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離騷 >

從離騷看屈原

從離騷看屈原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

從離騷看屈原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劇性作品,集中體現了屈原的悲劇精神。屈原的政治理想在當時沒有實現的可能,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中得以發揮,無私崇高的人格正是在這種衝突和失衡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張揚和體現。“人的悲劇,……是在追求一種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更崇高的目標中表現出來的。”“悲劇的喜感,不屬於美感,而屬於崇高感,甚至是最高級的崇高感。”

屈原旺盛的生命熱情和昂揚的實踐活力永遠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

但是,更進一步看《離騷》,我們會發現,屈原把對自我的確認與楚國關聯在一起,“我”被異化為楚國,“我”即楚國,生命本質自由的一面,與楚國相混同,從這個角度來説,屈原的自我便消失了。“我”隱沒在楚國的興衰存亡的歷史變革中,“我”是以楚國興衰存亡為根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被偷換。所以,在屈原在自我確認的過程中,已經把自我抹殺了。

屈原的精神與楚國的任何變化聯繫在一起,其終極的目的是楚國的興盛,任何與此相反的現實,對他而言,都無比的痛苦。但在現實世界中,楚國的變幻莫測並不以他的意志為改變。屈原對楚國的關注,註定與這種變化莫測關聯一起。因此造成的是內在心理與外在現實表象的重合,任何現實的變化,都會在詩人心上留下痕跡。他有時間的緊迫感,這種緊迫的時間意識也是與楚國相連: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月之不吾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欲少留此靈均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當已經被異化的屈原的自我只能是在楚國政治上展示時,當時楚國的實際情況卻與屈原被異化的自我相矛盾。於是詩人由對外在的'思索進入到對自我的思索,反思當初自己所選擇的道路。在楚國政治現實面前的失敗,使他不斷懷疑其志向,但最終還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他開始懷疑被異化的自我是不是真正的自我,但是最終是被異化的自我將自我進一步埋沒在現實的表象變幻中。詩人在進一步確認被異化的自我的同時,也進一步沉浸在現實中,無法超越。現實政治的無由實現,只能走向現實世界的變幻,將自我任意投射到現實中,在現實中尋求超越之路,而這在根本上還是對楚國的(被異化的那個自我)的確認,因為現實世界的一切無不與楚國關聯在一起。

詩人“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辭。”期冀在歷史的尋覓中找到自我實現的途徑,將我投放在歷史,尋找與自我相應合的歷史精神。但是詩人在這裏並沒有得到任何回覆,歷史在一種循環往復中,讓詩人難以得到心靈的慰藉,更無法看清現實的路。因此,詩人只能進一步回覆到自我,因為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衝突,必然造成人對我的迴歸。詩人走到了人最私有的情感,在情感中尋覓解脱之路。於是,求“宓妃之所在”、有 之佚女、有虞之二姚。但是,詩人對自我的迴歸,並沒有走到“我”,他反而走向了外在對我的規定。情感本身是自我規定的,但屈原的情感並不是自我規定的,而是由他所愛慕的對象規定的。這就使最後自殺成了必然。與人本質自由最密切的關聯在一起的情感沒有得到自由,沒有迴歸,反而與外在世界的變幻更密切地關聯在一起,所以,這裏的超越之路又是失敗的。

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情感世界,屈原都與變幻緊密聯繫在一起。於是,由偶然性規定的人進一步追尋偶然性的事件、偶然性世界。詩人占卜於靈氛,占卜於巫咸,占卜的偶然性結果同樣造成人的偶然性結果,它無法讓人通達到必然性世界中。詩人通過占卜而遊走四方,但這個沒有“我”的精神世界,必定是空無的,詩人只能在現實中尋找實有,於是,詩人又回到了那個被異化的自我――楚國這裏。

楚國的滅亡,最終導致了屈原的死亡。因為詩人的自我已經被完全異化,即使在歷史中、在情感中、在精神中尋覓,詩人也沒有得到出路。歷史已為詩人敞開了死亡之門,文化已然規定了詩人之路。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尋找到我的人,只能在逃避或者死亡中尋得歸路。

標籤: 屈原 離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isao/vmw8zk.html
專題