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規則作文 >

【實用】規則作文4篇

【實用】規則作文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規則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規則作文4篇

規則作文 篇1

什麼是規則?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還是七大章八大節的校規?應該不是這些。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為你心是有這樣一個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種規則多了,人情也就隨之形成了。

規則與人情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人情,規則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到“天衣無縫”。若沒有人情的支撐,規則是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的。你説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説不許“亂塗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麼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鑽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有規則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範促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卻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説,當人情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時,規則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人情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乾淨了再説,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這就是人情的底線——規則劃出來的。

理想的社會應是規則與人情並存的。規則約束着人們,使其不至滑出人情的底線;同時,人情也填補了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個人被外在的規則和內在的人情約束着,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社會的規則與人情相輔相成,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希望。人情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路,而規則就是路旁的燈,照亮我們純潔的靈魂,也照亮那條充滿理想的大道。我們將人情埋在心底,將規則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對未來。

規則作文 篇2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大規則面前,我們一定遵守,在小規則面前,可能馬馬虎虎直接混過去。但就是小小的規則能夠檢驗一個人的道德。

有一次,同學們都在教室裏休息。忽然,我在同桌座位之間,發現一團小紙正在地上“打滾”。我立刻彎下了腰,自言自語道:“撿了它,就可以為班裏清理一個‘障礙物’”。又一想:“不行,給同學們誤解了,以為是我扔的,那我就違反了班級裏的規則。”我的手馬上又縮回來了。猶豫了半天,我就回到位置,沒有撿起那團紙。不知為什麼我在心中不停地罵自己:“為什麼不撿?為什麼?”我又一次彎下腰,準備撿起它。這時,我感覺好像被全班同學盯着,連做一個小動作都被盯得緊緊,霎時間身上起了許多雞皮疙瘩。我再一次低下頭飛快地回位置。坐在座位上,我愁眉苦臉地看到那團小紙扔在地上向我挑戰:“看我多自由!”我眼前出現了老師那雙嚴厲的眼睛:似乎是在提醒我該做什麼。我立刻明白了,老師的眼睛是我的“提醒燈”,提醒了我一定要撿。最後,我終於鼓起了勇氣,再一次彎下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撿起小紙團。老師看見了,對我一個會心的微笑。

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在撿紙團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必須遵守小規則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規則作文 篇3

20xx年浙江高考閲卷,一篇題為“朝聖”的作文,引發了較大的爭議。一種意見認為此文可判為56分,因為作者審題恰當,語言功底紮實,結構獨特,全文透露出難得的書卷氣;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全文語言晦澀,主題不清,邏輯混亂,是典型的“天書型”文章。最後,閲卷組綜合各方意見,此文被判為40分(內容分16分,表達分21分,發展分3分)。這到底是怎樣—篇文章呢?為何有這樣大的爭議呢?得分又説明了什麼?

先看原文:朝聖蘸一抹天青,暈開沉睡千年的寂寞;掬一捧清泉,勾起微涼淡漠的回憶。我在冰冷潮濕的墳塋裏躺了太久,而此時我醒了,踏上了坎坷的朝聖的旅途——我是一本宋詞,身後是無邊的荒涼。一、神於天記憶的水路很模糊,可我依然記得你的倔強。記得你輕輕翻開我的內頁,用蒼白的手指摩挲着一個個你曾經以萬丈豪情揮就的字眼。“嘀嗒”,是窗櫺上的雨滴打濕了你的心,也打濕了我的眼。路遇黃葉,是你的不幸還是我之大幸?你沉默。然後靠窗獨面寂寞沙洲冷。還記得小時掌燈讀《四書》,未來驕傲的士大夫,不過只有封妻廕子的小小心願,如今卻被這雨打得支離破碎……我知你的愁苦。

你愛蒼生,所以你不願向小人低頭。而你更愛這一片繁星閃爍的中華文化之天空,所以你用文人的尊嚴捍衞你接近天空的理想。人怕寂寞,而你獨愛它,抓住中華文化之魂,你需要它。

二、聖於地深夜無眠,我躺在狹小的書篋裏渴盼着一雙手把我拉出黑夜。我討厭這狹小的空間和糾結的蛛網。我是一本宋詞啊!曾經是萬千文人的摯愛,而今卻……被人遺忘,厚厚的灰塵説明了一切。千年後的人們,已把我遺忘。可是,你來了。拍拍我肩上的塵土。你小心翼翼地把我裝進你隨身攜帶的書箱。你帶我上了船,一艘開往大洋彼岸的船。你是即將遠行的遊子,可我知你深愛着身後的熱土。你喜歡在清晨對着東方將我翻開,用你充滿情感的鄉音一遍遍地呼喚。子瞻、易安、稼軒……你愛它們,就如愛你的祖國。你又要遠行了,這一次你將奔赴前線,所以你要和我告別,把我埋在這棵大槐樹下,向着東方的太陽。我又再一次回到了地下……我累了,此時的我是東方的一枚葉子,承載着太多人的神聖理想。此時我只想貼近大地,傾聽她的呼吸,那麼真實自然。

三、回家沒有人知道我的家在哪裏,可我知道來時的路。我不憚其他人把我忘記,因為我是一本宋詞,我是中華文化輝煌的註解。但,原諒我的寂寞吧。我離不開故鄉的土,更懷念那曾經浸潤我心的讀書聲。儘管這條朝聖之路那麼艱難,我想回家……帶我回家……獨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內容,豐厚而深刻的主題,靈動的語句和高超的敍事方式,説明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一定出自平時作文出類拔萃者之手,而不大可能出自作文水平一般的考生。按理説,這樣的文章應得到高分,最後,它卻被冠以“語言晦澀,主題不清,邏輯混亂,是典型的‘天書型’文章”,被判為二等下的分數,發展分也僅得3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評判呢?從這樣的評判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評分怎樣的潛規則呢?1.內容獨特、富有想象力未必就受歡迎在套話作文受到抨擊之後,人們開始追捧寫實之作,這種傾向在高考作文中尤為明顯。

