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1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裏,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裏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祕,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祕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裏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裏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着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着。這裏的人們善良、淳樸,過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着自己勤勞的雙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閒適恬淡,怡然自得。這裏,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着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為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為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2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3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裏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説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歎。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着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着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4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裏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説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

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説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裏,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説: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裏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讀《桃花源記》有感範文五篇5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裏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着那樣的人間仙境。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着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着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麼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着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裏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麼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隻打的鳥兒説:“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遊戲嗎?”我説:“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着我説:“怎麼只有一隻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裏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後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隻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説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牀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隻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彷彿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隻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着陽光的温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豔。這裏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着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zyqr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