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讀桃花源記有感(集錦15篇)

讀桃花源記有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桃花源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桃花源記有感(集錦15篇)

讀桃花源記有感1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我在讀完《桃花源記》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世事紛爭中,想有這麼一個桃花源,洗盡鉛華,與世無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呈現出一個安樂、美麗的理想境界,其所表達出的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發人深省。在作者優美寫意的筆觸下,我眼前浮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桑竹脈脈,人笑晏晏。這裏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樂,令我心嚮往之。

我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問外世,不着煩瑣,人們沒有大的慾望,鄰里之間沒有紛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樂。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種安定,是知足常樂。所有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所有的歌舞昇平、塵世喧囂都遠去,歸來只餘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心”。當繁華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飾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靜土,一脈温情,一個怡然的微笑。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極快,一切都爭分奪秒。無心再駐足欣賞一株春桃,無意再與家人好友多些親切的深談。同時,快節奏帶來的還有功利心。不知何時,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過程,重要的僅是結果;又不知何時,先祖留下的傳統寶藏已無太多人潛心靜會。這個世界嘈雜喧鬧,只聞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腳步聲。及此,再無怡然。試想,每個人都急着奔赴終點,錯過了一道復一道風景,又如何會有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安居樂業、不急不緩、"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再言,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競爭。競爭不是不好,但怕的是於競爭中引出的紛爭。朋友曾對我開玩笑到:“現在社會呀,就是憑實力競爭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掛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測,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為了一些功名利祿,捨棄初心,捨棄真情,這種事層出不窮。那種桃源式熱心相助、相惜相樂,去了哪裏?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處世真情。

摒盡那種種繁華修飾、世間紛爭,吾心安處,獨一世外桃源。惟願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鉛華。??

讀桃花源記有感2

讀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有復古主義傾向,想讓人類社會回到遠古時代“老死不相往來”的天地中去。我不贊同這種説法。如果我們回到古代,那麼中國申奧就不會成功;中國就不會加入WTO;中國的“飛天夢”就不會實現……所以,我認為《桃花源記》借用“頌古非今”的手法,嚮往理想社會,是作者所處社會政治腐敗,戰亂不斷的否定。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嚮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萌,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糜王税”。真可謂是“世外桃源”。“南陽劉子冀,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就連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説明當時顛沛流離的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強烈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不正是對社會的不滿嗎?同樣,晉朝時,由於政治腐敗,社會治亂,引起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至於陶淵明虛構一個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抱負。

故此,我認為本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表現出對生活強烈的不滿,抒發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此同時,作者也告訴我們只有社會安定,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為世界和平,為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儘自己的綿帛之力。

讀桃花源記有感3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內容豐富曲折,語言生動優美。文中寫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突出桃花源環境的優美,也寫出作者對桃花源的喜愛。文中還寫道“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寫出漁人的不守信用,突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在優美的環境,漁人過着舒適的生活,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依賴,最後選擇的離開,不是想要回歸原來的生活,而是想到外面的人知道這個地方存在,只是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就會擾亂這裏的安寧,阻擋來往的道路,後來的尋找,只是利益在前,消失的道路告訴他,不是所有夢都是現實,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召告天下。夢只存在於自己的幻想,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遺忘痛苦的奢求,對明天的期盼,對夜晚恐懼的淡忘,但在夢裏出現了讓自己輕鬆的事情,出現了現實中沒有的安逸,那時候的自己有了一種想一直待在夢裏,永遠不要來的想法,但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認知,雖然不知道一眨眼,迎來會是掛着月亮星星的夜晚,還是泛着點點亮光初升的太陽,但也總有睜眼的那一刻。但夢醒十分,原本的美好似乎都不復存在,等待自己的將是未知,不能盲目在現實中尋找夢境的美好,因為那隻會讓自己更加失落。努力面對未知的挑戰,才是正確選擇。

讀了這篇課文自己彷彿從夢中驚醒,明白了那些不切實際的空想是沒有任何用處,你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陶淵明寫這篇文章,表達自己想過美好生活的期盼,卻無奈當時統治的黑暗。

讀桃花源記有感4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想要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多麼的美好啊,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比較嚮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這樣的生活嗎?你渴望像夢中仙境一樣的桃花源嗎?

當我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時,我看到了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間許多農民在鬆土跟中耕種,空地上幾個小孩圍在一起玩遊戲,樹蔭下老人們在一塊兒悠閒地聊天,加家中飄來飯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開心的孩子們,該回家吃飯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間勞動的人民,是時候該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氣四溢的飯吧……

這一切是多麼的和諧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牀上躺上一覺;餓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

這一切,多麼讓人嚮往啊!

可在那個時候,這一切真的存在嗎?這一切真的可以實現嗎?

