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木蘭詩 >

略論《木蘭辭》留下的想象空間

略論《木蘭辭》留下的想象空間

木蘭詩》中的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略論《木蘭辭》留下的想象空間。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略論《木蘭辭》留下的想象空間

摘 要: 北朝民歌《木蘭辭》的特點之一就是為讀者留下了多層想象的空間,這些想象空間完全讓讀者按照自己的意識馳騁思緒,從而增強了此詩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北朝民歌《木蘭辭》 藝術魅力 想象空間

北朝民歌《木蘭辭》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在中國文學史壇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木蘭辭》記載了一位代父從軍,出征十二年,屢建戰功而又不願做官,回家恢復女兒裝的故事。這個故事以其獨特的傳奇色彩而光耀於世。全詩歌頌了一個名叫木蘭的女子只求保衞祖國而不計富貴功名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性純樸高尚的形象,側面展示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

在《木蘭辭》出現之前的戰爭詩歌,多離不開刀光劍影、建功立業,邊塞寒苦、思戀鄉土,而且詩中的主人公盡是男人,女人是永遠被隔離於戰爭史詩之外的。這不僅證明了女性――漢民族女性缺乏剛勇之氣的現實,而且預演着女性地位低下的史實。如果有婦女的出現,則作品總少不了哀怨、纏綿。而《木蘭辭》的基本調卻是豪邁的、樂觀的,木蘭的形象開朗、剛毅,勇武卻又不失温柔、嫵媚。這與少數民族的女性的生活習俗不同有密切的關係。

《木蘭辭》雖系敍事詩,但敍事依然十分簡約,留下了許多可以肆意想象的空間。

首先,《木蘭辭》的開頭便給讀者留下了第一個想象的空間:

木蘭為什麼敢於代父從軍?她難道是從小習武?她的外表形象是北方型的高大健壯還是南朝的嬌小嫵媚?

女子習武,和男人一樣,是胡人固有的習俗。不少文史專家由以上幾句推斷木蘭當為胡族――鮮卑人無疑,其父大約是北魏北方邊境六個軍鎮的士兵之一。“可汗”者,胡族人對天子的稱呼。漢族少女習武,在魏晉之前記載甚少。三國時劉備娶孫權妹為妻,權妹習武,有女兵警衞,但孫氏家族是江南士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民歌《李波小妹歌》中涉及了女子習武的風俗,其詩如下: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1]1176

連綿不斷的戰亂使北方的漢人女子也開始習武自強了。由此可見戰亂對社會女子的影響。

木蘭當是胡人,胡人過去是過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但是,詩中的木蘭一出現,就是紡線織布,一個典型的農家女子形象。由此推斷,胡族人――鮮卑人已經開始漢化了,當在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開始漢化的鮮卑人,其原始的尚武之風仍未完全消失,所以,木蘭從小習武就極有可能。

分析至此,我們已經可以想象得出木蘭的勇武形象:

――那是一個可以彎弓射箭,可以舉刀拼殺,有武藝在身的猛武美俊的女子。

――那女子並不是習武為生,和今日眾多的“俠女”形象不同,只會任意使氣,仗劍行俠,不會務農、紡紗。她除了習武,還要從事紡織。

――那女子極具孝心,見到父親年老體衰,自己沒有兄長,毅然代替從軍。這正是儒家孝思想的體現。

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未提出木蘭“女扮男裝”之事。

接下來,木蘭開始了出征前的準備工作: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短短几句,留給讀者的第二個想象空間油然而生:

――木蘭為什麼只去買駿馬、馬鞍、轡頭、長鞭,而隻字不提買刀槍弓箭?

詩中一開頭就點明瞭木蘭過的是一種“農業”生活。但是剛剛漢化的鮮卑人的兵役制度,還沒有從部落兵――全民皆兵的制度中解脱出來,而世兵制――世代為兵的制度到此時,也已有了痕跡。木蘭既然從小習武,家中定然有刀槍,刀槍是她家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胡人的兵制是打仗自備武裝,這一點在隋唐仍是如此。木蘭專門到市場上買馬、鞍,由此看來,她家中至少沒有良馬,她的父親年老體衰,或許她父親從前出征騎的馬也已衰老不堪驅馳了。“買馬”説明了木蘭對出征的重視,挑選鞍韉,甚至連馬鞭也要買,説明了木蘭準備行裝的細心――一個女英雄豪勇而又細心的形象從這四句中顯現出來。

這短短四句,還留給讀者另一個想象的.餘地:

――木蘭的家鄉到底位於何處?

