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題西林壁 >

蘇軾題西林壁知詩意

蘇軾題西林壁知詩意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藴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供大家參考。蘇軾題西林壁知詩意,供大家參考。

蘇軾題西林壁知詩意

原文

題西林壁⑴

橫看成嶺側成峯⑵,遠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識廬山真面目⑷,只緣身在此山中⑸。

詞句註釋

⑴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⑵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⑸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鑑賞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説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説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脱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峯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藴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着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説,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説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説,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論蘇軾的《題西林壁》

一座普通的高山,詩人為何要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這裏面大有深意!詩人如此噴墨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表達對此山的愛慕,他前面這樣細緻地描述就是為了更好地説明後面的主題。廬山在文人騷客的眼裏,是靈感的源泉;在挑夫的眼裏,它是柴米油鹽的保證;在達官顯貴的眼裏,是遊山玩水的.絕佳去處。正是這些原因,詩人看到了廬山更豐富的象徵意義,他的思緒由自然的存在逐漸向客觀的現實邁進。人生活在這個慾望與利益的相互衝突中,何嘗不像這高高低低,遠近不同的千山萬嶺呢?望着這無數座形態各異的崇山峻嶺,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時,詩的深意嶄露頭角,一個生存的大話題與廬山的自然美景相互交融。什麼是生存?如此千差萬別的羣山都能結合的這樣完美,難道這偉大的造化還不能激發我們,考慮社會人類的生存問題嗎?生存就是共存!廬山給了詩人這樣的意念。可是,這樣的念頭卻令詩人更加茫然!再偉大的詩人也難逃歷史的侷限性,因此詩人也不得不承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是全篇的高潮,但又暗含從高向低的猛然抖落,詩的藝術之美和廬山的突兀奇險完美結合,渾然一體,可謂神來之筆!這兩句詩還藴含着詩人對社會,官場深深的憂慮和無奈。官場風雲變幻,社會錯綜複雜,豈是一座廬山這樣簡單!身處廬山不識廬山猶如身處官場不識官場,橫看成嶺,側看成峯,事事非非,孰忠孰奸?就像一個人,評論起別人頭頭是道,也很有見地,可一旦説起自己,卻言不由衷,不知所云!

那究竟有沒有辦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詩人沒有直接講,但答案就在詩裏。那就是走出廬山或者把廬山跟其它山脈相比較,廬山的特徵就很容易看清了,看清了廬山的真面目,我們就不會再迷惘,就會理性地認識廬山的優點和缺點、美麗和醜陋。這一切都可以指導我們的人生,啟迪我們的心智,也讓我們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缺點,糾正我們對他人的偏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linbi/j7gn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