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社會已經千瘡百孔,這一篇《桃花源記》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這一切在那個時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詩人只是借文字來表達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願望,也許這也是一種寄託吧!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想必詩人也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所以才寫下這個結局,要知道這一點小小的想要安居樂業的願望在當時都只能是一種奢望,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夢中仙境啊!

亂世紛爭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誰不想要過和諧安寧無憂無慮的生活呢?這種願望難道不是每一個生活在亂世中人們比較深的渴望?

那麼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請告訴我:

你有無憂無慮地生活過嗎?你是在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讀桃花源記有感5

徜徉於萬千星河和紛擾世間,他卻始終都能持本心而為。在一次次努力嘗試過後,迎接他的,不過是更新的落寞罷了。他毅然決然放下了所謂的官場,抱着對未來的熱愛,一壺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獨醉,隱於山間,自成一派。用詩詞,歌賦人生

正是這樣的陶淵明,讓我們遇見了那個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每個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沒有所謂繁花似錦,沒有外界紛紛擾擾,只有一個純真隨性的理想王國。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樣子。不拘泥於世事之中,只求問心無愧,用灑脱去面對人生的苦難。到底是怎樣的人才能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隨性。他擺脱了世俗,雖隱於世外,卻依舊抱着對生活的樂觀和初心,從此在晨昏中收穫對未來的飽滿期許,在他的詩意人生裏種田耕耘。歲月也似乎對他格外優待,歷盡千帆後,歸來,他依然是那個曾經胸懷大志的少年。世事雖會磨去少年的稜角與狂傲,卻也留下了內斂和風華,在歲月中沉澱了最好的從容與曠達。他在理想與現實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沒有絲毫鬱氣。山來便登山,雨來便撐傘,恣意而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聽茶聲,撫琴絃,焚香養犬,執一手書卷,回憶那年杏花微雨,感歎世間那些痴兒。最後,伴夕陽,飄然長辭。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蝕骨的塵俗迷了眼,又有幾人能對那榮譽,財富,視若無睹?

如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靈那麼輕易地就被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華迷了眼,從而丟失了自己,丟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過,也曾被榮譽,掌聲包圍過,也曾沉迷於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時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參加幾場比賽,僥倖獲得了些殊榮,便沾沾自喜。文筆也就漸漸浮躁擱淺了,而當我終於回望那些曾經握筆苦讀的日子,想起我那願踏遍山河、看遍人間疾苦浮沉,願以筆為矛,以紙為盾的少年初心時,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虛浮,筆力生疏,寫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澤和靈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華的泥淖裏,難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辭藻,早已埋沒我當年那份質樸無華的初心。

曾經的榮譽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轉轉,如何也寫不出曾經那樣靈動的文章來,早已丟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動。我想起,在我還未被掌聲、鮮花迷亂雙眼時,用稚拙乾淨的文字書寫自己的青春、描繪驕傲的理想時,多麼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華麗的外表,掩飾文章其中的空虛。驀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來時的路和當初的自己。

是什麼時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將青春帶給我的熱血變成了驕傲的稜角。又是何時,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於榮譽,鮮花中,失了本心。

於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詩歌中,回到我最開始出發的地方。潛心於文字本身的樸實無華,潛心於自己尚未走遠的書寫本心。在萬家燈火闌珊處,我捧着星辰破碎後溢出的光,許自己將永遠忠於自己,披着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亂於心,不困於塵,不畏將來,不懼過往,這是陶淵明的人生。也是,我現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樣子。

遇見桃花源,遇見那片美景依舊,遇見那份汪洋恣意,還有那份珍貴:靜守本心。

讀桃花源記有感6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於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後,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遊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淨土。在這人間淨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淨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百姓賦税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裏,百姓卻過着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事多麼頻繁,人性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着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並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湧現出來,為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_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讀桃花源記有感7

陶淵明心中有一個桃花源。

那裏“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裏“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源遠離了那時候的民不聊生,戰火連天,朝廷混亂的圖景。晉朝的百姓們得病若無藥,僅一字“死”,無糧只能賣兒賣女,然而這一切在桃源中全無蹤影。陶淵明的意難平,陶淵明的有所期,都存在這篇文章裏。桃花源令陶淵明嚮往,因它安寧和諧,因它的優美幸福,因它遠遠有別於東晉的社會。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我想,它似一幅山水長卷。林間清泉,疏影相映。有最最好看的紅楓十里,最最好聽的鶯雀相啼。無言可以描述它的夢幻,它是那麼朦朧。

事實上,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

它美秒得不可方物。在亂世,它物資豐足,脱離了統治者的剝削壓迫。在盛世,它清靜優美,脱離塵俗。也許它在一個人的心中是炊煙渺渺、雞鴨繞舍,在另一個人心裏就是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桃花源,不過隨心而成。

