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題西林壁 >

初一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初一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導語:《題西林壁》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説、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老師應該制定《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提供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緣”字。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1、引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説説你都遊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遊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着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遊。(板書詩題)

2、齊讀課題

題目什麼意思,結合課文註釋理解(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你對蘇軾有哪些瞭解?(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3、這首詩就是宋代大詩人蘇軾路過廬山寫下的一首詩,請大家自由讀一讀。

(生讀,師指名讀一齊讀)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説,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沈在/此山中。

師:多好的一首詩啊,誰能把它背下來?

(生自由朗讀背誦,師指名背)

師:真厲害,不用一兩分鐘就背下來了,今後我們學習古詩也要先背下來再説,以後自然會有用的,古詩背下來了,接下來我們幹什麼?(理解古詩的意思)

4、自學古詩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或者藉助註釋理解。 小組討論,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誰來説説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理解古詩

師: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課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幾個地方看廬山?

(作者橫看廬山)

師:(歪頭)你能告訴我們橫着怎麼看嗎?

(指導學生橫着看就是正面看,是連綿不斷的山嶺)

(作者還站在側面看,是山峯從遠處、近處、高處、底處看)

師:説在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樣嗎?從哪個字看出來。

(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誰能讀出不一樣的感覺來。(指名讀)

師:剛才我們講的橫、側、遠近高低總的來説是按什麼順序看。

生:方位順序(師教書:方位)

師:還可按哪些不同的順序去看廬山。

(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師:對,時間和季節不同,景色也不同。還有天氣不同,晴天、陰天、雨天時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課件出示各個角度、各個季節不同時間的圖片)

師:同學們真善於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我們理解了前面兩句的意思,再來看下面兩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師:誰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説一説。

(學生練説,指名)(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請廬山的真面目)

師:讀到這裏大家產生了什麼疑問?

(為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師:誰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嗎? (畫楊桃)

5、吟詩

師:現在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了自己的.理解,讓我們想想古人吟詩的樣子,自己吟誦這首詩。 生吟詩,指名吟誦。

6、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遊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藴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7、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8、昇華主題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看人生,其實這是一門很深學問,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究,最後,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大廬山之巔,看着眼這變幻莫測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生配樂齊誦。)

教學總結: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説、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説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讚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説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linbi/ozymw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