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淺談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淺談

&nbs p;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從許多文章中我們看到的觀點大多隻是着眼於研究教師的如何問,認為學生的任務只是作答,這些觀點可以説沒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開發。我認為: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它的形式應該表現為: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之間相互問答。教師的提問可以儘量減少學生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即克服學生“思維缺席現象”,使學生的思想更加集中。且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因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提問,只要有不同的觀點,完全可以向教師提出,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某些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具備數理化的確定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這一思想將更加明顯。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淺談

單單有教師提問的課堂教學可能導致出現“牽牛式”的不良教學現象(即教師在課堂上有絕對的説話權威,教學步驟完全按教師的思路走);而光有學生提問的課堂教學,可能導致出現“放羊式”的不良教學現象(即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思路混亂,課堂教學呈一盤散沙的無序局面)。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相互結合,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且貫徹了“素質教育”的方針,避免出現“牽牛式”與“放羊式”的不良課堂教學現象。要達到這個目標,課堂提問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方法很重要,課堂上教師提問方法正確得當,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對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提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在撮取幾種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方法介紹一下。      1、抓住關鍵提問突破法      能否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提問突破,決定了教師這堂課教學成功與否。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湧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説叫:“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在講解《甜甜的泥土》這一課時,教師可抓住關鍵問題這樣提問:“課文是圍繞什麼事物展開情節的?圍繞這一事物概括故事情節?”我認為這樣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樣,一下就把深深的母愛凸現出來了,為後面作者寫作主題的總結作了一個充分的準備。用這樣一種提問法,必須縱觀全局,問於緊要之處。      2、蠶食鯨吞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大了難以回答,這時就要劃整為零,提出一個個的小問題,然後各個突破,進行蠶食鯨吞。如學生對於《阿里山紀行》一文的內涵較難理解,可以這樣設計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的?途中見到哪些風光?作者筆下的神木是什麼樣的?然後再問它有哪些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這種方法在那些特別複雜的問題中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3、循序漸進提問法      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於峯頂領略無限風光。如在作課外閲讀聽讀文章《燈》之前,我這樣提問:文章聯繫了有關燈的哪些事?突出了燈的哪些特點?燈象徵了什麼?讚美燈藴含着什麼樣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進設計提問,這樣必然達到一種很好的提問效果。      4、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引導、點撥提示。這也是我們教師應常用的方法。      5、深挖激趣法      學生如果覺得教師提的問題過於簡單,那麼就提不起來興趣,但教師如若深挖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就如投一塊石頭於平靜的湖水之中,激起層層波浪。有的課文看起來很平實很簡單,其實卻獨具匠心,那麼這種提問法,就能顯示它的獨到之處。再如《美麗的西雙版納》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西雙版納的美麗風光不勝枚舉,作者只截選了五幅畫面,又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選材與組材上有哪些技巧?這就從增加問題深度出發激發了學生思考問題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以上的各種提問法,並不是分割開來的,許多課文可以綜合運用以上的多種方法,教師要視情況而定,靈活運用之。      二、教師對於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評價      在語文教師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有的問題的答案要有統一的標準,有許多問題的答案不應要求有統一的標準,特別是現在許多還未定論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落實素質教育的方針。      我們從許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分析,他們對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歸納,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始終沒有清晰、明確、完整的認識,這種做法在許多條件下是不正確的,比如在上《最後一課》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案例:教師問:“小説的主人公是誰?”這就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恰恰教師沒説出小説的主人公是誰,學生如墜五里雲霧。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單單説:“各位同學回答的都很好。”這樣便過於籠統與混亂,教師應明確:答案的虛化和不清晰並不等於多角度的理解。      對於我們現在還無定論的許多問題可以培養學生一種創新思維能力,教師不應徹底否定哪一種觀點,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可以贊成任何一種説法,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點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對於這樣一個他們學術界一直在討論都無定論的問題,教師也不應定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求異思維能力的一個機會。      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進行評析總結的時候,不應直截了當告訴其答案就完事,應該用委婉的口吻告訴他們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處何在,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為中學生心理還是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所以教師針對他們這一心理結構特徵,在作出總結評價的時候,若方法不當,評價過激,極可能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怕回答問題,怕講錯的心理特點,時間一長就會很少有人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養成學生不愛思考問題的惰性,所以在總結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要以激勵為主,適當指出不足為輔,要經常用:“這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思路還不錯,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還有一點小小的不足,總體還是不錯的”這類話來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三、學生的課堂提問      教學過程中單單有教師提問還是不夠的,目前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倡師生對話、師生互動,為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缺少不了學生提問的。許多課堂教學中沒有學生提問,或者有的教師意識到了要有學生的提問,卻不能將“生問師答”“生問生答”落到實處。      (一)、中學生不喜歡提問題的原因      1、從中學生的青春期心理特點來分析 中學時期通常也是學生的青春期,這一年齡階段是形成這一問題的首要原因,有些問題高中階段如不加以解決,甚至成為影響其一生的因素,這一時期被心理學家看作是矛盾、焦躁和壓抑的時期,也是從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期。矛盾心理是由於新接觸的知識往往頻繁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兩種或多種認知差別在同一時期掌握了中學生的思維,所以產生矛盾。矛盾的解決對未成年人來説尚無現成的人生經驗可供借鑑,所以面對問題就會焦躁,這種焦躁的問題積累多了會產生壓抑心理。壓抑心理一旦產生而不解決,學生便表現為輕易不會主動接近別人,更不會向別人提問題,而且認為提出問題會帶來更多問題,當然是更多自己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事實上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有了一個不好的心理習慣,作為教師,需要即使給予鼓勵與引導,樹立學生面對交流的自信心,並針對不同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諸如談心、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心理與行為輔導。      2、從普遍存在的課堂對話氛圍來看      許多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對話氛圍,許多案例可以來證明這個問題,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就會遭到白眼甚至遭到同學的譏笑,這就嚴重扼殺了同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這樣不利於形成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不利於師生的交流。      (二)、學生提問後教師應持的態度      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提問和質疑的態度,教師如果是為了維護自己課堂説話權威,就不讓同學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那這種做法是嚴重錯誤的,此舉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久而久之學生思維便會僵化,課堂氣氛就會壓抑而沉悶,學生的問題或觀點再不成熟,畢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相反地要讓學生敢於提問題,敢於對某個問題或教師的觀點質疑,這樣可以有效地激活課堂氣氛。有的同學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會給教師一個意外的驚喜,也許是教師過去未曾發現的,這樣有利於教師在下一輪教學過程中的改進。     (三)、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應該採取的措施      前面我們説教師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麼在這裏教師還充當着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及學生學習活動的激勵者的角色。要同學在課堂上能提出許多高水平的問題,必須在課前教師對學生做出嚴格要求,讓學生對課文熟悉,然後才能發現問題,畢竟中學生惰性還很強。學生想提問題而提不出,也就是説他發現不了問題,這時教師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一直被許多研究者所關注,我認為應該採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問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提問,其實學生的思維就像一道閘門一樣,你一旦開啟了它,它便會一湧而下。教師可以採用點撥法,自己先向學生提出一些重點和中心問題,來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當然有些優秀的學生是可以提出問題的,可以讓這些學生先提,提出問題的學生對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也是一種啟發,要讓學生能夠從無疑處生疑,這就需要教師平時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素質的培養。  

楊潤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qom0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