我們比陶淵明幸運。

慶幸吧,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知足吧,穩定的政治,自由平等的人際,先進的醫療水平,富足的糧食儲備……在東晉甚至整個封建社會,這是所有人可望不可即的。

奮鬥吧,作為00後,我們是建設新時代的主力。在享受着父輩建設出來的美好的同時,也要接力奔跑,為自己,為社會,再建設出一片更幸福的桃源。

讀桃花源記有感8

開學第一天,我閃學習了一篇文高文——桃花源記。《桃花源記》的作者的一位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

課文中講訴了一位漁人偶然發現了桃花林,並進入了桃花林,裏面的人都很好客,以設酒殺雞作食,漁人在裏面住了一段日子,便想回去桃林源的人給他提了一個要求:出去後不準把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告訴別人,漁人答應了。但他去不遵守承諾,沿着回去的路做記號,回到家後,他便到尊長那裏去,説了這件事的經過。太守便派人隨着他去,漁人便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走了一會兒,便迷了路。

南陽劉子驥中,聽説了這件事,便高興的計劃着前去,沒有實現回來後不久便病死了。

桃花源是一個平靜的地方、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其實這是一個虛偽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説明了作者在戰爭時期嚮往平靜、自由。

雖然這只是一個理想,但在作者的筆下彷彿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應了當時可怕的戰爭持續了多久的時間,反應了當時人們對平靜、自由的生活用品的嚮往。

也正是這種嚮往,才有了這些如此好的文章,也説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所以這種嚮往才不能實現。

讀桃花源記有感9

大約是桃花匝濃,亦或是村人淳樸。無論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記》確實是別有一番趣味。

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雖有些平淡,卻不至於讓人膩味。初看雖平平,再閲變驚色。一座隱匿於繽紛桃花之中的村落,就這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不似電影那樣虛幻----我聞得見灶台上的飯香,聽得見孩子們的嬉鬧,看得見那稻田間的勞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樣的真實而令人沉迷,不但驚豔了那隨心而入的漁人,也驚豔了我因現代詩詞而感到的黯然。

在無數的評論裏,總是有許多人去糾結桃花源是否存在的問題----要我説,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鬧之外的一方淨土。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總是給人們一絲安慰和幻想,成為心中不被世事所擾的代表。可一旦被發現,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漁人”,闖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靜。我們唯一的一點念想,也便會隨之破滅了。

我不怪那貪心無知的漁人,亦不可憐那“尋病終”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歡聲笑語,不復留存在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繽紛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種別樣的、帶有人氣兒的美----若無人面紅,哪來桃花濃?只待千百年後,這迎風飄舞的桃花,終究會乘風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復當年的驚豔了。

讀桃花源記有感10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桃花源。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税無徵,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於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後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遊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嚮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後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裏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讀桃花源記有感11

江面上微波盪漾,迎面吹來的清風洗去了一天的疲憊,他慢慢地在船頭躺了下來,雙手插在後腦勺後下,感受着這如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大自然之美。他的工作簡簡陋陋,一介莽夫之身,只得做江上漁夫。

在讀《桃花源記》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篇遊記。桃花源,想必就同黃蓉住的桃花島一樣吧,遍地桃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美。

待自己學過了《桃花源記》,才知道這世外桃源之美——可惜非人間得所。劉子驥想必也是嚮往這等寶地之去欲無為之境,才“欣然規往”。

忽逢

船隻隨着江流飄蕩,晃晃蕩蕩,睏意襲來,他也眯上眼睛準備睡一覺。一縷似有似無的桃花香在江面奔馳,清風挽撫來的花香更是使人沉醉。

他這才起身,遠遠眺去,江上一片乳白色的雲霧,轉頭而看,眼前亮紅一片,沒有一點差色的染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使人離不開眼。

將船綁在一邊後,他慢步走上了岸。已經破爛不堪的草鞋踩在落花上,完全沒有如同平時那般的疼痛。他卻皺了皺眉頭,內心的疑惑漸漸升起,促使着他向前走。

桃花林的盡頭是一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小溪,它細細的身軀襯着旁邊的大山,青石奇險。他觀察了許久,才發現山腳有一個小洞,裏面好像隱隱約約透出了光亮。