“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或許非實指,只是為了詩的對稱和音韻的和諧,這和全詩的“十二轉”、“十二卷”、“十二年”類似。但是,既然有“市”,且可以在市中買到可以出征使用的重要的馬匹,説明了這個市場不小,木蘭的家離這個集市也不會太遠。

木蘭的家到底在何方?

我們認為,應該在洛陽附近,或許就在洛陽的城內。

由“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兩句,我們推斷,木蘭的家在黃河南邊,且離黃河不太遠。由“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兩句推斷,木蘭一家似住在“郭內”,即外城之中――似乎就住在洛陽城中。

事實上巍孝文帝遷都、改革,他帶來的鮮卑人,大部分就居住在洛陽內或洛陽附近。

再下來,寫征途的艱辛和木蘭對父親母親的思念。留給讀者的是第三個想象的空間:“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木蘭辭別了年老的父母,如何辭別?沒有交代,憑你去想吧,木蘭和同伴們出征了,夜晚駐紮在黃河岸邊。木蘭如何和夥伴們同宿?文中沒有交代。所有的這一切,你去想吧。

――過了黃河,一路北去,思念父母,遭遇敵人,行程數千裏,奮鬥十二年,到底怎麼過的?

再下來,出征十年(十二年),一筆提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短短几句,把漫長的歲月和激烈的戰鬥盡概其中,言簡意賅,卻又讓讀者聯想不已:

――這十多年的戰鬥生活是如何度過的?萬里征程,關山重重,風雪寒流,鐵衣鎧甲,犧牲了多少同伴?但是,女孩木蘭卻倖存下來。究其原因,不是膽小怯陣,不是上天幸運,而是她的勇敢聰明和武藝高強。

――十年了,短暫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當年辭別父母時,木蘭還是一個有着美好夢想的少女,而如今,已是老大不小的女人了。摸爬滾打,衝鋒砍殺,一個女人,在男人堆中過了十幾年的軍旅生活,而且又不讓夥伴知道,這又是何等的艱難,何等的細心。

接下來,寫木蘭勝利返回,受到了天子接見賞賜的經過:“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漢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子接見賞賜,定要她做尚書郎,而木蘭謝絕了。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只希望天子借她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送她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早回到家,早日與親人團聚。

――又一層(第四層)的想象空間由此而生:木蘭就這樣走了,天子是如何想的?木蘭為什麼不想做官,她現在依然是以男子身份出現在天子面前的,難道這只是因為她是一個女兒身嗎?再者,木蘭凱旋而歸,至少是二十五六歲的人了,尚未成家,她的同伴,乃至天子,為何沒問一下她的婚事?

唯其如此,才富有想象的美麗。

全文最後寫木蘭返回家園,重敍天人之樂,重歸平靜生活的片斷:“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載,不知木蘭是女郎。……”

――夥伴們護送木蘭返回家鄉,她的家人早已得到了消息。年邁的父母相互扶持着迎到了郭外。她的姐姐也對着窗户打扮――當年妹妹敢於代父出征,姐姐不知阻擋與否?姐姐為什麼沒有代父從軍?總之,妹妹的武功及勇武肯定比姐姐強。大概姐姐已做人婦,已有子女,不合代父。小弟此時也已長大,以殺豬宰羊的方式迎接姐姐返家。

這時的木蘭,已是女扮男裝一十二年,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歸還自己的女兒身。女扮男裝,畢竟只是戰爭年代的特殊產物。木蘭代父從軍,沒有哀怨,十幾年的青春,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活中一晃而過。今後的生活將是回覆自然。脱下戰袍,著上女粧,梳好女兒頭,對鏡貼花黃。在戰場上是一個威猛勇武的男子漢,回到家,是一個温柔美麗的女兒家。

夥伴們都在外邊等着。還了女兒身的木蘭,再去見夥伴時,夥伴們瞠目結舌:呀,為什麼,同吃同住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沒有回答。夥伴們的吃驚、驚歎對於木蘭來説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還了女兒身的木蘭,今後的日子到底怎麼過?她將要嫁給誰,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子?一切的一切,都無從知道了,都留給讀者去想象,這是留給讀者最後一個(第五個)、也是讓讀者總想刨根問底的問題。但是,全文到底卻用了一個比喻手法,與《詩經・關雎》的結局相似,沒有結婚的慶典,只有想象的美麗。

總之,《木蘭辭》把多層極富幻想、極富魅力、極具思考餘地的空間留給了後人(本文提出了五個,還有更多)。這正是《木蘭辭》千古以來魅力無限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標籤: 木蘭 略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mulanshi/2l4g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