像20xx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綠葉對根的情意”新材料作文),絕大部分考生都能扣題,不少考生能從祖國統一,祖國與人民的關係,自己與父母、老師、學校的感人深情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迷失角度切入。於是,評卷時評卷老師習慣於這方面的內容表達,習慣於在流水線般的閲卷過程中為這方面的作文打分。那些越貼近學生生活,越反映真情實感的內容越受歡迎,而那些超越現實或特別有想象力的文字,往往會被認為是不顧事實的胡編亂造,會給老師留下杜撰的印象。像《朝聖》這樣內容獨特的作文,它需要認真解讀,而認真解讀又需要時間,但高考閲卷受時間限制特別明顯。因此,其獨特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就等同於深奧,等同於難懂,甚至等同於晦澀。高考作文的這種遊戲規則,其實拒絕了一批不肯從眾、從俗,富有才華的高水平學生。他們超越一般並富有獨特想象力的作文在這裏佔不到半點便宜,相反卻還有可能被打入另類之作,並被判為低分。

2.立意深刻、意藴豐厚未必就受肯定直接而明確的點題在考場作文中十分重要,主旨的表達最好用明白的語言直接點破,這樣才讓人覺得沒有離題之嫌。但實際情況是,有一部分優秀作文往往將主旨藏在字裏行間,它需要閲讀者認真的感悟或思考,甚至深思或靜思。雖然高考作文鼓勵大家寫得深刻,但過於隱含主題卻很容易招致評卷者的不滿,也可能給人留下“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印象。高考閲卷老師的年齡一般在30歲至50歲之間,過於前衞或者個人化色彩過於濃重的文章一般不符合他們的審美習慣和對優秀作文的評判要求。《朝聖》的主旨是寫失落的中華文化的迴歸,擬人化的表達,尤其是結尾的“我想回家”“帶我回家”,應該會讓人明確這就是“綠葉對根的'情意”,但結果卻被人認為是“主題不清,邏輯混亂”。可見,高考考場作文主旨的表達,還是明白淺顯些為好。

3.語意含蓄、思維跳躍性顯著未必就受青睞高考作文有散文化的傾向,語言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美的語言能讓整篇文章上升一個檔次,因此,考生在作文中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的現象比較普遍,也較受閲卷者的認同。但如果把思想感情表達得過於深沉細膩,或運用各種旁敲側擊、寓意雙關的筆法,雖能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卻往往讓閲卷者望而卻步或無暇欣賞,原因就在於此時的含蓄差不多就是含糊的同義詞。同樣,上下段之間如果思維跳躍性過大,往往會使閲卷者無法把握內容。跳躍性思維可以是橫向跳躍,也可以是縱向跳躍,還可以是不同層面的跳躍。在寫作活動中,若在成文時合理地使用跳躍性思維,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富於表現力。但是,這樣的思維如果寫進高考作文,就容易被讀成文思不暢或文氣不順,甚至是人物言行不合情理,事物發展不合邏輯。可以説,《朝聖》正是因為顯著的跳躍性思維,才讓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篇“天書型”文章。當然,高考作文評分的潛規則還有很多,如:內容上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語言表達嚴禁文白夾雜,嚴禁使用別人看不懂的方言、網絡術語;段落最好是五至八段,書寫最好用楷體字等。掌握這些“潛規則”,有助於你避免高考作文不必要的失誤。

規則作文 篇4

上海高考考生遲到考場,其母求情又下跪,最終仍未能參加考試。網上對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大多數人抨擊高考規則的無情和工作人員的冷漠,捍衞“人情”之益。而私以為,規則的重要性遠大於人情,所謂無規則不成方圓。

追溯到夏商周時代,規則意識已經普遍。上有內外服,分封宗法制,下有禮樂制約束人們行為。説這些規矩封建落後也可,但就是因為規矩的存在,夏商周才繁榮穩定了幾百年,社會才和平安定,若是失去規則,便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春秋戰國之混亂便是很好得例證。何為規矩?規矩便是一系列約束引導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規範。規矩在最初誕生之時就已成為了超越人力和思維可以操縱的最高準則,規矩的制定往往由多數人討論協商而來,並且代表最廣大的利益。一個國家的成熟與否總是要先看其法治建設和法律體系的完善與否,因為只有至高無上的規則並且公民都擁護愛戴它,國家才能興旺發達,永葆繁榮。

若失去了規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個世界將會一片混亂。文革時期的慌亂已經讓我們吸取了足夠多的教訓,只因為法律被完全的踐踏,人權被完全地藐視,原本力量就已微弱的中國在這場荒誕的浩劫中倒退了幾十年,損失了幾千億的經濟收入,更製造了一堆冤假錯案,導致眾多文盲,其嚴重後果至今仍影響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放到國外,哪一個沒有完整法律體系且法治建設淺薄的國家可以保持長久的穩定和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規矩的重要性。

再來説高考的規則。高考規則的制定之初衷,就是為了維護考場秩序穩定,以來保障考生更好地發揮水平以完成考卷。若是“人情”大於“規則”,每個遲到作弊的考生都被寬容被理解了,那公正之意何在,考試之意義何在?我認為,遲到的考生不能進行考試,只能自責其未防患於未然,未擺正心態來對待這次如此重要的考試,實在不能怪罪於規矩的存在。

標籤: 規則 規則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guizezuowen/mpek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