在好奇心的再一次驅使下,他環顧着四周,慢慢地走了進去。這個洞口小腹大,並不好走,他推了推身邊的石頭,繼續往前走。

民風

光線在眼前驟然加劇,使他晃不開眼。拿手一遮,這才看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景。

他新奇地看着,走着,感受着陽光曬來的暖洋洋,感受着腳下土地的芬芳。路旁,一位老人正抱着小孩,與小孩相樂,笑容滿面。見到了他,老人笑着問他從哪裏來。

這淳樸民風,在這亂世之中是那麼的難得。

心境

我也有一個“桃花源”,它深埋在我的心中。它能帶給我心靈上的平靜,能讓我疲倦的身軀渙出動力,激勵我前行。

若真有這世外桃源,我也希望能夠去到那裏,或為客,或成為他們的一員。看那良田美池,隔篁竹聞水聲,聽那悠悠鳥鳴……

讀桃花源記有感12

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後,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在金錢的誘惑下,漁人忘記了當初智者告訴他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訓誡,竟把線索賣給了出價最高的電視台,做一次導遊,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舊忽逢桃花林,仍然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又到了桃花源頭,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數朝的遺民。桃源人看到他們的來到,頗為不悦,但本着來者是客的古風,設酒殺雞作食。記者們享用着酒食,一邊拍奇聞趣事,桃源訪談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國去放,老外大叫good,將當年的金蛤蟆獎頒給了他們。

消息很快傳回來,傳到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馬興奮起來,決定部署以開發桃花源為龍頭的經濟戰略。

首先貸款10億元,建直達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貸款5億元拓寬水渠,為滿足遊客的需求,建一棟60層的星級賓館。不僅如此,還請陶淵明寫一篇《新桃花源記》,拉明星當形象大使,到處唱我愛桃花源,就像老鼠愛大米。於是,一些好玩貪玩會玩的主兒如蒼蠅一般湧來。自從飛機場修起來後,桃花所剩無幾,並且沒有一枝開了花。

讀桃花源記有感13

前段時間學的課文《桃花源記》,無疑是我讀過最特別的文言文了。它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篇。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裏“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裏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所有人在此安居樂業。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美麗的桃源,桃花翩翩飄落,夢幻縹緲。這裏的人們,人比花更嬌,淳樸熱情,善良友好。

在讀完整篇文章時,我的內心是嚮往的,這個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後來,知道它是個虛擬世界,心中不免唏噓歎惋。仔細一想,從古至今,社會總是動盪浮躁的,人們一直只為了某個目標而奔波,腳步匆匆,哪裏會有時間創造這樣的世界?

試想,在如此吵雜躁動的21世紀,誰人不在奢望也有一個“桃花源”,誰人不希望住在這樣一個“桃花源”。我們身邊聲音吵吵嚷嚷,空氣混混沌沌。誰曾幾何時,我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叫囂着:“離開這裏!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留在這裏!快走!”可惜,紛亂的世俗,養出紛亂的性格,如今沒幾個人能安靜的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捧着一本書;沒幾個人能耐心的傾聽別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沒和別人説過你的內心了?你又有多久,沒聽過別人的內心了?陶淵明所在的東晉是動盪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於和平社會的我們,心中的聖土又在哪裏?我羨慕桃花源世界裏的人,能有一顆純潔安樂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寧靜心。

現在的我們,請平息躁動,在心中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心靈需要有一個能寄託願望的小世界,那裏有自己,有夢想,有寧靜,有獨享其樂。既然我們不能尋到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那我們就塑造自己風格的“桃花源”,因為精神世界燦爛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讓其在寧靜中開出一朵朵聖潔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讀桃花源記有感14

疑慮從未在心頭被消除過,只是隨着年紀的增長,對《桃花源記》的理解又不一樣了。那些小時候無關緊要的問題便再少提了,不過那分好奇和嚮往卻一直未改。

長大一點,可能疑慮會更多吧,為什麼問題反而少了呢?

曾經有一次夢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個被稱作“桃花源”的地方遊玩以後所做的夢。

良田、美池、桑竹,佔盡人傑地靈的地方呵。

我忘記自己是怎樣乘着一隻破舊棕黑的小舟從不見天光的山洞裏一點一點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許是見到那一點“神光”,加快了搖槳的速度,只為了一個“豁然開朗”。

於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便撲面而來印在十一歲的夢裏。一個鄉村,帶着照在古書旁邊的黴綠銅爐上的陽光的氣息。那種感覺何等神奇。眼前彷彿出現先秦時血光刀影和婦兒的哭喊,倏地,又不見了,卻是恬然的田園景象。一目瞭然的幾排草屋縱橫排列,翁媪緩行遲語,壯士扛鋤挑水,婦人荊釵布裙,兒童歡鬧無憂。

夢至此卻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個結局時,夢卻消失了。

這個夢和古文書上所理解的一樣——桃花源只是個虛構的地方。但我口上説信心裏也不信。多麼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話讓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幾幅畫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覺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輔書的眼光來評析其寫作手法。有我的感受,這就夠了。

十一歲的夏便在“後遂無問津者”的一個句點裏結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緣以及對《桃花源記》的所思所悟也許才開始。

讀桃花源記有感15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裏,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裏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祕,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祕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裏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裏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着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着。這裏的人們善良、淳樸,過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着自己勤勞的雙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閒適恬淡,怡然自得。這裏,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着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為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為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

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p9zd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