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必備】《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必備】《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一、預習導學:

(一)、自讀課文

1、要求——結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2、組內核對校正字音。

(二)、聽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

要求:——邊聽邊注意正音。

——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朗讀練習:

要求: ——組長組織朗讀(形式組長依情況可齊讀可輪流讀)。

——朗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四)、朗讀展示

——小組展示朗讀成果。

——全班齊讀。

(五)、預習檢測: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 阡陌交通( )( )

黃髮垂髫 ( ) 便要還家( ) 及郡下( )

劉子驥(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要求:小組內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

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 )

志: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教師解疑、點撥

(四)、問題探究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段寫了什麼內容?讀後完成下題:

第一部分(第1節):寫 。

第二部分(第2~3節):寫 。

第三部分(第4~5節)寫 。

(2)重點研讀第二部分: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桃源人為何“不復出”?

——村人“皆歎惋”,是為什麼?

(3)研讀第三部分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4)體會思想主旨:

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談一談理解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還有哪些問題?

三、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 ( ) ②具答之(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 ④欣然規往( )

⑤詣太守 ( ) ⑥未果,尋病終( )

(B級)閲讀語段,答文後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 2 3

4.末句中“黃髮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 比喻 B 誇張 C 借代 D 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着重寫的是什麼?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説説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2、“詣太守,説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後記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羣眾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温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着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慾。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瞭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瞭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並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並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祕色彩,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麼?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麼?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後,師有感情地範讀“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採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於接受的“採訪語言”進行採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麼?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B聽説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麼?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裏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於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祕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於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並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祕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於“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説,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原來自認為遙不可及的願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敍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着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豔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捨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悦,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焉:於之,從這裏。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歎惋:感歎,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説。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8226;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説如此

今義:這樣

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捨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着眈眈相向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8226;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捨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歎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歎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歎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閲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歎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閲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閲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閲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閲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e9dnw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