前面提出,結果由於種種原因錯過了良機,在後面想到時才提出,結果造成內容不連貫,學生思維順序被打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關於提問的種種誤解,歸根結底,還是緣於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或者是囿於觀念的侷限。令人欣慰的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探究越來越多,包括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內的許多人對此都做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我認為,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精心選擇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

所謂問點,就是提問的切入點。同一篇課文,可以設問的時間、方法很多,但不能隨意設問,這就需要我們精心選擇問點。問點的選擇一般要把握以下幾點:

1.問點要着眼於突出教材重點。在教材重點處設置問題,要求老師不僅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而且要緊扣教學目標,巧妙地設問。現以《九色鹿》(北師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的三種提問設計為例:

第一種:

(1)調達為什麼會背信棄義?

(2)調達受到國王的懲罰後心裏會想些什麼?

第二種:

(1)九色鹿救調達不圖回報,從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樣的品質?

(2)九色鹿為什麼要在國王面前怒斥調達?

第三種:

(1)從九色鹿救調達不圖回報以及在國王面前怒斥調達兩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樣的品質?

(2)從調達前後兩副截然不同的嘴臉中可以看出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

(3)你想對故事中的王妃和國王分別説些什麼?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頌揚九色鹿見義勇為、不圖回報和機智沉着的高尚品質;另一方面譴責調達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惡劣行為。從以上三種問題設計來看,第一、二種問題設計就問點的整體屬性而言,都存在偏頗和缺陷,沒有準確、全面地把握課文的重點。第一種問題設計,一是把着力點放在調達上,顯然沒有準確全面地把握課文的重點;二是意在揭示調達泄憤心理,似乎要把調達背信棄義的責任推給王妃和國王。第二種問題設計,只是一味讚揚九色鹿高尚的品質,同樣沒有全面把握課文的重點。相比之下,第三種問題設計,既準確全面地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又兼顧課文的次重點(對王妃和國王的評價),顯然比第一、二種問題設計更加合理。

 二,從理解課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簡化提問。

要把小學語文課上成語言思維訓練課,須把用於提問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做到問之必須。

因此,需教師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選問點,並使提問體現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的迴環,發揮理解課文內容和挖掘語言因素的雙重功效。

課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

1、關鍵點。大致包括:

①課文的重點。

這往往既是文章重點,又是訓練重點,於此處設置疑問,要求教師不僅要準確地理解課文,而且要緊扣教學目的,巧妙地處理教材。如《濫竽充數》中,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終究敗露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同是一個南郭,為什麼齊宣王在位時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齊緡王時只好偷偷溜走?該組問題既能準確體現文章重點,又扣住了該單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的訓練要點,同時也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②文章的點睛點。

也即課文內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問猶如畫龍點睛,可有助於輻散溝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題。比如《海上日出》最後一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麼?”這句話作為點睛之筆,照亮全篇,就有設疑討論和體味的必要。

作者的動情點。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發點,情與景的焊接點,同時也是意境的落腳點。於動情點處設問,有助於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會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難忘的一課》,動情點在“我”和師生共同的愛國主義感情上,抓住課文最後感情的爆發處設置問點,是不難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界的。

2、疑難點。

對課文的疑點設問,自然無需多説。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凍死了,怎麼臉上還會出現笑容?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對小女孩的心理活動作分析探究,進而讓學生明白,窮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遭遇。

 三,從啟迪思維角度看,應把握時機,優化提問。

課堂提問應着眼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課堂上都應該有一個個縱向的時間意義上的“問點”。只有把握了課文空間上的問點和學生思維時間上的問點的相交點,才能真正做到問點的優化。

l、把握學生的興趣點。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閲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裏?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握教學的高潮點。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課亦然。每一節課都應形成高潮,而這也同樣應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於高潮點設問,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深刻的理解,並引發其感情的昇華。這裏舉個“反常”的例子,教學《窮人》一文有一個流行率很高的提問:

“屋外寒風呼嘯,驚濤拍岸,漁家小屋卻‘温暖而舒適’,這‘温暖而舒適’.表現在哪些地方?”因為這個問題“取材”於文章開頭部分,多數教師提問的時間均安排在講讀課文的起始階段,學生的回答也相對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現在地面乾淨、爐火未熄、食具發亮、孩子熟睡等方面。這個回答不能算錯,但也不能算優,因為僅止於現象,停留於表面。如果我們的提問是在課文講讀行將結束之時,亦即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之處,學生會發現答案與前者迥異:漁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適不僅表現在地面乾淨、爐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質現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窮人之間體貼關懷等深層的精神內涵上。從空間意義上説,兩種提問問點一致,問法也相同,但發問的時機不同則效果各異。

四、從培養能力角度看,應注重實效,轉化提問。

“滿堂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把課堂教學中的組織教學、引發興趣、引導理解、指引運用等細節都以提問的形式出現,這就嚴重浪費了課堂時間,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注重實效,合理變通,使提問始終服務於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即服務於教學目標,服務於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l、化零為整,舍輕保重。對於一篇課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進行。但為保證提問效果,須尋求問題與目標的最佳結合點,提挈主線,聚零為整,突出重點,從而把教師的教和問轉化為學生的學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對船長以要開槍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設問點。我們先看看這樣的設問:船長看到了什麼情況?他有怎樣的反應?他想了什麼辦法?孩子最後怎麼做的?不難看出,這些問題多而雜亂,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談,而重點圍繞引導學生理解船長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問:你認為船長想的辦法好嗎?(引導判斷)你如果在場準備用什麼方法?(引導發散)這些方法與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較理解)這説明了什麼?(歸納結論)這樣引導,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能培養其多角度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問的目的。

2、合理變通,轉化提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圈畫提問。對引導學生找準課文重點詞句的問題,可以把提問轉化為閲讀教學的圈畫訓練。②操作提問。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語言行為的提問,可轉化為閲讀教學中的操作訓練。如教學《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線路是什麼樣子的?火車怎樣爬上“人”字形線路?怎樣上坡?上了坡以後又如何北上?對上述問題,可讓學生藉助文中“人”字形線路的插圖,利用橡皮擦、短鉛筆等物件代替火車,作上坡的操作。這樣既生動形象,又簡單有效,學生在樂學中理解了課文,掌握了知識

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質疑。

明代的陳獻章説:“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由於師生在年齡、知識、閲歷和心理上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思維的差異性。現代的心理學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體驗,去探索客觀真理。

鼓勵學生質疑,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解放,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古人云“學貴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有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這樣“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培根語),葉聖陶先生也曾諄諄告誡我們説,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既要根據教師的知識結構,又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三者不可偏廢。對教師來説,在知識的更新、課堂控制、瞭解學生心理學等方面技能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也必然推動教師自身在教學上的進步。

總之,在小學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心理髮展規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參考書目:

[1] 王芙蓉. 《 現代教學〉〉2007(03).

[2] 葉海良. 《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1).

[3] 於興元. 《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5).

[4]遊秀清. 課堂提問的誤區[J]. 教學與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rq3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