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熱門】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熱門】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桃花源記教案四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①範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i不必藏於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户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b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説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説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户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着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並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並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節,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閲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髮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台,而且表現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閲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敍的寫作點。3.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範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5.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説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着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裏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裏"。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説。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裏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説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説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説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説了,大家聽了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叮囑他説:"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説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裏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五單元是在第四單元(科普説明)之後,對文言文的又一輪學習,目的在於理解作者寫作的願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並客觀的評價古代人。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聽説讀寫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多數喜歡流行音樂,喜歡韓國明星,但是對歷史、對傳統僅僅侷限於穿越劇,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此一個不錯的填補。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3.學習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敍的寫作特點。

5.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成語,它是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那麼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從中來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自查的資料講述,老師作補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醜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於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讚美,並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於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學生與教材對話

四、研讀與欣賞,精讀與精講

1.桃花源美在哪裏?[自然環境美、生活環境美、風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桃花源自然環境的美、生活環境的美。(師可先做示範)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現桃花源人接待漁人的場面,展示風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麼美好,桃花源人為什麼對漁人説“不足為外人道也”?

3.漁人來過一次,回去時又“處處志之”,按理説,應該找得到,怎麼就找不到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8qwp4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